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播主持人的心理调控

2012-11-22陈静陈茜

声屏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微笑主持人

□陈静陈茜

做过直播节目的主持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场直播就是一场战役。直播节目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重复性,无疑对战役的核心人物——主持人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如何打好这场仗,与各“兵种”保持良好沟通和默契,领会导演意图,暗示导播切换,引导嘉宾情绪,处理突发情况,这些都要求主持人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业务水平,更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首先,直播时主持人对自我情绪的调整。一些主持人平时录播时侃侃而谈,挥洒自如,但一上直播台则会因为紧张、焦虑,导致无法自我控制,出现各种状况——吃字、结巴等等。因此,强化对情绪的控制是主持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加强情绪控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现场的情绪。直播现场由于节目的深入,有时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场面。比如在谈话节目中讨论到某些热点话题时,持不同观点的观众和嘉宾可能会出现激烈的争论。面对这种情况,主持人不能被环境所感染而失去判断能力,也不应被现场情绪左右,如此思维才会清晰流畅,言语才会得体,现场的走向也才能在主持人的控制之中。另一方面是主持人自身的情绪,主持人不应带不良情绪上场;同时对自己的身份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节目中摆正自己的位置。笔者在主持直播节目《政风行风热线》的时候就遇到过各种情况。在节目中,面对观众直白甚至尖锐的问题,有些嘉宾不免会紧张,甚至产生敌对情绪。这时主持人就要起一个引导作用,在说话和发问的时候尽量用客观真诚的语调,适时展现一点小幽默,缓解嘉宾的情绪。

其次,直播时对嘉宾情绪的掌控。有些嘉宾的倾诉欲较强,他上节目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解决问题,因此,当主持人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就想“竹筒倒豆子”般地把过程、结果全抖落出来。这时候主持人就得采用另一种战术,巧妙地引导,抛出新话题,让他按着文稿的策划来,而不是生硬的打断,或是各说各的。

过硬的心理素质并非天生就有,是要经过科学训练才能获得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训练。

放下“自我”。首先要降低对自己的预期。每一次现场直播之前,主持人都要全力以赴,努力做到使节目精彩纷呈。但一旦开始直播,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按照准备的内容和程序正常发挥即可。其次,要弱化自我意识。一进演播室或直播间就过度紧张的主持人往往自我意识很强烈,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一边录制节目一边还在考虑受众喜不喜欢自己的主持风格,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增加自己的紧张情绪。

保持注意力。经常在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看到主持人犯一些低级错误,这并不是主持人的水平不高,而是由于主持人对自己过分自信或对节目不重视造成的一种失误。这种失误本质是注意力的分散。主持人应该为自己适度增加压力,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把每一次主持都当作容不得半点失误的大型直播,避免出现错误。把为自己增压和减压作为一种动态练习,在平时的练习中找到自己的承受点,恰到好处地集中注意力。

寻找兴奋点。主持人每一次主持的节目内容本身就有着很强的趣味性、知识性,主持人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从没接触这些知识的普通人,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乐趣,通过自己的探求欲更好地发挥。也可以在主持过程中制造兴奋点。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除了运用语言手段,使自己的语言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外,还应该积极运用非语言手段,通过表情、动作、场面调度等吸引受众。比如对微笑的运用,主持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很丰富,但发自内心的微笑和通过技巧表现出的微笑状态,还是有所区别的。微笑是与受众进行心灵交流、沟通的非常重要的非语言手段。主持人面对镜头时该如何掌握微笑是一件需要自己用心体会的事情。主持人的“笑”不仅要自然,而且要受到节目内容和风格的限制,和节目要达到的意图结合起来。如情感类节目中,主持人的笑是真诚的、贴心的;娱乐类节目中,主持人的笑则是愉快的、开心的,各种类型节目主持人的“笑”在镜头前呈现的状态是不一致的。但是在电视主持人中,缺乏非语言表达技巧的沟通知识,忽视通过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的现象,仍带有普遍性。如有的主持人缺乏自省意识,把表情和动作视为自然天赋,而忽视学习和完成;有的使用不当又不知如何改正等等。对电视主持人来说,这种学习与实践已超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变成了工作的需要。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微笑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若想念,微笑吧
种微笑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微笑不如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