不一样的精彩——由创作“中国之窗”节目引发的思考
2012-11-22刘建锋
□刘建锋
题材平民化,讲究节目导向的蕴含性
一个地方电台,每年在《中国之窗》播出的节目只有一期,时间也只有10分钟。如何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宣传效果?无疑,主题、题材的选择和取舍是个颇费思量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之窗》栏目是向全球播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性专题节目,其主要听众是海外华人。由于他们所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差异,欣赏习惯也有区别,因此,在许多方面与我们看问题的方法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以不同于国内的宣传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分析社会现象,从而达到正确的舆论引导。据了解,国外听众对外宣节目最感兴趣的主要是:想了解当前中国的社会现状,想了解中国的普通百姓每天是怎么生活的,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于是我们在确定选题方向时,必须遵循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中国发展的实际和国外听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结合起来,找出一个契合点。
基于以上考虑,近几年,我们在题材的把握、选题的出炉、内容的选取等方面,都力求从普通百姓着手,用他们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和中国社会真实的景象打动国外听众。笔者近三年来为《中国之窗》创作了三期广播专题,在选题上很是花了一番心思。《爱让生命升华》讲述的是靖安县双溪镇青湖社区居民闵青梅这位善良无私的女性,关爱高位截瘫丈夫,把丈夫与已故前妻的一双儿女抚育成人的感人故事。《鼓动心弦的万载得胜鼓》讲述的是万载县潭埠村万载得胜鼓传承人张包炎与万载得胜鼓的传奇故事。《“草根导演”何高德》讲述的是一名进城的自由职业者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养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上的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可以说,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中国社会最基层的平民百姓。题材的平民化,是这几个选题内容能够顺利入选《中国之窗》的关键。
表达个性化,增强节目内容的可听性
没有独家新闻,只有独家表达。我们每年在创作《中国之窗》节目时,在题材确定后,在表达方面总是优先考虑三个最重要“元素”:一是个性,二是可听性,三是注重细节、构思和表现角度。
任何一件成功的作品,都应该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以《鼓动心弦的万载得胜鼓》创作为例,除了作为广播节目应该具备的声音特色以外,较成功的是作品所蕴涵的地方文化特色,即乡土性。但是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不是把地方文化现象、文化典故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需要着力挖掘,准确地展现地方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采访和写作中,我们始终围绕得胜鼓传承人张包炎和他父亲与万载得胜鼓的传奇经历展开,这样就使节目有了厚实的根基、历史的凝重、人物的个性和血肉相融的内容。
好的题材应该有恰当的表现方法,才能使报道真正“入耳、入脑”。在对外广播报道中,精彩的音响、动听的音乐和“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有助于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可听性。在《“草根导演”何高德》中,现场同期声有八处之多,寥寥数语便将听众带到了新闻现场,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另外,选择与作品风格相吻合的音乐元素,善用压混、混入、渐出、静场等手法,以达到延伸作品的内涵、提升作品灵性的效果。
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对外报道‘宣传味’太浓的做法,以拉家常的方式,让海外同胞既易于接受,却又不认为你是在宣传,从而达到“感知于外,受之于心”的宣传效果。这除了表现在对节目题材与内容的选取之外,还表现在对节目构思和表现角度以及注重细节的把握之中。比如《爱让生命升华》这类普通百姓人物的报道,增强可听性、可信性必须从人物细节入手,抓住富有人物个性和环境特点的细节进行聚焦或加以放大处理,善于平中见奇、以小见大。就此我们经过认真思考,把《爱让生命升华》这期节目的报道视角定在“爱”字上,整个节目紧紧围绕质朴的“爱”组织材料、挖掘细节、展开采访。“爱”让主人公生命升华,“爱”也让听众受到震撼。
制作精细化,提高节目宣传的有效性
节目制作上的精细,常常关乎节目整体质量和品位。我们三次创作的《中国之窗》节目,后期制作都是由资深主持人、编辑担纲,从而保证了解说、选配音乐、剪辑的效果。制作的精良、剪辑的流畅、文字与音响的和谐、主持人播讲的饱满情绪,使作品富有感染力,听众听得懂也愿意听。
具有16年播出历史的《中国之窗》节目,是中央电台与全国地方电台合作共赢的成功范例,其运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对内的广播电视节目借鉴。在多媒体传播手段覆盖全球的新时期,它也正在经历三个变化:变化一,在传播手段上,从传统的短波广播向落地调频、互联网为主的综合传播方式转变。变化二,在节目形态上,从大广播录播形态向调频直播、网络电台形态转变。变化三,在节目风格和节目构成上更加国际、更加人文、更加现代。实践证明,《中国之窗》在扩大对外宣传的针对性、艺术性、有效性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对我们搞好对内宣传报道无疑也具有很好的启示。相信通过在题材、表达、制作与传播手段上开掘与创新,我们对内的广播电视节目也一定会办出特色,吸引更多的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