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连线报道“动”起来
2012-11-22沈燕萍
□沈燕萍
如今,新闻连线报道作为广播节目的一种形式,正以其快捷、直接的优势在新闻直播节目和突发事件采访中普遍应用。如何使新闻连线报道发挥其更好的优势和特点,使广播节目更加鲜活和生动?笔者认为,在进行新闻连线报道时应开展社会化联动,实现和听众的互动,这样才能使节目更加生动,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新闻连线报道需要“社会化联动”
新闻连线报道以其形式新颖、信息量大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广播的新闻栏目中。但是,如果仅仅凭借电台现有的记者资源奔赴各个新闻发生现场,报道城市中正在发生的众多新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就需要连线成片,城乡联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如常熟电台新闻节目《昨夜今晨》栏目中就常年开设122社会救助新闻热线,市公安局122信息播报员每天早晨把头天晚上至当天凌晨发生的社会新闻综合整理并予以播报。播报的内容涉及案件侦破、交通和火灾事故等内容的日报综合数据,也有市民引以为戒的典型事故案例。常熟电台交通音乐频率也定时开设市医疗急救中心120热线,每天分上、下午两次向社会公布。这些栏目的开设能够让听众快速、及时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经过,同时也弥补了值班记者数量有限和不能及时赶到现场采写新闻的遗漏。
新闻连线报道社会化联动还可以建立起新闻评论员队伍,我们可以连线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对新闻事件进行背景阐释、深度分析以及热点评论。目前,常熟电台新闻和专题栏目就拥有一支由2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新闻评论队伍,他们对新闻事件的评述完善了节目的内容,提炼了报道的主题,同时,也提升了新闻节目的高度和深度。
以上各种手段的运用,将大大增强新闻连线报道的真实性、互动性和可听性,使广播节目更加鲜活和贴近听众,显示出立体感,并缩短时空的距离,实现动态播报。
新闻连线报道的“听众互动”
广播是传统媒体中最适宜于同受众交流的,听众可以在节目中表达观点、交流情感。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能够找到“平等”与“用户”的感觉。新闻连线报道和听众之间的互动,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以往“你播我听”的单向传播模式。新闻连线报道通过“互动”的方式吸引听众直接参与节目,并对节目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新闻连线节目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由听众对某个话题进行评论,节目由听众来决定新闻话题的上榜名次。由于听众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直接的评论和榜单排名,他们获得了思考权和话语权的满足,节目自身的吸引力也得到增强。而节目通过与听众更深层次上的交流,也实现了一种更为积极的互动。
广播是平民化的媒体,我们在节目选题上一直坚持以贴近生活的平民化题材为主线。新闻连线报道和听众互动的题材上,我们可以考虑选取刚刚发生过或正在进行的新闻事件,其中受到听众关注或关系到听众切身利益的事件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使是会议报道,也不能拘泥于文件精神的传达,而要强调政策条款对社会生活和市民生活的影响,要反映民生民意,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连线报道题材也要注意挖掘区域性话题,既满足听众对信息时效性和多样性的需求,又力争对近期的热点新闻进行客观、全面、权威的解读和点评,扩大新闻报道在重要社会事件中的介入力度和深度。
新闻连线报道使“节目生动”
“真实而生动的现场”是新闻连线报道的生命所在。它的真实体现在新闻事件的真实和现场展示,而生动则体现在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采访对象的声音、典型的背景音响和现场音响等元素来再现现场。听广播除了获取信息,还能给人以听感的享受。新闻连线报道的推出对传统的播报方式进行了有效的变革,它解决了新闻播报方式单一、运作方式滞后等缺陷。
新闻连线报道聚焦社会热点,关注民生民意,全面、及时地满足广大听众对新闻和资讯的需求。同时,它也弥补了专家、嘉宾无法来到直播间的缺憾,增强了时空感,缩短了距离感。在新闻连线报道中,专家、嘉宾的点评更倾向于口语化和生活化,因此,也更加为听众所接受。
新闻连线报道要体现“对发生着的新闻进行报道”的“直播感”,要保持新闻事件足够的新鲜度,富于感染力的音响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里,除了记者的口述,还包括采访对象的声音、典型的背景音响和现场音响,不能因为突出记者的语言表述而忽视现场相关音响的作用。这是因为,记者的口述可以表现记者播发报道时的情绪和状态,在强调过程、交待事实方面必不可少;而采访对象的声音、典型的背景音响和现场音响则可以表现出新闻事件发生时所特有的声音属性,能够使新闻连线报道显得更加真实和生动,增强节目感染力。
新闻连线报道实现“效益连动”
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广播品牌化是发达国家广播媒体走过的成功之路,也是我国广播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客观需要。广播品牌化的建设和运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品牌,它需要自始至终地将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的前面。
品牌是影响力和收听率,同时也是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品牌的生命力来自于持续创新,要根据不断发展的时代、不断变化的市场、不断成长的受众对内容与形式进行改进,对定位与方向进行调整。更重要的是要对品牌所承载的内涵、精神进行创新,使品牌永远保持活力,在媒体市场中永远保持所在广播频率的影响力、公信力和竞争力。
品牌需要精心打造。在信息化时代,大量丰富鲜活和不断更新的新闻连线报道和专家、市民点评,使新闻节目呈现出新面貌、新活力,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听众,提升广播新闻的品牌影响力。当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节目的整体竞争合力提高了,新闻节目品牌提升,节目就会对受众形成持续的黏合力,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就增强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