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求职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危机管理——由“张绍刚PK刘莉莉”事件说起
2012-11-22□周源
□周 源
张绍刚与刘莉莉互掐事件,从开始的指责刘莉莉到后来网民一边倒地声讨主持人张绍刚,舆论倾向呈现出的复杂态势值得研究。抛开作秀和节目炒作不谈,笔者仅就电视求职节目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的语言危机及应对问题,试做一些粗浅的探析。
媒介多元化与电视节目
媒介多元化并存的局面为电视节目提供了形态各异的展示平台,同时也给广大电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业务素质要求。一方面,“融媒体”时代发达的媒介技术为受众提供了多种类、多方式、多层次的传播形态,满足了广大观众的细分需求,使他们获得海量化、国际化、个性化及互动、实时、快速的媒介体验。另一方面,电视节目经过多渠道传达,主持人的优缺点被无限和长久放大,造成主持人个人品牌形象危机。一些主持人就曾因为小错误被无端放大,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被大众监督,至少对工作是一种促进。
电视求职类节目的基本涵义
电视求职类节目就是将现实社会中的求职活动搬上荧屏,供更多人观赏、参与的一种节目形态。从2011年8月至今已经有不下十档求职节目在各大卫视亮相,其中以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和江苏卫视与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合办的《职来职往》最为突出。它们的开播不仅是职场节目重新起步的标志,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求职者指引航向。
求职类节目受到热捧除了和节目本身的创新形态有关,和当下严峻的社会就业问题也密不可分,观看和参与对象也以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为主。一般采取的流程是应招双方出场,互相沟通,互谈条件,最后呈现求职者是否被录用的结果。主持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引导整个节目流程,让各个环节间过渡流畅,还需调动起在场所有人以激发他们的观点,并对场上的求职者给予帮助。
主持人的语言危机
求职类节目主持人不但是节目的策划者、组织者,是节目方向的体现者,更是话题的引导者、驾驭者,是节目的主宰和灵魂,是整个节目的核心。主持人的语言危机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口误,而是其人格的真实写照。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①对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无德者必无言,求职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角色失误,滥用话语权。处在特定职业位置上的社会人同时承担多个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他的要求不尽相同时,便产生了角色冲突。演绎个人角色、媒介角色、社会角色等多重角色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处在“话场”的中心,当个人角色与媒介角色发生冲突时,总是先声夺人,试图用个人话语权取代主持人职业话语权,用原职业兴趣改造主持人话语。张绍刚一直是《今日说法》和《大家看法》等法制栏目的主持人之一,习惯于照搬以往的经验来理解节目主持人的定位,长期形成的严谨思维不能尽快适应以《非你莫属》为代表的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职业话语权的要求。由于缺乏清醒的角色意识,主持人在与嘉宾的对话中经常使用带有话语霸权的“判语”句式,表现过于武断,从而带来在多重身份角色冲突中主持人价值取向的问题。例如节目中张绍刚对于求职者刘莉莉说“中国”而不是说“我国,或咱们这儿”进行一通居高临下的教训,个人情绪恶性膨胀,完全忘却了主持人是以传播者的身份对受众进行传播活动的媒介人形象。摆不平自己与嘉宾及观众的关系,势必引起观众对节目信息注意力的分散甚至对媒体可信度的怀疑。
主持人的角色应该是连接求职者、招聘方和观众的“桥梁”,应尽可能代表观众与嘉宾进行有效沟通,最大限度地展现求职者的能力和素质。而不应该用武断、臆想的自我思维去判定嘉宾的思维和价值观,也不能随意干涉和左右应招双方的决定,更不能代替招聘方对求职者赋予过多的点评。当张绍刚的情绪失控时,用了一句“我很少对一个求职者彻底失去兴趣”,接下来用带有诱导性的语气让招聘方行使表决权,明显属于话语霸权和越权行为。
2.人文素养缺失。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修养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人文关怀。节目主持人是“在广播电视媒体中,以个体形象出现,代表媒介群体观念,以有声语言、体态等多种形式平等地、直接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平等地、直接地”说明主持人与广大受众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是双向互动而没有距离与阻碍的。
节目中由于人文素养的缺乏,主持人往往习惯于俯视对方,不经意间造成对参与者的精神伤害。正是由于这种不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失误不加反省,有时甚至一味回避或掩饰。在某次节目中,面对一名选手不如意的表现,主持人用了“烂泥扶不上墙”,“你若再说下去,我就真的认为你离无知不远了”之类带有明显轻蔑色彩、有失尊重的言语。这是对求职者人文关怀的缺失,这样的言辞,只会打消选手的积极性,打击对方的自信心。
尊重观众,还要尊重对方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判断力。不可因为选手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就轻率地伤害求职者的自尊。节目中,企业老板让刘莉莉尽量放松,面带微笑交流的时候,主持人却用“非常狂浪的笑容”嘲讽对方,从求职的角度来看,敢于直言的刘莉莉在职场中很难受欢迎,而且心理素质不过关,但这决不能成为主持人对其进行人身攻击的理由。事后面对网络铺天盖地的声讨,张绍刚不但没有道歉,反而坚称自己没错。主持人连礼貌和尊重人格这种道德底线都无法遵守,又如何能引导求职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价值观。
3.心态失衡。如今电视节目主持人“明星化”现象相当严重,尤其是一些取得一定成绩,被某些观众认可和商家热力追捧的主持人往往很难保持清醒的认识,飘飘然于溢美之词当中,将个人价值观凌驾于职业价值观之上。通过分析《非你莫属》现场表现可以看出,大多数求职者在主持人和企业老板面前都如履薄冰,生怕自己说错了话让对方不满意,而主持人也习惯了沉醉在自我满足感之中,利用手中的话筒发号施令,指点江山。其实求职活动本来就是一次双向选择的过程,双方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不能因为求职者暂时需要一份工作就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节目中,刘莉莉不经意间说了几句英文后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得罪主持人,立马进行道歉。主持人张绍刚则因为是高校老师,其权威和优越感在节目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一旦这种权威遭到挑战便感到无所适从,透露出不屑和鄙夷的神态,而这一切都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即使经过剪辑,也会由微博传播开来。观众除了会对他及其节目产生本能的抵触之外,更会毫不犹豫地以“素质太低”作为对主持人的回赠。余秋雨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在社会上稍稍出一点儿名,应该自知社会需要自己的究竟是什么。”
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危机管理
1.个人危机管理。主持人语言危机往往因为带有偶然性和处于思维惯性之中而很难进行预警,那么在危机发生之后,要怎么应对与恢复?首先必须坚持时效性,通过个人微博第一时间向对方诚恳道歉,避免网络上的偏激言论肆意扩散;其次坚持主动性,当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语言失误时,就不应该回避或被动接受,努力提高业务能力,重拾观众的信任。
2.提高综合素质。主持人要想杜绝个人语言危机的发生,必须从自身下手,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和塑造高尚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在今后的节目中应对自如。
3.认清角色定位,避免角色冲突。
电视求职类节目主持人应该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节目中的身份,以及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在此总结概括为三种媒介角色:求职、招聘及专家三方的介绍者、引荐者;应招进程的把控者和驾驭者;职业观乃至人生观的引导者。主持人的媒介角色要求其在特定的职业位置上,个性的释放与张扬永远置于媒介之后的第二位。主持人只有首先达到了媒介的要求,与频道、栏目、节目的定位一致,才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内发挥个性,更好地为节目服务。同时,主持人应时常提醒自己,尽量避免话语霸权的产生。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舆论工具,它不是权力机关,也不是具体的职能部门。即使是在标榜自由开放的西方社会,主持人也不能“想说就说想唱就唱”,中西方主持人在话语权限的底线表达上有着共同规律。
4.提高主持人的现场驾驭能力。节目主持人是社会中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激动、愤怒、优伤、烦躁等情绪波动,但不能将这些情绪带到节目中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升抗干扰能力,时刻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把注意力集中在节目内容上。
5.学会换位思考。传播学的研究发现有两类传播者最容易被接受,一类是“在他谈论的领域有威望的人”;另一类是“与他们自己相似的人”。②“与自己相似”可理解为“有亲和力”,对于主持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亲和的动机,这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愿望,也就是俗称的有“观众缘”。有“观众缘”的主持人一定是善解人意、与人为善的,而“平等”和“换位”思考是节目得以进行的前提和条件。
注释:
①杨树达:《论语疏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芳、李启译:《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