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乐真的可以关怀民生吗?——对婚恋与职场真人秀社会功能的分析

2012-11-22徐莉君

声屏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婚恋真人秀娱乐

□徐莉君

娱乐节目一直被认为是大众文化时代最没有营养的消费快餐,除了纯粹的感官娱乐和心理刺激外,仿佛它什么也做不了。与之相对,新闻几乎在所有人眼中都被视为“贵族”,也只有新闻才能够担当起“关注时代与社会,关怀民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如此高尚的责任与使命。然而,在近两年形成的新一轮真人秀浪潮中,婚恋交友与职场招聘这类民生问题成了卖点,成了各大娱乐节目的新宠,似乎“以娱乐关怀民生”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虽然,此类娱乐节目因为造假、低俗等种种弊病屡遭批判,然而,从娱乐节目究竟能否参与社会建构、解决社会问题这一角度展开思考,也许我们能有超出现象本身意义的更大收获。

娱乐节目“试水”“民生”

其实,婚恋交友与职场招聘这类社会热点问题进入娱乐节目的视野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1998年湖南卫视翻版台湾娱乐节目的《玫瑰之约》就曾在电视荧屏上引发了一阵“相亲热”。2003年央视经济频道的《绝对挑战》首次将职场招聘的过程搬上了荧屏,以其专业性和严谨性获得了不错的口碑,遗憾的是,未及大红大紫它就逐渐淹没在收视竞争的大潮中了。审视二者所代表的电视节目的发展,不难发现,娱乐所关联的收视率和严肃性强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天然冲突:娱乐好看了,收视率有了,却失去深刻性和专业性了;要是遵循严肃的社会责任而对社会问题探究得深刻了,节目也就不够娱乐了。

近些年,中国加速了社会的深刻转型,社会经济大环境的跌宕起伏,熟人社会被陌生人社会几近完全取代。在当下这样一个浮躁与焦虑、功利与消费纵横交错的时期,婚恋与就业问题存在的沉重性和直面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就更加凸显了。这一社会现实为电视节目提供了持续的社会心理支撑和强烈的现实关注度。

一方面,社会转型呼唤媒体参与到社会改革中去;另一方面,娱乐节目却经由一次一次的娱乐狂潮将纯粹的娱乐消费推向极致——无厘头的自我游戏、故作矫情的主持嘲笑、窥视心理的情感娱乐泛滥,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人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却在娱乐狂欢下逐渐变得衰微。于是,不满于这种现状的人们开始边看边骂,希望娱乐不仅仅是娱乐。在大众文化、快餐文化、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负责任的电视人应当使电视节目真正回归它的社会本位,在构建社会文化中承担起引导者的责任。娱乐节目和社会责任也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概念。

国家的规制、舆论的抨击、娱乐的泛化、节目的同质化、收视率的打压……无论初衷是什么,在诸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非诚勿扰》在娱乐之中向民生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在娱乐性与社会性之间找到了结合点,此后不久,《非你莫属》等职场招聘节目也加入了其中。

娱乐“民生”的有益贡献

《非诚勿扰》官方宣称“为您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高质量的婚恋交友嘉宾,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非你莫属》的官方宣传词是“为自己的职场生涯博出一条光明之路”。到目前为止,节目收视率、广告量和话语权的疯狂提升,向我们展示了娱乐节目也并非都是一碰严肃性强的社会问题就“死”的命运。反而,这类节目在推动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面确实带来了诸多有益的贡献。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为参与者解决了现实问题,急于找对象的人在《非诚勿扰》中牵了手,想找工作的人在《非你莫属》里谋到了职位,这部分人虽然不多,但效果是明显的。第二,节目搭建了一个展示平台,通过电视的广泛辐射力,间接地成为众多待就业者和相亲者的行动指南和向导。节目通过精心设计的环节,对应聘者或相亲者进行现场检阅,BOSS团或者心理专家给予他们评价和建议,招聘面试的过程被公开化为择业就业观的展示和较为专业的人力资源考评过程,相亲过程被电视化为婚恋价值观的表达和人际交友的选择过程,观众可以在这个过程和结果之中得到更为可行的参照标准,从而指导自己的现实交往与工作。不直接解决实际问题但却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将社会问题进行电视娱乐化表现最具有意义的一个作用。第三,此类电视节目引发的收视狂潮让人惊讶,《非诚勿扰》曾一举超过统治娱乐天下十年之久的《快乐大本营》,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力由节目本身延伸到人们的实际生活方式改变之中。相亲不再被很多新时代的年轻人回避,反而被大胆公开地谈论,踊跃上电视求职的人也络绎不绝,随之而来的围绕婚恋、就业进行的伦理道德、社会思潮、媒介奇观的讨论与博弈,为转型期的中国的种种生活观念和心理变迁提供了一个最便捷的媒体窗口和社会学样本。

媒体关注民生,这本身就带有积极意义。但是,纵观此类节目的发展轨迹,像《超级女声》等任何一个红极一时的娱乐节目一样,它们也没有摆脱“噱头大于实质”的批评,对其“民生”诉求的质疑声不断。在娱乐的外衣之下,节目真的在关怀民生吗?当收视率、广告量、知名度的提升带给制作方和参与方巨大利益之后,婚恋交友和求职的结果真的得到了关注吗?婚恋与求职如此具有严肃性的社会问题真的能在疯狂的娱乐之下得到解决吗?

民生问题严谨性的消解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探讨与关注,首先应该要求媒体能够真实地反映问题的真实现状,阐明其中各个因素的作用机理,然后找出问题的真正矛盾点在哪里,对症下药。这样,才能给现实中的人们以最理性化的指导。按照这个逻辑,更具严密理性逻辑的新闻类节目是解决民生问题首选的载体,而更多代表消费主义的娱乐节目则存在先天不足。

优秀的真人秀节目常常是在遵循严格的生活逻辑的同时,也在戏剧逻辑中求得冲突与娱乐的效果,在真实与虚构、逻辑与戏剧的平衡之中展现独有的魅力。但是,在消费主义横扫千军的经济时代,媒体奉行高度的商业化原则,真人秀的生活逻辑在戏剧逻辑的过度放大之下逐渐被淹没了,话题性、戏剧性、娱乐性成了最抢眼的特点。作为大众娱乐节目,自身特性决定了吸引眼球、保证收视率才是生存之道,《非诚勿扰》和《非你莫属》同样没有超越这个范畴。无论是《非诚勿扰》,还是《非你莫属》,虚构与真实不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当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模糊化之后,人们在节目中看到的并不是生活中真正意义的相亲或招聘,节目的坐标意义和指导价值自然就受限制了。过强娱乐化表达的危险,在于对社会问题严谨性的消解。这一消解贯穿了嘉宾选择、规则设置、现场调度、剪辑制作的全过程,感性体验的满足取代了理性的展示与思考。

嘉宾成了表演者。由于嘉宾职业身份和背景的社会覆盖力和代表性较小,因此,也就缩小了节目辐射生活的实际半径。若想舞台效果好,节目的核心元素——嘉宾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要能言善辩、表现力强;二要有个性,是媒体挑选出来的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一份被公开的《非诚勿扰》女嘉宾选择标准给我们提供了参照:“有特殊经历、情感故事者可优先考虑;职业类型比较特殊者可优先考虑;特别愿意表达自己、个性特殊、表现力超强者可优先考虑”。①为了增强节目的看点,这些带有明显特质的人被放在了舞台上,不具有鲜明看点的人被挡在了节目的大门之外,舞台就成了容易出彩的少数人的秀场。《非你莫属》的BOSS团嘉宾在表达能力和广告投放量这双重的选拔之下,也同样出现了“以偏概全”的困境。BOSS所能提供的都是营销、传媒、编辑、人力资源等少数几个文科岗位,物理、数学、机械动力等占有就业市场半边天的理工科专业需求被隐性忽略掉了。

情境成了戏剧。戏剧性强成就了节目的精彩程度,却消解了理性的选择与展示,现实抉择中的条件与满足的关系绝不等同于舞台上面的表现力与故事性。真人秀最大的卖点就是“可视性和戏剧性”,这既要依赖节目环节与规则的设置,也要靠嘉宾在现场犀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来制造看点。《非诚勿扰》开场时24位配有时尚妆容服饰的女嘉宾闪亮登场,不像相亲,却更像是一场美轮美奂的选美比赛。《非诚勿扰》和《非你莫属》都采用了“多对一”这种极具对抗性的格局,在一环又一环的规则中,具有不同背景的嘉宾在弱势与强势、选择与被选之间不断产生强烈的冲突与变化,各种预想与结果在悬念里相互博弈。但是,这种规则终究是游戏或者说是戏剧的规则,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现实的求偶和求职的过程与真相。现实生活中男女双方怎么可能仅仅通过简单交流就牵手?而真正的招聘中又有几个老板会因为应聘者“有故事”就给他工作?

秀场引来了畸变。此类节目不断制造出的话语奇观和个性奇观,深刻地将职场和相亲变成了形形色色人物的秀场。秀场是排斥平淡的,于是无论是节目制作方的刻意怂恿,还是许多嘉宾本身为了将“秀场”的效应尽可能延续到场外来为自己谋利,个性和话语的特殊性都被无限放大。更为严重的是,为了“料”足、有看点,一些媒体人和想要“一夜成名”的嘉宾联合造假、精心炮制、故意炒作、任意媚俗甚至恶俗。“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闻都闻得出你身上有没有钱味”……诸如此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轮番上阵。互相攻击或讥讽,言语新锐刺激,借助“拜金女”“富二代”等热点话题撩拨观众情绪,在一些嘉宾借助“搏出位”的表现迅速成名之时,节目的价值观也就被扭曲了。另外,节目中一些话题人物的背景、表现与结局,都有明显经过刻意安排的嫌疑,甚至不断有媒体爆料节目嘉宾身份造假的消息。表演进入了现场情境后,人的内心冲突和社会的价值走向都被扭曲了,我们又怎能在《非你莫属》的招聘现场看到严肃和专业的人力资源选择过程?

结语

从某种角度说,在高度消费主义文化之下,“真人秀”其实是被“真实”精心包装起来的具有特定规则的游戏与表演。相亲或者求职这个主题“更适合被看作是节目借用的载体和故事线索,”②串联在这个线索上的娱乐元素才是节目的灵魂。相亲和求职都不再是节目的关键和终极目的,节目过程中的各个元素能否进行充分娱乐化的展开才是节目所追求的。观众的注意力被戏剧般的情节发展一次次推向情绪波动的高潮,相亲和求职的结果又有谁会真正在意?上演的一出又一出华丽的真人秀,与真正需要关怀的“民生”这一实体内容又有多少关系?

不可否认,《非诚勿扰》《非你莫属》所掀起的这一轮收视热潮,确实在社会转型期的诸多不安状态之中,给时下的观众带来心理上的慰藉和排遣,也在娱乐化的新形式中满足了观众的感官愉悦。另外,将社会问题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呈现与讨论,增强了电视媒体的贴近性,增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和参与的热情,并在一定程度上为问题的解决做了努力,但是相对于收视率而言,这种收效是微乎其微的。并且,造假、炒作和对不良现象的坐视不管,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的公众媒体社会责任与道德的缺失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与思考。

注释:

①颜浩:《娱乐时代的文化乱象与价值本真——“非诚勿扰现象”解析》,《理论与创作》,2010(6)。

②尹鸿,霍志静:《<非诚勿扰>:寓情于乐》,《现代传播》,2010(5)。

猜你喜欢

婚恋真人秀娱乐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娱乐眼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