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广府木雕艺术文化内涵之重要因素*
2012-09-01刘子川
刘子川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广府木雕与潮汕木雕同属于岭南木雕,不少人因难于厘清,常把潮汕木雕作为岭南木雕的指代,而广府木雕则鲜有提及。广府木雕艺术主要应用在建筑装饰和家具装饰上,还有一部分应用在红木摆件、红木宫灯等的装饰上。潮汕木雕常独立制作,作为器物的一个装饰构件来完成,而广府木雕通常作为器物制作工艺的一部分,整体一气呵成。它们虽同属岭南木雕,但不同的文化内涵因素塑造了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一、广府地区与广府木雕概述
古南越,北依逶迤的南岭,南临浩瀚的南海。在漫长的民族迁移与融合过程中,岭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三大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福姥)民系。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府民系的中心,也是广府文化的中心。广府人主要是由南移的秦人、汉人和原住民中的陆梁人、驼越人、南越人以及少部分异族 (瓮人)等融合组成,以汉族为主。[1]在文化方面,以当地土著文化为底蕴,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闽越文化和国外泊来文化相交融,讲粤语 (白话)。
广府民系中流行的广府木雕,素以精致、繁美、华丽而驰名。木雕所采用的材料也主要以名贵硬木为主,即民间俗称的红木类木材,如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以及鸡翅木等。广府木雕的种类主要为建筑装饰木雕和清式广作家具雕刻两大类,此外还有红木小件和红木宫灯。广府建筑装饰木雕的特点是浑厚大气,线条刚柔兼顾,画面构图紧密,装饰性强,强调与建筑功能相统一的宏大叙事性装饰艺术效果,雕刻工艺常采用圆雕、镂通雕和浮雕。广作家具的雕刻精致,光滑润泽,雕饰面积大,有些家具的雕饰面积占80%以上,雕刻工艺常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手法并用。在雕饰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广府木雕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当地自然风情和人文习俗,形成鲜明的地域民系文化特色。
二、广府木雕艺术文化内涵的研究方法
根据Leong,D.,&Clark,H.的设计文化学研究方法,设计文化的意义可从三个层次来考虑:表层是从器物的层面出发,研究文化体现在器物上面的表象;中间层是从人的行为层面出发,分析文化对人的行为影响,包括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关系;内层是从精神的层面出发,分析器物文化中所蕴涵的思想和意义。[2]
广府木雕艺术研究属于器物文化研究,众所周知,器物文化是特定族群文化性格及其生活环境特征的物化形态。因此本文参考Leong,D.,&Clark,H.对设计文化意义层次建构和研究成果,建立一种从内及外的研究途径,即通过对广府族群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的分析研究,认识广府木雕的物层次表象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影响广府木雕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来展开论述:①与中原传统文化的血源宗亲关系;②与中原传统文化的承继关系;③岭南的自然风情和地域文化习俗的影响;④港口商业文化的影响。
1.与中原传统文化的血源宗亲关系
由于天然屏障五岭的分隔,历史上岭南曾经是一个封闭和落后的地区,直到唐代,岭南还被看作化外之地,一直都被当时中央政府视作流放充军的场所。秦汉以后,中原地区群雄逐鹿,导致大批汉族民众被迫离乡背井,南下流移到岭南地区,他们在与当地原住民长期的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汉族民系文化,即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作为汉族民系文化中的一支,中原传统文化是其身份和文化形成的基础,这从广府木雕建筑、家具、小件以及宫灯上的装饰内容上明晰可见。广府木雕基本沿用中原传统装饰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内容上,趋吉向利、向善求良等是其主旋律。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动植物形象或取其象征寓意或运用汉字谐音表达吉祥、喜庆、富贵、福寿等美好愿望。如喜鹊闹梅、梅鹊争春、喜 (鹊)上眉 (梅)梢表达吉祥喜庆;花 (牡丹)开富贵、群鸟戏牡丹、期望富贵;一路 (鹭)连 (莲)科、爵 (雀)禄 (鹿)封(蜂)侯 (猴)期盼仕途通达;鹤寿松龄、荷花仙鹤向往长寿;荷花白鹭、岁寒三友松竹梅、梅兰竹菊喻义高洁;鸳鸯戏莲 (同心)象征坚贞爱情;石榴、葡萄、葫芦祈福多子多福、家族人丁兴旺。
2)来自传统文化中的祥禽瑞兽,如双龙抢宝、蛟龙戏水、九龙戏珠、五蝠盘龙、龙凤呈祥、丹凤朝阳、双凤临门、双凤朝牡丹、百鸟朝凰(王)、狮子戏球、金狮献瑞、麒麟送子、麒麟献瑞等。
3)传统文化中的图案纹样,祥云纹、万字纹、夔龙纹、云雷纹、灵芝纹以及回文、拐子纹、冰裂纹、菱花纹等几何纹样。
4)典故性民间故事和传说。如描述寒窗苦读以求功名的状元及第,表现农业文明社会总景观的渔樵耕读,反映人们对子孙满堂、富贵长寿生活(福禄寿)的羡慕、向往和期盼的郭子仪拜寿,表达维持家族团结的社会心态的百忍堂 (张公艺百忍成家)等。
2.与中原传统文化的承继关系
融入广府人中之古越土著人,没有太多中原正统文化的濡染,较少封闭自守的心态;融入广府人中之南迁汉民,或源于逃避战乱、或是封建政权的失宠者和受害者,他们在与当地原住民融合过程中,必须不拘于中原传统,勇于冒险、敢于开拓创新,必须以积极主动地心态与当地原住民进行融合,才能生存繁衍下去。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就形成了广府人不会过多拘泥于历史和传统,善于兼容、吸收和消化各种外来文化为己所用的心理定势。
在“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漫长苦难的宗族迁徙和融入过程中,族群的认同意识和凝聚力是维系族群稳定的精神纽带,是取得“奋斗”胜利的前提和保证。广府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加强族群的认同意识和凝聚力:一种是中原传统文化中关于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节日和活动得到很好的继承,时至今日清明仍然是广府人最重要的节日,春假可以不返故乡,但清明是一定要回乡扫墓的。另一种是宗祠文化建设,宗祠是祭祀族群共同祖先的活动地方,更是沟通联络思想感情、加强族群内部团结、增强族群凝聚力、外示族群力量的场所。因此,宗祠建筑遍布整个广府地区,它对内凝聚族人的认同意识和对外展示宗族强盛的两大核心功能,使宗祠之建设,通常举全族之力,花费巨资,选用上等建材,聘用能工巧匠来兴建。就现在来看,广府地区宗祠建筑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艺术水平之高,表达内容之丰富等,远远超过我国中原、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
广府地区宗祠建筑中的装饰木雕,是显示广府木雕艺术特征、揭示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承载体。宗祠建筑的主要梁枋上通常以表现忠、孝、义等戏剧场景来进行教化,强化族人的凝聚力,对加官进爵并不是十分强调。如广州的陈氏书院中的首进头门梁架上雕饰的“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主题场景。有时为了表现场景的宏大性或完整性,并不恪守传统建筑的梁架型制,常用一块完整的雕饰构件来装饰整个梁架系统。
而在广府民居和家具的木雕装饰主题常常是寓意富贵吉祥、期望家族兴旺富足,内容多表现岭南的特色植物瓜果和生活场景,艺术形式充满世俗化和生活化。广府民系文化与岭南三大民系中的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相比较,对中原传统文化特别是正统文化的继承是最弱的。
3.岭南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情的影响
广府木雕的装饰题材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有许多反映岭南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的内容以及反映外来文化艺术影响的内容。
广府木雕文化圈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湿,植物种类丰富,岭南的许多特色植物、瓜果常常成为表达传统趋吉向利寓意的新表现内容。如陈家祠“创大业,儿孙永发”木雕:在一株硕果累累的高大芭蕉下,一只母鸡正领着一群小鸡觅食。此雕饰以芭蕉的“大叶”谐“大业”,用老鸡领小鸡觅食象征上辈带领子孙创业。(图一所示)另外广府民系文化圈临江面海,除了传统的农耕生活外,与江海生活有关的场景和事物也常常是广府木雕刻画的主题,如广州陈氏书院“渔舟晚唱”木雕:静静地停泊在河岸边的小船,高高挂起的渔网,自娱自乐的渔夫,怀抱婴孩的渔妇,无忧无虑玩耍的孩童,一幅幸福平实的渔家人悠然自得的日常生活情景。
图一
漫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港湾资源,使得广府民系文化圈较早、较多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外来的一些纹样图案也常出现在木雕艺术中。尤其是清式广作家具的式样和装饰题材,受西方文化艺术影响很深,家具的造型和装饰花纹常常直接借用西方建筑艺术和家具艺术的元素。如广府木雕常喜用一种名为西番莲的西式花纹,其线条流畅,常以一朵或几朵花为中心,上下左右对称构图,向四周延伸,统一中又充满着变化。如果应用在圆形部件上,则以茎叶作循环连续构图,彼此衔接巧妙,不分其首尾。
4.港口商业文化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区域土地肥美,气候温和,水网密布,作物丰富,到南宋时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基地。明代后期已开始向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在唐代,广州对外贸易就达到了鼎盛时期,被称为“通海夷道”[3]。宋代,广州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但数千年传统农业文明的影响以及制度的制约,尽管广府文化的农业文化色彩相对较淡,但也仍然无法突破农业社会重农抑商的思维,没有形成以海为商的海洋文明。而独特的族群迁移文化,居于岭南中心的地域优势,形成了广府独具特色的港口商业文化。它具有开放、兼容、善变、务实的特征。比如在饮食方面,潮汕菜讲究精致,而广府菜追求变化,讲究丰富;潮汕的功夫茶讲究一种近似仪式的道艺,而广府的茶文化充满着平民化、世俗化和商业化的氛围。
清式广作家具是广府文化开放、兼容和善变特征的典型代表。在家具制作的材料上,广作家具主要采用海外进口的珍贵硬木,即人们俗称的红木,如紫檀木、花梨木、酸枝木以及鸡翅木等。
家具的造型上中西合璧,大胆引入西式家具的设计元素,如彭代尔式的椅子靠背形式和洛可可的椅腿造型 (图二所示);雕饰图案上也喜用西番莲花纹;家具的雕饰风格也受到西方建筑雕刻艺术的影响,雕饰花纹突出,有些部位近似圆雕,加上精细打磨,雕饰表面滑润,不露雕刻痕迹。
图二
不同类型的建筑,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装饰等级。如在宗祠类建筑方面,无论是在建筑的梁架结构上、还是檐内外的装修上,都运用了精美的木雕装饰。其装饰主题的丰富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与雕饰工艺的复杂性都为广府建筑之最。 (图三所示)而在民居类建筑方面,广府人更多注重实用,重点考虑在炎热潮湿的气候下,建筑的通风、采光、排水与交通的问题。木雕主要装饰在隔扇和门窗上,常用几何形或简洁的人物山水、花鸟植物图案,窗户上常用国外进口的彩色玻璃装饰,形成绚丽明静的室内环境,予人以清清新古朴的氛围。(图四所示)
图三
图四
三、结语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研究广府木雕艺术,解剖广府木雕的艺术特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对于深入挖掘广府木雕艺术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发现其艺术构成因子,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对传统工艺艺术的研究为当前地方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也为当代设计中怎样融入地域文化特征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启迪。
[1]杨豪,“广府人”考略 [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叛),1996.01:10-12.
[2]Leong,D.,& Clark,H.(2003).[J]Culture-based knowledge towards new design thinking and practice-A dialogue.Design Issues,19(3):48 -58.
[3]向玲、戴伟华,唐代广州之“通海夷道”与文化记忆[J].中国名城,2011(8):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