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足球十八年大事记(一)

2012-11-18盖清华

中国工人 2012年3期
关键词:中国足协球迷球员

盖清华

中国足球十八年大事记(一)

盖清华

中国足球进入职业联赛,才能说中国足球和世界接轨,接近了现代足球。如果把中国的联赛比作孩子的话,中国足球不过才是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孩子在刚刚出生时,成长会容易些,而渐渐大起来,懂得一些事情了,反倒不容易管教了,到了青春期就更加叛逆,逆着长辈的管教行事,而当这个孩子渐渐长大、成熟、懂事以后,他的发展将是稳定且迅速的。中国的现代足球也正是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愿中国足球在“成人”之后,会快速地、健康地成长为世界上优秀的“人”!

前 事

1992年6月22日:红山口会议——中国足球的“遵义会议”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总共3次冲击世界杯,均无功而返。1992年,徐根宝兵败吉隆坡,国人对足球的信心跌至冰点。也是在当年,中国足球改革迎来了著名的“红山口会议”。那次中国足球的“遵义会议”改变了一切,它与时俱进推进了中国足球的改革浪潮,书写了甲A联赛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成就了米卢那届国家队2002年日韩世界杯之旅。

1992年6月22日,中国足协在北京海淀红山口八一体工队科研所开了一次例行会议,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国务院分管体育的李铁映均给予高度重视,这为日后足球改革顺利进行埋下了伏笔。会议上讨论的主要热点包括如下几个:

一是职业化改革的方向和条件。马克坚等人坚持认为中国足球必须职业化,这个观点在当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伍绍祖的态度很明确,坚定支持足球成为改革的突破口。随后十多年的发展证明:正是总局领导的态度才让马克坚们放心大胆地去做,才带来了中国足球的繁荣。

二是改革的步伐和规划。会议期间,部分代表被请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国务院分管体育的李铁映做了重要批示。他将红山口会议定性为“决定中国足球运动能否兴旺发达的关键性会议”,并且大胆建议“体制上一步到位”,同时要求所有人“把足球作为自己长期从事的一种事业”。

三是为国家队聘请外籍主教练。6月24日,施拉普纳正式走马上任,这是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的大胆尝试。尽管此后“施大爷”战绩欠佳,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没有改变,中国足球开始和世界真正接轨。随后十多年,职业联赛中外援、外教层出不穷,而中国球员也前往欧洲效力,这都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国足球的竞争力。某种意义上来说,米卢那届国家队能进军日韩,是足球改革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米卢只是摘果实的那个高手。

会议上确定了以袁伟民为主席,王俊生、许放、孙宝荣为专职副主席的足协新一届领导班子。

红山口会议,是一场改变中国足球未来的历史性会议。这次会议,让中国的足球改革走上了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的道路,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足球暂时摆脱了奄奄一息的窘境,也给中国足球带来了短暂的黄金发展期,随着甲A拉开帷幕,每场比赛都是一个足球节日,上座率轻轻松松达到204万人。一批球星、一票难求、巨大的商业价值,那也是球迷心目中最美好的日子。而后来中国足球出现的种种问题是这次会议所没有预料到的,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应该说想法是好的,但最终效果都没有让人满意。不要说地方足协实体化的目标尚未真正实现,就是中国足协也要扛着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的牌子,十多年过去,管理体制时常被人诟病,不同的是批评的声音从圈里到圈外,直至圈里圈外都在喊。

1994年

4月17日:全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开始

1994年4月17日,经过重新包装的万宝路杯全国足球甲A联赛正式开幕,开幕式在成都举行。此前,中国足协与国际管理集团签订协议,联赛被冠名为“万宝路甲A联赛”,各支球队年度出场费为70万元。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王俊生在成都市体育中心主席台宣布:“九四万宝路全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开始”。赛场内欢声如雷,王俊生一分半钟的开幕讲话被打断了两次。走投无路的中国足球,自此走上了让许多人尚感陌生的职业化道路。

揭幕战由四川队对辽宁队。那场比赛中,十冠王辽宁队被当时并不著名的四川全兴队1比1逼平。6个赛场观众踊跃,共有约15万人观看了首轮比赛。其中成都和延吉的观众都达到4万人以上,昭示着中国足球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比赛中一个巧合值得玩味。这场甲A首场比赛执法的裁判是日后的“金哨”陆俊,而助理裁判则是此后因“黑哨”入狱的龚建平。

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甲A联赛开始了十年黑白混杂的江湖岁月。

比赛结束后,王俊生给袁伟民打电话报平安:“一切都很顺利,观众很热情,看台上密密麻麻,我们赢了。”

一切都在按照“红山口会议”之后设计的蓝图运行。郎效农说,中国足球的职业化体制,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比赛等体育劳动创造出比赛产品,并以门票、电视转播、广告等多种方式实现价值,获得自我生存和发展。

“它不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充满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风险。”郎效农说,正是激烈的竞争,使得中国足球在改革初期呈现短暂繁荣。

那是一个黄金年代,充满着激情与戏剧性。一群夹着劣质公文包、模样酷似乡镇企业家的老总们,带着一群此前还在体工队食堂抢包子吃的穷小子们,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1994年的范志毅尚显稚嫩,当年年初,在昆明海埂基地内,他对着央视镜头腼腆地说,“大家给个面子,来给上海申花队加油”。数月之后,申花首轮比赛结束,范志毅等球员便每人分到了2800元奖金。一夜暴富让这些初尝职业化滋味的年轻人不知所措。

球员体会到幸福,球迷则享受着快乐。一个佐证反映了甲A首年球市的火爆,那一年,百余名四川球迷开始包飞机去上海看比赛。在娱乐生活尚属贫瘠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周末看球成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球迷回来了,钞票增多了,职业联赛带来的种种变化让足协惊喜,让媒体惊叹。圈内人士称,这些变化源自体制的转变。那是一种挣脱了计划体制束缚后展现出的特立独行的个性。

甲A首年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美国成功举办了世界杯。许多中国球迷看完比赛后意犹未尽,转而把热情倾注于国内联赛赛场。那时,人们希望通过职业化的4年锤炼,国足能脱胎换骨,冲进下届世界杯。

1994年11月6日,大连万达队客场2:0战胜辽宁远东队,提前夺冠。获得联赛前三名的分别是:大连万达、广州太阳神、上海申花队,当年降级的球队分别是:江苏迈特、沈阳东北六药队。

1994年,中国足球拉开了职业化改革大幕,开始了一次艰难的转身。苍白的战绩不应抹杀这场变革的功效。在那些真正爱足球的人眼中,中国足球如同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虽然尚在黑暗中徘徊摸索,但只要沿着改革的轨道,黎明在前方,春天在前方。

1995年

1月: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成立

1月,国家体委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成立,王俊生任主任。该中心的成立,是国家体委体育改革的措施之一。该中心对外仍以中国足协的名义工作,以适应国际上的惯例和外联需要。

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从成立之日起就受到诸多方面的质疑。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行政干预,不符合足球运动发展规律,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中国足球之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管理制度的制约。

根据原国家体委于1997年11月颁布的《国家体委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工作规范暂行规定》:“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是承担运动项目管理职能的国家体委直属事业单位,是所管项目全国单项运动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所管项目的各项工作。”按照此文件规定,管理中心只应是中国足协的“常设办事机构”。也就是说按照中国足协章程的规定,它只能是中国足协决策的执行者。但因其又被文件授予“负责所管项目的各项工作”的行政权力,因而它实质上又取代了中国足协会员代表大会和执行委员会的职能,变成了中国足协的决策者和最高权力机构。这样一来,《体育法》赋予中国足协的所有职能,都被管理中心取而代之,且只多不少。中国足协只剩下了一副“唯一代表中国的国际足球联合会会员和亚洲足球联合会会员”的空皮囊。当时国家体委的主要负责人曾解释说:“足球管理中心是中国足协的‘核心’部分,会员协会和俱乐部是中国足协的‘外围’组织”。一句话道出了用足球管理中心取代中国足协、废止足协组织构架的真正意图。

足球管理中心实施行政管理体制的根本弊端,就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认识到或根本不能适应这一资源性和体制性的基础变化,仍往往从行政意志或任期内的行政功利出发,忽视或不愿顾及资源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及足球运动长远发展的需要,以行政手段强制管理和干预已经社会化、市场化和职业化发展的足球运动,从而引发出重重矛盾和混乱。

其典型的表现,就是不愿遵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既定的协会决策程序,缺乏健全和完善中国足协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急功近利地片面维护极具争议的国字号球队长期集训制度,随意改变联赛赛制、升降级制度和竞赛日程,忽视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建设和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等长远性发展的基础工作,罔顾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十年发展规划等,甚至出现过体育总局宣传司强行掠取中超联赛电视转播权的恶例。这不但未能使我国足球运动在亚洲和世界足坛有所突破,反而损害了我国足球运动的近期成效和长远发展的必要基础。

坦率地说,中国足协(准确说是足球管理中心)几届负责人,从王俊生、阎世铎到谢亚龙、南勇,再到现任的韦迪,他们在到中国足协工作之前的工作岗位上都非等闲之辈,都曾雄心勃勃地力图在足球改革和提高中国足球水平方面有所建树,也都曾不同程度地做出过各自的贡献。但因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局限,特别是因现行体制弊端的制约,都难以取得更大的成效。如果中国足球的管理体制没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质的发展和进步,仅仅靠走马灯般的变换掌门,永远不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更大的希望。

8月下旬:乌拉圭佩那罗尔俱乐部向郝海东发出转会邀请

作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世纪初中国最出色的前锋,郝海东差点成为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第一个“吃螃蟹”的留洋人。

1995年8月,在中国队与来访的乌拉圭足坛劲旅佩纳罗尔队比赛中,已经是国家队主力前锋的郝海东发挥出色,为中国队最终取胜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其出色表现,比赛结束后,佩纳罗尔俱乐部就向郝海东发出了邀请,当时的领队不但提出一定要将郝海东带到佩纳罗尔队,而且在该队回国之后,马上就给郝海东当时所在的八一队发来了正式邀请函和转会证书,报价25万美元。

此次,郝海东的转会有别于以往中国球员赴外国踢球。从前像贾秀全、柳海光、谢育新、高升、王军、魏克兴等,大都是由中国足协推荐或自己通过关系介绍,到国外某个球队谋生,根本谈不上转会费一说。而郝海东则是被一支外国职业足球劲旅在比赛当中看上,并为此开具一笔可观的转会费。尽管国内有些人对郝海东的转会费仍嫌太低,其实撇开钱多钱少不谈,仅以佩纳罗尔愿意掏钱买人就值得大书特书了。

但是,郝海东转会的事被当时保守的八一足球队领导一口否决。年底的时候,乌拉圭佩纳罗尔队仍念念不忘地向郝海东发来邀请,但传真却被俱乐部扣留了。郝海东本人甚至都没有看到佩纳罗尔俱乐部发来的合同。

最终,郝海东未能跨出国门、走向这支乌拉圭足坛的豪门。中国球员开始受到外国俱乐部的关注,但中国足球固化的制度却成为一名有天分的运动员走出国门的桎梏。

看看我们的东亚邻居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亚洲足球水平出现了大滑坡。欧洲俱乐部根本不可能对不入流的亚洲球员感兴趣,此时为了让球员得到高水平的锻炼,日本企业站了出来!建伍公司出资500万美元让三浦知良成为第一个在意甲亮相并进球的亚洲球员。1998年,年仅21岁的中田英寿加盟意甲球队佩鲁贾。日本企业包揽了350万美元转会费的大部分。此后,城彰二、名波浩等人的转会都得益于日本企业的赞助,而原俱乐部收到的转会费均为零。大批的留洋球员以及国内联赛的不断正规化也让日本队的实力突飞猛进,日本成为亚洲足球的顶尖球队并非偶然。

而所谓的不断职业化的中国俱乐部呢?每个俱乐部不是想着能多让球员出国锻炼,而是考虑着能从球员身上得到多少回报。还美其名曰:体现球员的自身价值。因此,总是看到媒体爆炒某某国外俱乐部又看上了中国某某球员,但最终成行又有几个呢?有的俱乐部甚至大言不惭地说俱乐部是国企赞助,转会费要少了是国有资产的流失!那俱乐部花上千万人民币买进所谓的中超球星,俱乐部花了大笔美元引进的水货外援难道就不算国有资产流失了?当初,李铁和李玮峰之所以能顺利加盟埃弗顿,离不开科健集团在背后的大力支持,那个赛季埃弗顿球衣胸前那“科健”二字至今让大家记忆犹新,“科健模式”值得大家思考。为了中国足球的进步,不管是俱乐部还是球员个人都真的需要做到能舍才能得!但愿未来几年里,中国足球能少几个曲波、陈涛的留洋悲剧,多几个能像孙继海、邵佳一、董方卓一样的留洋球员。

9月28日:“保卫成都”

1995年,发生在四川,或许是整个中国足球的一个奇迹,仅仅是两轮甲A足球比赛。

那一年,成都球市名冠甲A,11场比赛,44.2万人次的总观众数,这是1995年中国足协官方数据显示的,也排在当时甲A各个球队的主场首位。

出现如此情况,不仅是因为当时的成都人爱球、爱看球,也因为在1995年球迷喜欢的四川全兴队走到了降级的边缘,需要一场激情的救赎。1995赛季,马明宇远走广东宏远,整个赛季全兴足球队成绩平平,排名一度垫底,少帅余东风数度被球迷铺天盖地的“下课”声淹没。

9月28日,《足球》报总编辑严俊君振臂一呼“保卫成都”,川中球迷群起响应。不过严俊君的振臂一呼,并没能帮助全兴队取得好的成绩。

10月8日,联赛第16轮,四川全兴队主场和延边现代汽车队的比赛中,延边队为抗议裁判“执法不公”,故意消极比赛,场上出现了罕见的、不正常的只守不攻的场面,以0∶6负于四川全兴队。后中国足协通报批评了延边现代队。但新的词汇——“黑哨”、“假球”却因为四川全兴而开始出现。

到了联赛最后两轮,全兴必须两场全胜才能完成保级,而保级对手青岛海牛只要战平即可保级,于是接下来与青岛海牛和八一队的比赛成了不能有任何闪失的比赛。

11月11日,四川全兴和青岛海牛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对攻战。因为比赛太精彩了,4人因为过于激动而晕倒,被送进附近的三家医院。当场比赛,一个名叫杨为键的青岛球员让很多四川球迷到现在仍记忆深刻,他的一脚惊世骇俗的远射,帮助青岛队1:1逼平四川全兴队,也差点打碎成都足球的“保卫梦”。但是随后,当时刚刚年满20岁的小将姚夏成为了当场比赛的主宰,正是他的梅开二度,帮助全兴队3:2力克青岛海牛,保住了保级的希望,也才将与八一队的那场比赛变成了“成都保卫战”最后的高潮和盛典。

11月19日,这一夜因为足球而出现的热闹场面和轰动程度,是此后许多年中国足球都无法企及的。11月18日,成了成都足球史上最著名的“排队之夜”,面对通宵排队买票的球迷,时任全兴集团董事长杨肇基手拿话筒,高声地说:“一定会满足大家,让所有人进场看球。”而在当天下午,一成都球迷抱着一捆人民币摆在了八一队的面前,唱着“自己的队伍来到了面前”……11月19日晚,能容纳4万多人的成都市体育中心,一下涌进了6万多人。爆满!超载!

那夜的四川全兴队是争气的,当那个来自北京的球员翟飚打进那粒金子般的进球时,在成体中心的看台上一个名叫沈立新的球迷掩面而泣,这一画面成为了中央电视台足球频道保留的经典画面之一。一“绅士”球迷脱下皮尔卡丹西服赤膊上阵,兴奋之余才发现,3000多元的西服被烟头洞穿。球终人散之后,此君清醒过来,为躲过老婆“修理”,竟赤裸着上身跑回家,说自己在路上遇见了劫匪。

比赛终于结束了,四川全兴赢得了比赛,成功保级。与此同时,另一个战场上的辽足和青岛的生死战输赢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两队双双降级。成都又一晚因为足球而不眠。无数球迷在保级之后涌向八一队驻地珠峰宾馆,高喊“谢谢亲人解放军”。随后,球迷们在某火锅城大摆胜利宴,据说那天晚上起码摆了50桌,外地球迷协会也派出了专人前来助兴。

20日出版的《成都晚报》头版则大张旗鼓地宣扬了四川全兴成功保级的盛况,以及时任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给全兴足球俱乐部发去的贺电。也就是在这次成功保级之后,四川足球迎来了春天。

1996年

8月1日: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女足获亚军,“铿锵玫瑰”由此得名

由于1989年提出的“奥运战略”,国内女足队伍从顶峰时期的30多支一下子被砍到了10支,女足运动来到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而在1996年女足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对这项运动、对所有从事这项运动的人来说,无异于是天上掉下了一根“救命稻草”。

那年7月,当中国国内还在为国奥队男足小组赛没有出线而伤心时,女足姑娘们已经提前3周到达美国,在迈阿密当地的一所大学里,开始了无人问津的封闭训练。虽然她们成了中国足球在那届奥运会上的唯一希望,但几乎没有受到舆论的任何关注。只有在热烈地谈论了女排是否能拿下金牌、女篮能拿到第几名之余,人们才会想起女足,也不过问一句“有没有冲击奖牌的可能”。

当时,分组抽签结果揭晓,中国与美国、瑞典、丹麦同在一组,形势不算太坏。但若要小组出线,则必须在小组赛拿下两场比赛,美国队的实力自不待言,而首战的对象瑞典队也是世界一流水准。

7月21日,比赛当地最高气温达到了48摄氏度,中国女子足球队迎来了与瑞典队的奥运“处子秀”。面对强敌,女足姑娘们铆足了劲,最后干净利落地以一个2:0拿下了对手。 据队员们回忆,由于当场比赛拼得太凶了,加上天气又热,一场比赛下来,有7个队员先后抽筋。就这样,队员们咬着牙5:1赢了丹麦队、0:0踢平美国,顺利地晋级了半决赛。

半决赛中国女足对阵巴西队,比赛异常艰难。随着主力后卫温莉蓉被红牌罚下,中国队上半场1球领先的优势,在10分钟内被对方连续两个进球化为乌有,然而此时离比赛结束只剩下不到20分钟。就在这生死一线之时“快马”韦海英上场了。主教练马元安的这次换人,事实证明取得了难以估量的成功。下半时第37分钟,韦海英接孙庆梅传球,脚弓一垫,将比分扳平。距全场补时还剩一分钟之时,还是韦海英,左脚一扣右脚跟着射门,球又进了!犹如神话般的一个进球,把中国队送进了决赛。

8月1日,女足来到离亚特兰大100公里开外的雅典市桑福特体育场,这是个有着与现代奥运会发祥地一样名字的小城,第26届奥运会的女子足球决赛就是在这里踢的,中国队的对手是东道主美国队。

整个比赛过程惊心动魄,高潮迭起,赛后,美国的评论员惊叹道,“这真的是女子足球队的比赛吗?看上去更像是男子足球的决赛!”那晚的中美女足决赛吸引了76841名观众前去观战,创了奥运会球类比赛观众人数纪录,成为一个传奇。同时也创下了女足赛历史上的单场观众人数第一,这个纪录又保持了3年,直到1999年中美女足在世界杯上的再一次决战才被打破,那年洛杉矶玫瑰碗体育场,共有90185名球迷到场观看。

虽然美国队凭借主场优势2:1赢得了最后的冠军奖牌,但中国女足同样赢得了对手甚至是世界的尊重!勇夺奥运会足球决赛的银牌成了中国女足一次标志性的胜利,而毫无疑问赛后被记者称为“穿裙子的马拉多纳”的当时女足队长孙雯成为中国女足中最艳丽的一朵玫瑰。中国女足“铿锵玫瑰”由此得名。“使命感,这其实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应该去掉的东西。”回顾整个奥运会的征程,孙雯这么总结道,“足球是整个团队的比赛,必须要整个队伍都很团结,很有责任心。”此后,“女足精神”也成为“女排精神”后又一激励中国运动员的口号。(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中国足协球迷球员
我不只是球员
中国足协:德称U20项目取消,不实
中国球迷
球迷俱乐部
超级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