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妊娠并发失血性休克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观察
2012-11-21刘瑞敏
刘瑞敏
异位妊娠属于妇产科较为常见的急腹症,该病的发病率在1%左右,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出明显升高之势,一旦发生则来势凶猛,不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将危及患者生命[1]。本研究对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7例异位妊娠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收治异位妊娠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67例。患者年龄在19~44岁之间,平均为28岁;其中未婚42例,占62.7%;已婚25例,占37.3%;43例(70.1%)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停经史,所有患者均出现腹痛以及阴道不规则流血史。
1.2 方法 异位妊娠诊断根据术后病理送检组织为子宫体腔以外的妊娠物作为金标准。休克诊断参照已有文献方法[2],根据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具体包括精神状态变化、皮肤湿冷以及收缩压降低(低于90 mm Hg或比基础压降低在40 mm Hg以上、或脉压差小于20 mm Hg、尿量小于0.5 ml/(kg·h)、心率大于100次/min、中心静脉压小于5 cmH2O或肺动脉楔压低于8 mm Hg)等指标。出现上述两项即可做出诊断。出血量按照患者临床表现并结合休克指数进行判断。休克指数>1=1000 ml,>1.5=1500 ml,>2=2000 ml;根据失血量共分三级,21例为750~1500 ml,24例为1500~2000 ml,22例为2000 ml以上。患者休克程度:15例为休克早期,43例为休克期,9例为休克晚期。
2 结果
2.1 异位妊娠原因分析 有人工流产史者占85.1%(57/67),引产史者占39.8%(20/67),剖宫产史者占8.9%(6/67),重复异位妊娠者占8.9%(6/67),盆腔炎病史68.7%(46/67),慢性宫颈炎病史者占76.1%(51/67)。
2.2 围手术期情况处理 21例患者的内出血量为750~1500 ml,24例为1500~2000 ml,22例在2000 ml以上;平均补液输液量为2859±417 ml;输血量在200~1600 ml范围内;平均输血610±117 ml。其中37例(55.2%)输卵管峡部妊娠,22例(32.8%)壶腹部妊娠,实施患侧输卵管切除术;7例(10.4%)为间质部妊娠,实施患侧子宫角楔形切除与患侧输卵管切除术;1例(1.5%)卵巢妊娠实施患侧卵巢楔形切除术。
2.3 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改变 患者复苏前与复苏后氧代谢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见表1。
表1 患者复苏前后氧代谢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s)
表1 患者复苏前后氧代谢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s)
时间 HR(次/min) MAP(kPa) PaO2(kPa) SaO2(%)95±11 8.4±1.3 25.7±9.4 98.2±1.8 121±13 7.3±0.4 20.4±6.4 94.9±1.6复苏后复苏前
2.4 预后情况 通过上述处理后本组未见死亡病例,在出院前患者血红蛋白均在73~104 g/L范围内。
3 讨论
慢性输卵管炎是引发异位妊娠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有人工流产史者占85.1%(57/67),未婚者42例,占62.7%,盆腔炎病史68.7%(46/67),这一结果表明妊娠后宫腔操作、生活方患者式以及术后休养情况都与异位妊娠的高风险密切相关。异位妊娠并发失血性休克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其程度决定于血容量丢失程度,尽早实施手术止血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措施,在出血未得到控制前,应评估出血状况与休克程度,采取积极的抗休克治疗[3]。异位妊娠并发失血性休克的复苏过程需要补充适当液体,满足有效循环血量,确保机体的基本灌注量,避免造成组织细胞损伤,通常选择晶体溶液以及胶体溶液进行液体复苏治疗。
患者大量失血后,补液治疗仅可以恢复心输出量以及组织的灌注量,对于急性失血在血容量的20% ~30%以上者,通常应给予输血。本组结果显示平均补液输液量为2 859±417 ml,输血量在200~1 600 ml范围内,平均输血610±117 ml。目前临床上将晶体液扩容加红细胞输注作为失血性休克治疗的主要手段[4]。在失血量大于30%时还应适当提供胶体液。异位妊娠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围手术治疗是否复杂,涉及到手术方式、药物选择、防治并发症以及康复治疗等诸多环节。因此,预防疾病发生并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医生与患者之间密切配合以进行早期异位妊娠诊断,能够有效预防异位妊娠并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在围手术期开展液体复苏方案需要关注患者的个体化特点,并给予灵活处理。
[1]徐敬红.三种不同方法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对比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6,21(24):2734-2735.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8):581-587.
[3]何善阳,李小毛,游泽山,等.米非司酮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的价值.实用医学杂志,2006,21(22):2565-2566.
[4]叶翠芬,陈秀廉,邓卫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实用医学杂志,2010,20(12):1434-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