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像角度对画面构图的影响

2012-11-22杨金刚

声屏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视点轴线摄像机

□杨金刚

在日常拍摄工作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即在一个场景中,可以找出无数个摄像角度。而随着摄像角度的不断改变,被拍摄对象会显示出不同的神韵,或表达出不同的寓意,这就是摄像角度对画面构图的影响。

“摄像角度”指的是摄像机镜头的位置和拍摄对象之间形成的那个虚拟的夹角。从被拍摄对象来讲,它朝向摄像机的角度,有正面、斜面、侧面、反(背)面四个角度;而从摄像机来讲,它与被拍对象之间可以形成平角度、仰角度、俯角度(斜俯角度、垂直角度)三种。从中不难看出,任何一个角度的构成,都与摄像机的位置和视点有关。

在拍摄时我们还发现,摄像机不论是扛在肩上,还是固定在三角架上,摄像角度围绕被拍对象进行前后、左右、上下、高低的综合变化时,都包含了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这两个基本要素。正是这两个要素的变化,改变着主体、陪体、背景和前景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和关系,从而产生不同的画面造型。

下面笔者以被拍摄人物视向引出的一条线,称为轴线,以静止镜头画面为例,从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两个方面,谈谈摄像角度对画面构成的影响。

拍摄方向

即摄像机的视点方向。我们假定机位和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已经确定,摄像机处于水平状态。在关系轴线的一侧,即可选择不同的拍摄方向,产生各种构图变化和画面造型效果。随着拍摄方向的改变,产生的画面造型效果也不同。

正面拍摄。镜头光轴与轴线成0度角。在拍摄人物时,它能完整地表现人物的正面相貌,端庄、稳重,常使人联想到那些令人敬仰的英雄、尊敬的长者。在拍摄景物时,能获得较强的主体感和空间感。这种镜头比较客观,产生符合常理的视觉效果,还有庄严、肃穆的造型效果。在拍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和带有神圣色彩的建筑物时,常采用这种正面的构图形象。

斜侧面的拍摄。镜头光轴与轴线成45度角,画面造型能增强人物或景物的立体感,产生一定的空间透视和某种动势,可以展示被拍摄对象的两个面或三个面。而且使运动对象保持正常的运动速度,在视觉上没有加强,也没有减弱,因此常用这个角度,跟拍行人走路的状态。在中、近景拍摄人物时,既能清晰展示出人物的轮廓和线条,又能隐蔽、削弱人物面部某一方面的缺陷,起到人物造型的修饰作用。而用这个角度拍摄的建筑物和景物等,则能产生较强的主体效果和线条透视。

正侧面拍摄。镜头光轴与轴线成90度角,画面造型能清楚地勾画出人物的侧面形象。如果人物五官比较端庄,在这角度拍摄比较合适,人物的视向朝画面的一侧,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空间感。动势表现得很清楚,很合适表现情感交流,或对等谈判的双方。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和被采访者同时出现在画面里,除常用的过肩镜头外,这个角度也是摄像很喜欢用的。同时,在这个角度上,让人更容易体验到“快”,而且会造成对正常运动速度的加强,正如坐在看台上观看赛跑,观众视觉上感受到最快的就是运动员从视线正前方跑过的那一瞬间。

反侧面拍摄。镜头光轴与轴线成135度角。此时的角度,画面中的人物几乎成背影,面部带到的较少。常用于人物埋头工作、沉思、写作,或站在窗前眺望远方的造型。通过人物反侧面透视的延伸,能看到桌上的物体或窗外远景的画面造型。这个角度拍摄的画面,强调物体的线条和空间透视。

反面拍摄。镜头光轴与轴线成180度角,画面中的人物身体背对着镜头。这个角度能产生惊险、神秘的效果。在一些电视剧中谍报人员的出现,常采用反拍镜头,故意制造神秘,留下悬念。这样既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又丰富了人物的视觉效果。这个角度是从拍摄对象朝向摄像机的物理角度方面定义的。在实际拍摄中,对于一个场景中一个或多个人物的展示,不是由一个镜头来完成,而是通过多个不同视点的镜头结合在一起来表达。所以我们在创作电视作品时经常会用到外反拍、内反拍等概念。这两种镜头都是以中、近景和特写为主。外反拍又称过肩镜头,局部关系镜头。外反拍的镜头处于关系轴线一侧,两个人物后背角度位置。镜头是双人画面,一前一后,两个人物可以互为前景或后景,互为主体或陪体。影视剧人物的语言对白,就大量采用这样的镜头画面。内反拍,将摄像机放在两个人之间、关系轴线的一侧分别拍摄,由于是单人画面,主体更为清晰,视线向外。突出人物交流的面部表情时常用到这种镜头。比如表现一种思想意识的全面显露,一种紊乱的思想,一种巨大的紧张心情等。这种由摄像机位置形成的空间角度,经常用它来还原空间真实,代表多视点,或还原人物的反应。

以上探讨了几种基本的拍摄方向与画面造型的关系,其实在拍摄对象周围都可作为拍摄角度,只是面对这些拍摄对象,如何选择最佳的拍摄方向,是每个摄像师都要面对的问题。

拍摄高度

不同的拍摄高度,会影响到画面中地平线位置的高低,景物在画面中高低层次的展示程度、前后景物的显现、景物远近距离感等。在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拍摄高度的变化,将产生三种拍摄角度,即平角度、仰角度(斜仰角度、正仰角度)、俯角度(斜俯角度、垂直角度)。

平角度拍摄,即摄像机镜头视点方向处于水平状态。这种角度,符合人们正常的视觉习惯,被拍对象显得庄重、正规,准确客观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画面能展示的透视关系、结构形式、景物大小对比,跟人眼看见的基本相同,给人以心理上的亲切感,适于表现人物的感情交流和内心活动。所以这种角度在影视作品中运用很多,在采取平角度拍摄时,要注意选择简化背景,以免造成主体与背景的重叠。

仰角拍摄会造成人物或观众心理上的崇敬、敬仰、恐惧等感受,有时候有点悲剧意味,经常被用来作主观镜头,诸如矮人看高人,小人物看大人物,或者是人面对比自身大得多的事物,“高山仰止”。此时摄像机镜头处于人物的视线水平线以下,由于向上拍摄被摄体,有利于表现处在较高位置的对象,表现一些高大垂直的景物时,当景物周围的空间比较狭小时,便于利用仰角拍摄借助画面中的深度,来包容景物的体积。用斜仰角度拍摄人物跳跃动作时,可以使动作显得轻盈,增加高度。同时这种镜头具有较强抒情色彩,可传达某种赞颂、胜利、高大、庄重、威严等情感造型。其中正仰拍摄常用来表达人物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发呆,或躺在地上仰望星空的画面,会让人想到寂寞难耐、孤独无助,也能表达人物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

和仰拍相反,俯拍就是低头俯视,斜俯拍会造成人物或观众心理上的渺小、可怜、压迫等感受,具有喜剧或讽刺意味。在作为主观镜头时可获得开阔的视野,表现大的场景画面,此时摄像机处在人物正常视线之上,由高向下拍摄被摄体。这种角度摄像机处于高处,镜头视点方向向下倾斜,画面造型形成顶部大,下部小,垂直线条透视极具收缩效果,形成透视缩短,画面中地平线处于人物上部,从而扩大了画面视野。垂直角度拍摄(扣拍),即摄像镜头近似垂直地面,位于被摄体上方,自上而下拍摄,这种角度可以造成观众心理上的居高临下,飘然超脱之感,相当于神仙、飞鸟、飞机、“梁上君子”的视点,可用于拍摄争吵、群殴等激烈的场面和候车室、股票交易大厅等焦灼、无奈的场面,也可以拍摄大地、城市、战争等辽阔场面。

上述情况都是摄像机处于水平状态下发生的。当机身不平衡,向左或向右倾斜时,就形成了摄像机的第四种拍摄角度,偏斜拍摄。这时的摄像机,摹拟的是人侧身或侧头观看时的视觉效果,如视线被人挡住,侧身躺在床上,斜倚在某个位置,或酒醉时从站立到倒下等情形的视角,因此常常代表主观视点。偏斜拍摄如果运用恰当,能使人产生奇妙、轻松、欢快的感觉。在拍摄青春偶像派歌手演唱时,我们常用到偏斜拍摄,甚至是连续变化的偏斜拍摄。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完成画面造型是从确定摄像角度开始的,脱离摄像角度这个构图的基本要素,电视画面的造型任务是无法完成的。面对一个拍摄对象,有无数个拍摄角度可供选择,而最合适的只有一个。我们不能奢望每个镜头都是最合适的那一个,只能做到力求完美。为此,在创作实践中,正视角度对画面构图的影响,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努力提高拍摄技巧,使自己的画面造型艺术,逐步得到完善。

猜你喜欢

视点轴线摄像机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看监控摄像机的4K之道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摄像机低照成像的前世今生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
视点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
如何消除和缓解“摄像机恐惧症”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