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杏花雨》的布景设计
2012-11-22李殿光
李殿光
我家住在一个苏北农村的小镇,从小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浸润了这里的浓浓风情。虽然这里没有江南小桥流水的淡雅,没有西北黄土高坡的粗犷,但是我还是深深爱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春天泥土散发着醉人幽香,夏日夕阳的余辉在运河上闪着金光,秋晨的薄雾笼在村镇外如轻盈素纱,冬日在坚强的麦苗上写满了绿意。这里的人勤劳,昼出耘田夜绩麻,才了蚕桑又插田;这里的人好客,陈蕃待客应悬榻,丰年留客足鸡豚;这里的人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历史悠久,大汉天子的龙飞之地;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人雅士留有不朽的诗篇。《杏花雨》就是这片土地上衍生的故事。
这是一部由小凤凰梆子剧团自编自演的现代小戏,它以当代农民科技致富为背景,讲述女干部下基层到农村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的故事。这部戏以抒情的笔触,浓烈的色彩,塑造出当代女干部为构建和谐社会帮助农民建设美好家园而献身的崇高形象。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剧情思路清晰,根据剧本及导演的要求,在舞台美术设计和空间处理上,既要符合梆子戏的艺术特点,又要走出戏曲的“程式”,真实突出表演区特定的现代环境,接近生活真实,《杏花雨》的舞台美术设计立意于此。
《杏花雨》第一场,时间,杏花盛开的季节;地点,一个苏北某村庄的村头,背景,为满山遍野的粉红色的杏花,气氛,热情和温馨。布景的主体结构,是贯穿整个舞台的灰色平台,天幕是虚拟的蓝、绿、粉红象形结构的色块,前景有几棵盛开的写意杏花树,以虚拟的结构制定了舞台的造型和空间。表演区以写实的灰色石块和写实的大红色杏花村的村牌简单的组合;景区写意的杏花树和天幕虚拟的蓝、绿、粉红色块,显映出正是杏花盛开的季节,富有幻觉的天幕和写意的杏花衬托出表演区的特定环境。使富有温馨和抒情的剧情更加形象化,构成和贯穿戏剧整个舞台的独特艺术语言。
《杏花雨》第二场,地点,杏花村农家院,第一场的天幕景和杏花树景片做背景,院墙是苏北农家土墙庭院,青石板的石桌、石凳和一棵断枝杏花树,用灰、普蓝为基调绘制,和天幕前后对比,更加突出舞台的空间感,再现了杏花村贫穷的生活环境,前后布景色调形成强烈对比,使空间开阔流动,产生轻快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与这场戏的调子正相合拍。为使每场场景在视觉上不显重复呆板,我在光色和前景的处理上保持和人物性格、身份相呼应,力求达到诗情画意。舞台美术的创作,其完整性不是停留在本身的画面上,而是要符合戏剧整体演出的处理,看是否有利于戏剧思想的深化。《杏花雨》的布景设计在服从了戏剧整体的基础上,大胆的去探索。
《杏花雨》第三场,村委会办公室,在村委会办公室这场戏的布景处理上,我采用了新型装潢材料进行大胆尝试,舞台背景是月光朦胧的夜晚,办公室的门窗用白色半通明的成像膜做成,一缕明亮的月光从窗外通入,照在办公室的墙壁和办公桌上,剧中的主人翁女青年干部在工作上受到打击,独自在办公室思考。通过明亮的窗子把舞台分成了明暗两个不同的环境氛围,主人翁透过窗户看到外面明亮天空,仿佛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走出这暗淡的办公室到人民中去。抬头看看这明亮的窗口,仿佛看到了万家灯火,看到了希望。这场戏注重主人翁情绪的变化,我应尽可能地营造出适合这场剧情的舞台气氛,使景片做到多层次而又有深度的变化,妥善处理了一、二、三场之间的互迁关系,避免了单调呆板。
《杏花雨》第四场,杏花村的田野,第一场的背景,田头一块小平台和几棵杏花树,田间的大棚上写着科技实验基地,杏花树上挂着水壶和科技兴农的管理责任牌,使每一块布景都有它的生命力和艺术语言,决不让舞台上有一块多余的布景,观众也能一眼看出这场戏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哪怕一个小平台也有它很强的生命力,演员的表演和上下台,给这场戏的表演空间增加了一定的变化。
江苏梆子戏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古装戏很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它之所以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有它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魔力。我在《杏花雨》的舞台美术设计中尽可能地给演员创造有益的表演空间,走出古装戏那种程式的艺术表现形式。我想戏剧不必要让观众有太多的思维去想象那些外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让观众欣赏戏剧的精华。时代在变化科技在不断的进步,我们舞台美术工作者也在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探索,我想我们不单单是一个舞台美术工作者,更重要的是担负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