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传播:电视新闻的转型提升之道

2012-11-22李学军

声屏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栏目深度

□李学军

深度传播:电视新闻的必然选择

“在新媒体崛起、三网融合、原有的信息媒介传播格局被打破的大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的版图日渐缩小、影响力日渐式微是一种必然,对长期以来四平八稳的电视新闻构成了最严峻的挑战。”①尽管遭遇了空前的挑战和危机,但据此并不能断言电视新闻就会沉寂,甚至走上末路,因为“微博等新媒体只是让传播更加高速化、普遍化和个性化,但其可信性和深刻性还存在明显差距。”②也就是说,公信力和深刻性是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最新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媒体中,在受众最为信任的信息渠道中,电视排名第一;在验证信息和新闻可信度的渠道中,电视依然是第一,电视公信力优势在所有媒体中名列前茅。③公信力就是可信度,真实是新闻是生命,而深度报道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揭示真相。“在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媒体来说,对话语权的争夺并非体现在对更多事实的发布上,而是对真相的呈现。”④由于深度传播可以透过现象本质,达到更深层次的真实——本质真实,因此,它能够为电视媒体的公信力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强化电视新闻的竞争力、影响力。网络新闻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新闻的浅显性。与浅显相对应的深刻性则是新闻媒体的信息价值、思想含量、文化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电视深度传播的本质所在、目标所指,因为“深度决定引导力”,而引导力是新闻的灵魂。由此可见,无论从提高媒体竞争力,还是增强媒体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角度看,深度传播都是电视新闻当下和未来的必然选择。

深度传播:彰显电视新闻的价值、责任和品质

以深度传播消解“碎片化”,提升新闻的信息价值。新媒体在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上拥有独特优势,但也加剧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这也是新媒体遭受诟病的主要原因。“在碎片化时代,专业媒体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那就是运用专业的思维、能力与业务手段,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成为碎片化传播的引导者。”⑤所谓整合,就是通过对碎片化的信息内容进行“缝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片面性。电视的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专业行为,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面对“海量”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筛选、甄别、分类,为受众提供权威、真实、系统、有用的信息,避免受众受到冗余信息的干扰和虚假信息的误导。

以深度传播强化舆论引导力,实现更大的责任担当。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面对社会多元、价值多元、舆论多元的格局,必须“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⑥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电视作为主流媒体肩负的时代使命。要履行好这一使命,电视必须坚持“新闻立台”。“新闻立台”不仅仅是增加新闻节目的数量,更需要新闻在精度、深度、高度上下工夫。因此,深度传播是“新闻立台”题中应有之意,是新闻立台的有力抓手,发挥深度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媒体的责任担当。

以深度传播抵制“泛娱乐化”,提升电视的文化品质。近年来,一些电视节目“思想淡出对话,内容淡出形式,情感驱逐理性,夸张代替事实,搞笑胜过幽默,表象打败内涵。”⑦这段入木三分的话道出了“三俗”电视节目的病症。“泛娱乐”也蔓延到新闻节目,一些新闻跟风炒作,追星猎奇,甚至于恶搞造假,背离了新闻客观、公正、理性的原则,有损新闻的文化品质。“社会越迷乱,文化包括广电文化就应越清醒、越自觉、越有定力,而不能变成浮躁和迷乱的营造者或助推者。”⑧新闻事业是一个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视新闻是电视文化的主体,具有引领价值、建构文明的功能,以深度传播高扬思想内涵的深刻性、价值导向的鲜明性,发挥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作用,这是电视新闻应有的文化自觉。

深度传播:电视新闻大有可为

传统观点认为,“深度”是报纸的强项,电视不宜于做“深度”,事实并非如此。电视不但有进行深度报道的可能,而且还有着相当的优势。中外实践说明,电视完全可以进行深度传播。早在上世纪60年代,西方电视就出现了深度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68年创办的《60分时事杂志》,历经40多年,至今依然具有生命力。国内电视媒体的深度报道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代表是1980年中央电视台开办的《观察与思考》和1987年上海电视台创办的《新闻透视》。90年代是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兴盛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品牌深度报道栏目均诞生于这一时期。当然,上述深度报道栏目,更多的是作为电视新闻的一种样式而存在,其理念和成果并未扩展到整个新闻传播领域,因为此前的电视还没有受到新媒体的竞争压力,没有动力去费时费力做“深度”。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一般的事实报道不再是记者的专利,真正深入的调查才是传统媒体能够生存的前提,如果传统媒体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重视调查性报道。”⑨推而广之,就是要重视深度传播,并将其理念贯穿于新闻传播的全领域、全过程。电视如何实现深度传播,笔者以为有以下途径。

深度报道,要增量。以往,深度报道更多以栏目方式存在,比如《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这类栏目堪称深度传播的“重武器”,其作用毋庸置疑。但这类节目对选题要求高、投入大、生产周期较长,不利于大批量产出,特别是地方台操作有难度。深度报道增量的做法是将其小型化、多频次,一是深度栏目报道的选题、角度可适当小一点,不求大而深,但求小而深。比如上海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透视》栏目,时长只有5分钟,但不失深度报道的要素,且每天都有,多年积累,已形成了品牌。二是将重大选题拆解为系列、连续报道。比如央视《新闻联播》的“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专栏等。三是常规化。针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难点、民生问题等,均可策划采制深度报道,能深则深,成为每天综合类新闻节目的“家常菜”,并形成长效机制。

解读新闻,重关联。在互联网时代,“比信息传播更重要的是信息解读”“解读的关键是勾连”“勾连就是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⑩解读就是打通新闻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现在和未来,个体和社会、本地与外地、中央与地方、国际与国内等的关联和意义。这样的解读能给受众一个立体“信息场”和完整的“信息链”,这在媒体过剩、信息过剩的新传播环境下尤为重要。

设置议程,聚焦点。通过对重点报道的策划和编排,做深焦点新闻,强化“议程设置”的力度。去年6月东方卫视改版后在这方面做了尝试,改版后的《东方新闻》每天都会做深、做透一到两个焦点新闻,使之成为整个版面的“眼睛”。比如高考第一天、神九发射、上海电影节等,《东方新闻》都给予重点关注,分别推出一组特别报道,以消息、背景、解释、分析等报道组合编排,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度立体呈现,形成节目的重点和亮点。这一做法收到良好效果,值得借鉴。

重视言论,强观点。要“强观点”,首先要加强评论类栏目建设。这方面一些台已经有所动作,如央视新闻频道2009年改版增加了《新闻1+1》《环球视线》等评论栏目,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近两年也推出了《夜线约见》《海上夜谈》等评论性栏目。其次,在新闻节目中,针对某一需要分析引导的新闻事件,加强记者、编辑、评论员等的微型评论,一事一评,述评结合,因势利导。上述做法可使新闻节目“既成为信息总汇,又成为观点总汇,甚至成为意见领袖”,从而达到“评论强台”的目的。

加强互动,塑“自我”。近年来,网络新媒体频频发布引发舆论热点的新闻,成为社会舆情的强“磁场”。面对这种情况,电视等传统媒体当然不能做旁观者,更不能成为网络新媒体的尾巴,而是要加强互动,积极作为。要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对网络热点事件及时跟进,以深入的调查、权威的解释、理性的分析,达到明辨是非、以正视听、趋利避害的舆论把控效果。如2011年引起全国关注的“药家鑫案”和“夏俊峰案”,传统媒体事发后对事件的深入调查,对当事各方和专家的访谈,对事故的深层反思一定程度成为网络言论的重要验证和补充,构成社会舆论的主体。另外,电视评论、新闻话题讨论类节目要开通微博,即时引入网民声音,吸纳各方合理意见和观点,为“我”所用。

注释:

①任陇婵:《电视新闻影响力何以式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

②周小普,黄彪文:《在竞争与融合中寻求进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3)。

③雷跃捷,沈浩,薛宝琴:《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受众认知调查与研究》,《现代传播》,2012(5)。

④⑩李良荣,童希:《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的新思维》,《现代传播》,2010(10)。

⑤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今传媒》,2011(10)。

⑥参见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

⑦张振华:《道法之问》,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19—21页。

⑧张振华:《文化的理性与自觉》,《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8)。

⑨张志安:《互联网、调查记者及职业共同体—“数字化时代的调查性报道”研讨会述评》,《新闻记者》,2012(1)。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栏目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关于栏目的要求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深度观察
栏目主持人语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