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演员研修班学习心得
2012-11-22黄娟
黄娟
2012年8月,为期五天的江苏省第二届优秀青年演员曲艺人才高级研修班在省文联、省曲协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开班,在昆山千灯——这个美丽的古镇,远离了尘世的喧哗,倒真是适宜读书的静宓之地。授课时,教授们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发展的实践方向,做了详尽讲解,明确了曲艺的发展方向为传承优秀经典作品、致力于创新、紧贴时代脉搏,凝练文化特质。课后师生互动提问,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自我提升。
一.主流与非主流
说到弹词,自然是一桌两椅,三弦琵琶,但是在当今书台上也出现了许许多多“非主流”现象,有的演员或许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并不专业,弹不好,唱不好,甚至形象也不好,但是他的业务却很好,走到哪观众客跟到哪。许多人认为他没有艺术,只是讲故事,我觉得不能这么武断。而是应该深层次去剖析他的成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当然,这不是说用低级下流的东西去迎合观众。首先,据我所知这个演员的阅读量很大,他的信息量大;其次,他“换书”的频率很快,观众一直在追着听他的新书。所以抛开专业,他有知识,现在的观众不再只满足听才子佳人,更需要大量的新鲜的知识,这是我们许多年轻演员所缺乏的。两耳不闻窗外事,靠一部长篇吃一辈子的情况,再也不会成为传奇。我们青年演员更不能照搬老师的一笔一划,而是要多看书,看好书,汲取老师的精华,融合自己的创新,与这个时代的热点以及百姓民生结合起来,这样的艺术,观众才会接受、喜欢,才会产生共鸣。比如,《三打白骨精》里的“白骨精”老先生说起来总是会说她如何如何不好,想吃唐僧肉,变着法子要害师徒四人,但是,“白骨精”放到现在,是“白领+骨干+精英”的意思,如果演员能把这两个意思结合起来说,定会产生超越前人的效果。很多经典长篇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说书先生精湛的技艺,它一定是紧贴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市井文化并反映了一个时期的风土人情或针砭时弊。所以我们的传统长篇一定也要常说常新,与时俱进。
二.文艺的娱乐性与团队精神
什么是文艺,一提这个问题,大家肯定会齐刷刷的说出很多个人见解。我认为,文艺定当是娱乐加文化。我们一再强调了文化的高尚性,却忽略了她的草根娱乐功能。观众一定是先接受了你的娱乐性,再接受你的文化性。因为观众花钱买票,第一目的是来享受休闲的,他不是来听报告,受教育的,所以一定是在这个前提下,去灌输你的观点,现在许多的娱乐节目火爆异常,为什么?观众需要!比如“周立波的海派清口”、“郭德纲的相声”有的演员对此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快餐文化,没有艺术性,不值一提,我也听过他们的演出,其中包含了大量信息与知识,观众们在哈哈一笑中,接受了知识,达到了传播。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行为,而是背后一个智囊团的力量。一部经典的好作品也绝非是某个演员的个人力量能达到的,比如中篇评弹《雷雨》、《大脚皇后》等。在台上演员风光的背后,一定是一个强大的班底在支撑。从选材、写作,演员二度创作,到舞台、灯光、音响,哪怕是打字幕,都要通力合作,一丝不苟。唯有加强团队的协作精神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出好作品,出精品。
三.文化要具有渗透性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在接受高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同时在接受她传播的文化。当我们沾沾自喜的说全世界有多少座孔子学校时,有没有统计过有多少座英语学校?我相信这个地球学英语的人一定比学中文的人多。肯德基,一定不只是鸡腿,更是一种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渗透。撒切尔夫人曾说过,中国人出口的只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机里的内容。为什么我们要呼吁保护这样那样的文化,那是因为要消失了。有人说要保护英语吗?所以作为一个具有地方性语言色彩的曲艺演员,我们肩上的任务是何等之重。
谈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目的: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记得有位名人这么说过,当人们饥饿时,需求只有一个,而当人们不再饥饿时,他们就会生出许多种需求。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更要摆脱浮躁,摆正心态多出精品,给人民群众送去健康文明的精神食粮,全力保护好“苏州评弹”这朵江南奇葩。
借用彭本乐教授的一句话:认认真真、朴朴实实、实实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