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生活化导入方法初探

2012-11-21陈容斌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科谚语液体

陈容斌

(宁德市古田县第二小学,福建 宁德 352200)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还可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针对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这一学科特点,把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提高课堂效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几种小学科学生活化导入的方法。

一、故事导入,牵线搭桥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教师可趁学生在刚上课时无意注意仍占上风之机,讲述一些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生活事例或故事等,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学习,这些故事便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上课伊始,我对学生说:“今天讲个故事给大家听听。”学生一听讲故事,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有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从1955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有的学生笑起来),身体缩短,最多的矮了30厘米左右,仅1963~1977年就死了207人(学生无人再笑,眼睛里现出惊疑的目光)。这是什么病呢?从死者遗体解剖看,病人外表好好的,可是有的人体内骨折甚至多达70多处(学生大吃一惊),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原来,在这个地方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学生议论,河水污染了),工厂废水中含镉,用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的悲剧。”

一个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产生巨大疑问,诱发学生想象力。学生不但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二、谚语导入,画龙点睛

谚语是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而又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可为我们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谚语易于上口,便于记忆且记忆深刻。精彩谚语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倒如: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一课,我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导入,让学生明白谚语意思后引出课题《时间在流逝》,说理性强;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云的观测》一课时,教师在黑板上摘抄几条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馒头云,天气晴”“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学生看后,津津有味。我趁机问:“这几句谚语读后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天气与云的变化有着内在联系,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云的观测》;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一课的导入:“人缺食,脸发黄,地缺肥,禾发黄”“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三日不吃倒在床,七日谷水不进见阎王”充分说明人以食为养,那么究竟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呢?,这些都从而进入新课学习。一句简单通俗的谚语,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

三、经验导入,贴近生活

经验导入是指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通过回忆与学生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况且,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的头脑中带着丰富的经验——“先前经验”。利用学生的先前经验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感到科学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造福于人类。

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导入:

师:(出示一个杯子,一块冰糖)陈老师口很渴,想泡一杯冰糖水来解解渴。谁能想个好办法,让老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呢?

生1:把冰糖放进一个杯子里,然后用木筷不停地搅拌。

生2:先倒一杯热水,再将冰糖放在热水中泡一泡。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3:先把冰糖碾碎了,然后放入水杯中,再用木筷不停地搅拌。

生4:把冰糖碾成粉末状,然后放入热水中泡一泡。

……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日常的一些生活经验,想出搅拌、用热水、切碎这些方法可以加快冰糖溶解,让老师尽快喝到冰糖水,这三种方法到底行不行呢?下面我们一个一个进行研究。

学生们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宝贵资源。经验导入有利于加强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科学不是那么高深莫测,而是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科学”这一道理,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悬念导入,引发探究

悬念导入法是教师通过展示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现象,诱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猜测,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从而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的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探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巧设悬念、激起疑惑、启发思维、引发探究是科学课常用的导入方法。

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导入:

师:(出示一个马铃薯)同学们请看,老师拿的是什么?

生:马铃薯。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马铃薯分别放入标注1号和2号的两杯液体中,你们认为马铃薯是沉还是浮?

(学生猜测)

生1:在两杯液体中都沉。

生2:在两杯液体中都浮。

生3:马铃薯在1号杯液体中是沉,在2号杯液体中是浮。

生4:马铃薯在1号杯液体中是浮,在2号杯液体中是沉。

师:老师把马铃薯轻轻放入1号杯中,同学们观察它的沉浮状况,然后老师再把马铃薯从1号杯里拿出,擦干,轻轻放入2号杯子中,你们再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生(观察后):马铃薯在1号杯是沉,在2号杯是浮。

师:为什么同一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液体中,沉浮会不同?大家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创设巧妙而适度的悬念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去思、去探、去说,让学生充分体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五、调查导入,培养能力

调查法是让学生课前完成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调查,在课上展示课前调查活动的结果,从而引出本课话题的方法。学生在调查和交流以及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从而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使用工具》一课的教学导入:

(课前教师分发学生“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的调查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师: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做事情常常用工具来帮忙。前几天,老师请同学们对“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的状况进行调查,现在,就请大家展示交流一下各自的调查情况。

生1:剪刀可以剪纸,开瓶器可以开啤酒瓶,镊子可以夹细小零件。

生2:羊角锤可以起铁钉,螺丝刀可以拧螺丝。

生3:小刀可以削水果,菜刀可以切菜,斧头可以劈柴。

生4:镰刀可以割草,锯子用来锯木头,订书机可以钉书本,锄头可以除草。

……

师:看来,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大家都会使用,面对身边种类繁多的工具,该如何选用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的工具呢?(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学生通过调查,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又能锻炼他们的调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让他们在课上犹如学者般展示自己调查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作为接受者来听课。当然,调查要简单、容易操作,调查不宜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调查内容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总之,课堂生活化导入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好的导入像磁石,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像钥匙,悄然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师只有精心设“导”,才能引人“入”胜;只有恰当投好课堂导入的“第一石”,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千层浪,让科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教科谚语液体
严摇恺
——教科双馨铸丰碑
液体小“桥”
『液体的压强』知识巩固
液体压强由谁定
铜川市印台区教科体系统“五个再一遍”推动扫黑除恶问题整改
层层叠叠的液体
厘清思路巧统筹 专业行政两兼顾—以学校德育主任工作为例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俄罗斯教科部要求高校取消宵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