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馆与观众

2012-11-22吴扬

剧影月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公共性美术馆公众

■吴扬

自1936年中国第一个美术馆(现江苏省美术馆)成立至今,历经76年,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开始蓬勃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美术馆的定位与功能逐渐清晰,在21世纪的今天,美术馆作为社会公益文化服务机构,所担负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日益重要。人民生活物质条件的提高带动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逐渐关注美术馆,并对其产生期望。政府也在加大对美术馆的扶持力度,将美术馆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前沿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美术馆自身正经历着从展品为主到以公共性为核心价值的转变,从以往自娱自乐式的单纯展出展品的场所,发展为现今集展览、教育、学术研究、推广、收藏、交流等功能一体的公共性文化服务平台,担负着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使命和职能。服务于公众,积极作用于公众便是美术馆存在的价值。相对于美术馆,公众就是走进美术馆大门的观众。

在一切都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美术馆早已走出传统的小众而走向大众,成为联系艺术与公众的桥梁、展示人类知识成果的殿堂、提供教育与交流的平台。而这一切都需要有观众的参与。2008年国家开始出台关于全国各级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普遍的关注,美术馆观众量普遍激增。国家的鼓励政策是明智的,体现着“文化民主”,这是一个好的开头。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美术馆应该怎样吸引并留住观众,如何使观众的热情在习惯了免票制后不至于衰退。要激发观众的热情,首先美术馆自身要有热情,单靠现有并数量稀少的专业人员的自醒与自觉是远远不够的。专业人员的培养是一方面,重要的是美术馆要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与营销模式。套用商业市场的概念,美术馆是厂商,产品是艺术体验和相关知识,客户是观众。商家追求经济效益,吸引客户消费金钱;美术馆追求社会效益,吸引观众消费时间。如何与商场、娱乐场所竞争来争取观众有限的业余时间,这便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重视观众,首先要了解观众的构成,主要为三类:一类为固定观众,数量较少,指艺术专业人员、艺术院校师生、爱好者、收藏家等。这类观众会主动关注美术馆的动向,欣赏水品较高,自然对美术馆展览、活动的要求也较高。这类观众是美术馆应该主动维系的,例如会员制、定期通知展讯、列入美术馆观众资源库等服务措施。一类为潜在观众,数量较多,是主攻对象。这类观众大多为从事职业与艺术无关,但受过良好教育,有稳定职业,对生活有品位的要求,有意愿去接触了解艺术。对于美术馆,他们可能一知半解或是不了解,但若有合适的兴奋点他们也会被吸引,这类观众最有可能转变为固定人群,是应该大力去争取的,例如加大展览活动的宣传力度,广而告之;举办有兴奋点的展览,如非专业人员也熟悉的名家名画展;结合公共教育进行固定人群的推广活动等。吸引他们关注,引导他们认识到美术馆是开发学习潜能,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地方。一类为目标观众,指美术馆期望来馆参观的特定人群,例如儿童和青少年。这类观众是未来的希望,更是美术馆未来的希望,美术馆的社会责任和贡献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为他们做了什么,让他们得到了什么。艺术普及要从孩子开始,美术馆是最好的课堂。对于这类观众需要加大公共教育的力度,积极推展青少年欣赏教育与研习,配合相关讲座、活动或课程。

观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观赏、学习、娱乐、休闲、观光等,相应的,美术馆的发展趋向应是多功能的社会公益文化服务机构。专业化、大众化是美术馆策展和教育的目标,功能性则与公共性相呼应。内容丰富具有当下代表性的临时展览;能够严谨、系统、专业的呈现美术史的固定陈列展;长期固定的公共教育活动;积极主动的社会推广;现代化的配套服务;舒适的休闲娱乐区域等功能汇集在一起,构成一个让观众能够自由投入进去的文化交流平台,从而奠定美术馆在公众眼中的地位和价值。

美术馆起步算是较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生来就有着一种矜持与身份。这种尊贵无需改变,因为这并不是与公众的对立或是脱离,而是对艺术的尊重,它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历程,肩负着文明成果的传播之任。也正是因此,观众才愿意走进美术馆,又或者说,这样的美术馆才值得观众走进来。

猜你喜欢

公共性美术馆公众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袁方:让公众更早地用得起好药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去美术馆游荡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美术馆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