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问政的可行性路径探析

2012-11-22□谢

声屏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问政形式公众

□谢 征

2011年11月,一档名为《电视问政》的栏目在武汉电视台亮相,不仅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普遍关注,还创造了很高的收视率,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电视问政”是一个新的提法,自从网络问政、微博问政在现实社会中形成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电视媒体在“媒体问政”中能有怎样的作用,正成为日益令人关注的话题。“电视问政”能否成为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式,电视媒体对于问政将有怎样的作用?本文结合电视媒体和问政形式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电视问政的可行性路径。

电视问政的收视基础

从电视问政的节目设计来看,电视问政具备较多的特点,从而能够具有较好的收视基础。首先,电视问政的话题性强。自从网络问政打开有关官员在媒体上直面公众,与公众在媒体直接对话的先河,并解决公众提出的疑问以来,问政这种形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中国新闻奖名专栏评选中,近年来都有网络问政类专栏上榜。因此,问政受到很多受众的关注,这种形式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话题性。

其次,具备较多的交锋感和不确定因素。在电视问政中,一方是接受问政的政府有关人员,一方是需要解决问题的社会公众。因此,在以双方为主体构成的节目现场,就自然形成了两个“阵营”,这两个“阵营”形成一种“交锋”的态势。与电视辩论类节目不同,虽然电视问政不以观点和思想的交锋吸引观众,但“问题”和“事实”的提出和求解,同样具有交锋特征。电视问政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功能。公众提出什么问题,关注什么方面,往往是接受问政的有关人员事先不能预知的,因此才会有面临问题时的种种不同反应,使节目更加具有情节性。

第三,具备社会焦点关注度和贴近性。公众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是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观众的关注度高,所以节目具备较好的观众卷入度,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近年来,类似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和贴近性内容的节目都具有良好的收视效果。

电视问政的优势

电视问政能够较好的结合电视媒体的特点和问政形式的优势。从电视媒体特征对于媒体问政这一形式的作用来看,优势至少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直接、直观。“电视问政”是一种面对面的近距离问政。在电视直播中,让政府工作人员直接面对公众,直面他们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公众代表和有关专家直接近距离的面对政府人员,双方交流没有其他中间环节。同时,电视问政表现具体,涉及具体的人、事、部门和具体的质疑与回答,比广播和网络媒体更直观。

其二,表现力强。电视问政有着更多的表现元素,除了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因素之外,画面成为表现的重要补充。问答双方表达时的神态、语气,主持人的串场,都是现场表现中的有效因素。而事先拍摄的反映相关问题的电视画面,同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表现力。这些因素都是在其他媒体问政形式中缺乏的。

而从问政形式对于电视媒体的作用来看,问政这种形式也能够与电视媒体实现较好的结合,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从内容上看,民生性内容成为近年来电视节目,尤其是地方电视台节目关注的重要方面。事实证明,这样的节目在观众群中受到普遍关注,这与这类节目关注重点有关。电视问政事实上属于“大民生”的范畴,关注的内容同样具备这方面特征。从形式上看,电视问政开辟了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即以公众和政府工作人员为对话主体,以问题和解决为对话内容,以问与答为对话方式的一种电视对话。相对于电视辩论和通常意义的谈话节目而言,其“交锋”特征居于两者之间,但因为对话主体的特殊性,因此,也能引起观众的普遍关注。从结果来看,电视问政具备很强的现实关怀,并能够对现实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政府部门的承诺能否兑现,公众通过媒体获得的答案能否在现实中实现,这些都具备很强的现实关照,是观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具备很强的现实效果。因此,问政节目与电视结合,能够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电视问政的不足

尽管有较多的优点,电视问政相对于其他媒体举办的问政栏目而言,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这样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受众和政府参与的形式方面。

网络问政的参与面很广,几乎是所有关心的网民都可以参与到网络问政的过程之中,而参与回答问题的政府部门也在网上形成一个“集合”,他们都参与到“答政”的过程之中。因此,网络问政构建的是一个较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个体参与问政与政府部门参与“答政”机会均等。而且,相关过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网民可以对网站有关的问政答政历史进行查阅,这样无形之中,对于网民关注形成一种长期的影响力。

以广播为主要形式的问政节目,在很多地区都有举办。其主要形式,是邀请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走进直播间,参与听众热线的回答,与听众互动。在这种形式中,参与问政的受众是一个集合体,即广播的所有听众,而参与“答政”的对象,则只是特定的人员,“答政”的内容与媒体的选题策划有密切的关系。相对网络问政而言,特定的某期节目更容易引起话题,但缺乏内容的广泛性。

电视问政是“问政”和“答政”,双方都具有特定性,主要指现场观众和参与节目的政府人员。因此,特定一期的电视问政节目,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中进行的,不仅话题集中,而且参与者集中。虽然电视问政节目也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吸引电视观众的实时参与,但这些内容对于电视表现手段而言,只能成为现场内容的补充。因此,电视问政受到表现空间的局限,只能依靠更有效的策划来提高节目的关注度。

电视问政的改进方向

电视问政要成为常态化节目,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受众参与的问题,应该通过电视特有的表现手段,使参与问政的公众,从现场观众群向电视机前更广泛的观众群延伸。如采用观众提供线索,电视台事先拍摄的手段,将观众反映的集中问题拍成相关素材;采用动员大众拍摄DV的方法,使更多公众拍摄的视频内容进入节目。现场的调动也应该更注重电视观众的参与,如采用更多的电话、短信参与。而现场观众的选择,应该进行精心组织,如在选取普通观众的同时,还要选取一些有“意见领袖”特征的观众,这样才能让现场为数不多的观众更具有代表性。

从问政的对象来看,如果电视问政能够成为一类常设栏目,则参与“答政”的官员级别需要多层次结合。相关部门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人员虽然没有很高的权力,但是对于实际情况非常了解,能够对观众提出的一般性问题提供解答,比较贴近实际。而级别较高的官员,虽然不从事具体工作,但是由于有较高权力,能够对公众提出的涉及宏观、体制的问题进行表态,具备很好的权威性。

电视问政还应当吸取网络问政和广播问政栏目的优势。目前,有不少的网络问政网站主打“视频”,如获得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中国宁波网“对话”专栏,就是一个以视频为主要特征的问政网站。电视与视频网站在呈现、受众接触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应该看到,节目制作在如何吸引观众、保持稳定收视方面,应该把握好话题选择和问政对象选择的原则,保持节目的可持续性。而广播问政类栏目的常态化特点也应当成为电视问政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问政类名专栏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11YBA153)

猜你喜欢

问政形式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