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企联合申请发明专利质量评估*
2012-11-20范洁凭焦秀焕
范洁凭, 焦秀焕, 许 治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1995—2005年期间,我国高校产学研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为3695件,截止2011年1月31日,共有有效专利2077件,占授权总量的56.21%,其中不包括研究院(所)等研究机构和公司合作申请的专利[1]。在国内,关于专利质量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科学、全面的计算专利质量的指数较少,单一的专利数量指标十分粗糙,因此本文选取较成熟的综合评价理论中的“纵横向”拉开档次分析法。其特点是:A.具有较强的直观意义,分析结果一目了然;B.可操作性强,方法容易理解,运用便捷;C.既在“横向”上体现了某一特定时刻各系统之间的差异,又在“纵向”上体现了各系统总的分布;D.比较客观的体现“截面”数据和“时序立体数据”。
一、模型与方法
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E)[4],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分析。如果把评价系统看做一个系统,那么综合评价的问题可抽象表述为:在若干个同类系统中,怎样确认哪个系统的运行状况好,哪个系统的运行状况差。一个综合评价问题由5个要素组成: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系数、集结模型及评价者。
一般而言,同一类被评价的对象个数要大于1。各系统的运行状况可用一个向量x表示,其中每一个分量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系统的现状,这些系统的状态向量构成了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该遵守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测取以及相互独立性的原则[2]。 权重是各个指标在总体中的变动程度和对其它指标影响程度的度量,赋权的原始信息来自客观数据,因此该方法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合理性。本文的权重系数用“差异驱动”原理来设置,原则是:从整体上尽可能体现出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使之尽量拉开档次,最大限度的体现出“质量”不同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并用来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
本文选取授权率、维持率、技术领域盖率三个指标来分析1995年-2005年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校企联合产学研有效专利的质量。把这一组时间序列数据记为{bij(tk)};其中评价对象A1、A2、A3、A4,每个评价对象有三个评价指标b1、b2、b3按照时间序列t1、t2……t11就构成下列时间序列立体数据表(见表1)。
表1 立体时序表
由于综合评价立体时序表是动态的,所以一般表示为:
Y(tk)=f(ω1(tk), ω2(tk), ω3(tk),……,ωn(tk),b11(tk),b12(tk),……,b1n(tk) ) k=1,2,3,……,n
①
Y1(tk)为A1在时间tk处的综合评价值,对于时刻tk,取综合评价函数为:
②
运用“差异驱动”原理来确定权重系数ωj,即选择Y(tk)的离差平方和最大,ωj可以由规划问题:
Max={ω′Hω}
③
s. t. ω′ω=1给出。
(tk)},i=1,2,3,4,j=1,2,3,4,当H为正矩阵时,可取ω为H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标准特征向量。
二、实证与分析
指标权重是各个指标在总体中的变动程度和对其它指标影响程度的度量,而且是根据“差异驱动”原理来确定的,赋权的原始数据是客观数据,因此综合评价法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合理性。
本文从发明专利的授权率、存活率、技术领域覆盖率三个指标来综合评价校企联合申请发明专利的质量,四大地区涵盖全国各个省市,能较全面、直观、客观的体现自1995年—2005年校企联合申请发明专利质量的情况。
表2 1995年—2005年四大地区立体时序表
(续上表)
1999年授权率/%维持率/%技术领域覆盖率/%2000年授权率/%维持率/%技术领域覆盖率/%东部地区67.88795.86262.857东部地区81.29996.66765.714中部地区88.889100.00020.000中部地区91.667100.00014.286西部地区85.000100.00014.286西部地区50.00080.00017.143东北地区41.66750.0002.857东北地区78.778100.00014.2862001年授权率/%维持率/%技术领域覆盖率/%2002年授权率/%维持率/%技术领域覆盖率/%东部地区93.17993.23771.429东部地区81.30984.08785.714中部地区83.88996.87520.000中部地区68.33362.03728.571西部地区95.00089.44540.000西部地区70.92667.96340.000东北地区75.000100.0005.714东北地区48.33361.90517.1432003年授权率/%维持率/%技术领域覆盖率/%2004年授权率/%维持率/%技术领域覆盖率/%东部地区85.45583.23891.429东部地区63.08864.35285.714中部地区76.11782.41831.429中部地区80.39269.04831.429西部地区90.000100.00040.000西部地区77.56070.50542.857东北地区82.73882.22222.857东北地区39.05758.33322.8572005年授权率/%维持率/%技术领域覆盖率/%东部地区68.08861.79094.286中部地区82.12748.23042.857西部地区77.80266.34742.857东北地区56.54542.85725.714
表3 四大区域11年H矩阵
(续上表)
H2003H20042.80422.91891.56961.79841.73571.21512.91893.04821.6081.73571.72831.20411.56961.6081.14691.21511.20411.0694 H2005H20062.06311.57531.47281.57531.23831.18381.47281.18381.3225
再由H=∑Hk=∑(Dk) Dk计算出H,得出结果如下:
表4 四大区域H矩阵
求出其最大特征值为52.8171, 对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是(0.3936, 0.4150, 0.1914)1’; 从权重值的大小来看各个评价指标历年的变动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维持率的权重指标最大, 授权率与其相差不大, 技术领域覆盖率的权重指标最小。这说明我国校企联合申请产学研发明专利维持率和授权率对专利质量的的影响最大,发展波动也较大, 而技术领域覆盖率的影响较小, 发展也相对稳定很多。
最后根据式子②, 对求出的结果放大100倍便于比较, 并画出图表1995年-2005年校企联合申请发明专利的综合评价值及评价值的增长率(见表5)。
表5 1995年-2005年四大区域校企联合申请发明专利质量综合评价值及增长率
图1 校企联合申请发明专利质量综合评价值
图2 校企联合申请发明专利质量综合评价值的增长率
图1、2分别体现了1995年-2005校企联合申请发明专利质量的综合评价值及其增长率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四大地区的校企联合申请发明专利的综合评价值的变化趋势如下:2000年以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综合评价值在波动中提升,在1999年综合评价值和东部地区一样都达到80;东北区地区在11年间的综合评价值在35至75之间波动,不稳定;1996年后,东部地区的专利综合评价值较高较稳定,并且本文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的授权率、维持率均高于其他三个地区,而且在①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都是在波动中呈现上扬态势;东北地区则是一种动态稳定状态,即有波动,但整体水平变化不大。②从1996年开始,在四个地区中,东部地区的专利质量一直领先于其他三个地区;而西部地区除个别年份(2000年)外其他年份均高于中部和东北部地区。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2000年以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专利综合评价值差距越来越小。这说明通过中西部大开发,中西部的经济和科研水平越来越好。
图2体现的是11年间综合评价值的增长率。总体来看,2000年以前,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增长率波动很大,11年间东北部地区曾出现四次负增长,中部地区出现曾六次负增长,东部地区1997年以后增长率平稳发展;2001年之后四大地区的增长率趋于相同和稳定,并且差距缩小。
三、结论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这是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产权的地位不断提高,对经济的保护和促进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企业和高校共同合作的结果—产学研专利得到了量和质的发展。
文章通过对专利数据的研究计算发现,2000年以后,除东北部地区专利质量综合评价值一直波动较大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专利综合评价值和增长率趋于越来越稳定、差距也越来越小。在统计评价原始数据中,校企联合申请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35个二级技术领域中的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和药品领域,而家具、游戏和发动机、泵、涡轮机技术领域产学研发明专利则最少。
参考文献:
[1] 许治,范洁凭.我国校企联合申请有效专利分布特征研究[J].天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出版社,2011:106-116.
[2]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1-130.
[3] 邓颖翔,朱桂龙.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J].天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16-19.
[4] 刑科慧.中国高校专利产出状况对比分析[D].
[5] 杨健安.我国高校专利状况研究与分析[J].上海: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0):120-124.
[6] Motohashi K, Yun X.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reform and growing industry and science linkages[J]. Research Policy, 2007,36(8):1251-1260.
[7] 郭洪波.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广西: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6)76-82.
[8] Pouris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south Africa’s inventive outputs: international patent analysi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9,20(1):13-29.
[9] 杨祖国,李文兰.中国专利引文分析研究[J],情报科学,2005(5):700-707.
[10] 杨祖国,李文兰.中国专利被专利文献引用的主题分析[J],情报科学,2005,23(12):1845-1851.
[11] 夏佩娟.英调查机构排名:日本技术创新能力居全球首位[J].知识产权简讯.
[12] 林海燕.美国商业方法专利质量问题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 陕西: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1-75-05.
[13] 企业抛弃“垃圾专利”别再等.法制早报.
[14] 刘云惠.我国高校专利授权信息分析研究[J]. 情报探索.(2010)02-0041-03.
[15] 程良友. 我国专利质量分析与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