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面活性剂强化空气扰动技术修复机理

2012-11-14秦传玉赵勇胜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砾石孔道表面张力

秦传玉,赵勇胜,郑 苇

(1.长春理工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 130022;2.吉林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长春 130026)

原位空气扰动技术(Air Sparging,AS)被认为是去除饱和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有效方法,该技术将新鲜空气注入地下水中,污染物通过挥发作用进入气相,而后通过浮力作用,空气携带污染物上升,并通过包气带中的抽提装置得以收集,从而达到去除化学物质的目的[1]。同时注入的空气还促进了污染物的生物降解[2]。该技术以其成本低、易操作、效率高等特点已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3-7]。但同时也发现,传统的AS技术仍存在一些弊端:在非均质环境下,对低渗透性介质污染修复效果较差;在细颗粒介质中,气流只局限在曝气井附近几条狭窄的孔道内,大部分污染物只能首先通过扩散进入孔道后才得以去除,因此扩散作用大大限制了污染物的去除效率[8]。表面活性剂强化空气扰动技术(Surfactant-Enhanced Air Sparging,SEAS)有望解决上述弊端,目前已成为地下水修复的重要研究内容。

目前,国外学者对SEAS技术进行了一定研究。Kim等[9]以砂为介质研究了地下水表面张力和空气饱和度的关系;Kim等[10-11]还通过二维砂槽实验研究了SEAS对甲苯、四氯乙烯的去除效果。以上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AS和SEAS的效果对比上,而对于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下空气饱和度的变化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不同的气流运行方式下空气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机理研究还鲜有报道。空气饱和度是衡量AS处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地下水中空气饱和度越高,意味着空气和污染物接触的机会越多,面积越大,污染物就越容易通过挥发而被去除。因此实验以中砂和砾石为介质分别模拟2种不同的气流运行方式,来研究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空气饱和度的影响,为SEAS技术的场地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

实验所用装置见图1,为一维有机玻璃柱,高100cm,内径7.3cm,侧面开有从下至上1-7号取样孔。4500g中砂或4000g砾石从柱顶均匀装入柱中。将配置好的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分别从各柱底缓慢注入介质中,并由7号取样孔流出,直至砂柱吸附饱和,柱内表面活性剂浓度分布均匀。而后将柱中液体放至与砂面相平,并开始曝气,记录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以及曝气量下自由水面的上升高度,以计算空气饱和度。

图1 实验装置图

1.2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Ji等[8]指出,AS过程中气流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孔道和鼓泡2种方式,当介质粒径>4mm,空气是以鼓泡的方式上升的,当介质粒径<0.75mm,空气是以孔道的方式上升的,当介质粒径在2mm左右时,空气的上升包括这2种方式。因此,实验选取了中砂和砾石来模拟地下水介质,其相关理化性质见表1。

表1 实验用介质理化性质

选用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吐温80(Tween80)作为强化表面活性剂进行强化修复实验,2试剂均为化学纯。

pH的测量使用便携式pH计,TOC的测量参照文献[12],表面张力的测量使用上海方瑞仪器有限公司的QBZY-1型全自动表面张力仪,气泡稳定性的测定参照文献[13]。

1.3 实验方案

毛细压力与饱和度关系实验使用的装置参照Sharma等[14]相关实验所用装置。所用介质以及装填方式均与柱实验相同。研究了3种表面张力下毛细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

在强化修复实验中,进行了一系列柱实验,各柱所用表面活性剂浓度及曝气量详见表2。

表2 强化修复实验方案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毛细压力-饱和度的关系

土壤中毛细压力pc和表面张力σ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15]:

其中:θ为接触角;r是等效毛细水力半径。

式(1)表明表面张力的下降将导致毛细压力的下降。在多孔介质中,水的饱和度Sw与毛细压力水头hc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15]:

其中:Sm为湿润相的束缚饱和度;hd为气流驱替水分所要求的最小压力——阀压力。由(2)式可知,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会引起两相系统毛细压力-饱和度基本参数关系的变化。

图2、3为不同表面张力下中砂和砾石中水气两相Sw-hc的关系趋势图。由图2可知,在中砂中,随着表面张力的降低,曲线下移,即同一湿润相饱和度时,表面张力越低,其对应的毛细压力水头值越小,即空气驱替介质中的水越容易,因此可知,表面张力降低所引起的毛细压力下降将导致中砂中空气饱和度提高。在砾石中,当水饱和度>0.2时,3条曲线基本重合,也就是说溶液表面张力降低所引起的毛细压力下降并没有明显提高砾石中的空气饱和度。

图2 中砂中水气两相Sw-hc关系

图3 砾石中水气两相Sw-hc关系

2.2 强化修复过程中空气饱和度的变化

图4为中砂柱中不同曝气量和SDBS浓度下,空气饱和度的变化情况。由此可知,各曝气量下,在表面张力大于50mN/m时,空气饱和度都随着表面张力的降低而有大幅增加。当曝气量为100mL/min,地下水的表面张力由72.2mN/m降至49.5mN/m时,地下水中空气饱和度由13.2%提高至50.1%,而后,随着表面张力的进一步降低,空气饱和度不再提高,反而有小幅下降。

图4 中砂柱中空气饱和度的变化

这主要是由于气流在粒径为0.25~0.50mm的介质中是以孔道的形式运动的,图5为不同表面张力下,孔道分布的示意图。表面张力由72.2mN/m降至49.5mN/m使介质中气流孔道的数量大幅增加(图5(a)、(b)),因此空气饱和度大幅提高,随着表面张力的继续降低,孔道的数量继续增加,以至使许多孔道产生了交叉(图5(c)),这样就形成了优先流,气流不按原有的孔道流动,反而从最短的孔道路径流出介质。因此,空气饱和度不再提高,反而有小幅下降。

图5 不同表面张力下中砂中孔道分布示意图

图6为砾石柱中不同曝气量和SDBS浓度下,空气饱和度的变化情况。

由图可知,各曝气量下,空气饱和度随着表面张力的降低持续升高。但图3已指出,在砾石柱中,表面张力降低所引起的毛细压力下降并没有明显提高砾石中的空气饱和度。由于气流在砾石中是以鼓泡的方式上升的,因此推测空气饱和度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增强了气泡稳定性的结果。

图6 砾石柱中空气饱和度的变化

为了对比和验证在不同的气流运行方式下空气饱和度的变化机理,实验分别配置了表面张力相同(即毛细压力相同)、气泡稳定性相同的SDBS和Tween80溶液,来分别研究毛细压力和气泡稳定性对空气饱和度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表面张力为59mN/m 的SDBS溶液和50mN/m 的Tween80溶液气泡稳定性基本相同。

图7为中砂柱中毛细压力和气泡稳定性对空气饱和度的影响。

图7 中砂柱中毛细压力和气泡稳定性对空气饱和度的影响

由图可知,Tween80和SDBS溶液表面张力相同时(即毛细压力相同时),2条空气饱和度曲线基本重合,而对于 Tween80(51mN/m)和 SDBS(59mN/m)溶液气泡稳定性相同时,2条空气饱和度曲线却相差较大。因此得到结论,在中砂中,气流以孔道的运行方式为主,表面张力下降所引起的毛细压力降低,是水中气体饱和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图8为砾石柱中毛细压力和气泡稳定性对空气饱和度的影响。

由图可知,Tween80和SDBS溶液表面张力相同时(即毛细压力相同时),2条空气饱和度曲线有较大差别。而对于Tween80(50.3mN/m)和SDBS(59.2mN/m)溶液气泡稳定性相同时,2条空气饱和度曲线却较为相近。因此得到结论,在砾石中,气流以鼓泡的运动形式为主,气泡稳定性是决定水中空气饱和度大小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随着表面张力降低,气泡的稳定性增强,也就是越难发生形变。当气泡穿越介质孔隙时,会受到介质的阻挡,稳定性强的气泡不容易发生形变,导致其难以穿过介质而上升并从水中溢出,这将导致气泡在水中的停留时间延长,因此,气体在水中的饱和度就相应提高。

图8 砾石柱中毛细压力和气泡稳定性对空气饱和度的影响

3 结 论

1)当气流以孔道运行方式为主时,随着地下水表面张力降低,空气饱和度逐渐提高,但当表面张力降到49.5mN/m时,会导致优先流的形成,空气饱和度不再升高,反而有降低的趋势。

2)当气流以孔道运行方式为主时,表面张力降低所引起的毛细压力下降是地下水中空气饱和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3)当气流以鼓泡运行方式为主时,空气饱和度随着表面张力的降低而持续增加。

4)当气流以鼓泡运行方式为主时,气泡稳定性增强是空气饱和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1]TSAI Y J.Air flow paths and porosity/permeability change in a saturated zone during in situ air sparging[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7,142:315-323.

[2]KAO C M,CHEN C Y,CHEN S C,et al.Application of in situ biosparging to remediate a petroleumhydrocarbon spill site:Field and microbial evaluation[J].Chemosphere,2008,70:1492-1499.

[3]秦传玉,赵勇胜,李雨松,等.空气扰动技术修复氯苯污染地下水的影响因素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36(6):99-103.QIN CHUAN-YU,ZHAO YONG-SHENG,LI YUSONG,et al.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ir sparing remediation to chlorobenzene in groundwater[J].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2009,36(6):99-103.

[4]秦传玉,赵勇胜,郑苇,等.空气扰动技术对地下水中氯苯污染晕的控制及去除效果[J].吉林大学学报:地学版,2010,40(1):164-168.QIN CHUAN-YU,ZHAO YONG-SHENG,ZHENG WEI,et al.Study on pollution plume control and removal efficiency of chlorobenzene in groundwater by air sparging [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2010,40(1):164-168.

[5]TSAI Y H.Air flow paths and porosity/permeability change in a saturated zone during in situ air sparging[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7,142:315-323.

[6]QIN X S,HUANG G H,HE L.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technologies for petroleum waste management and remediation process control[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1):54-76.

[7]侯冬利,韩振为,郑艳梅,等.AS和BS去除地下水甲基叔丁基醚污染的研究 [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2):364-367.HOU DONG-LI,HAN ZHEN-WEI,ZHENG YANMEI,et al.Removal of MTBE in saturated soil and groundwater using airsparging and biosparging[J].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2006,25(2):364-367.

[8]JI W,DAHMANI A, AHLFELD D P,et al.Laboratory study of air sparging:air flow visualization[J].Ground Water Monit R,1993,13(4):115-126.

[9]KIM H,CHOI K,MOON J,et al.Changes in air saturation and air-water interfacial area during surfactant-enhanced air sparging in saturated sand[J].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2006,88(1/2):23-35.

[10]KIM H,ANNABLE M D.Effect of surface tension reduction on VOC removal during surfactant-enhanced air sparging[J].J Environ Sci Health,2006,41(12):2799-2811.

[11]KIM H, ANNABLE M D, RAO PSC,et al.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surfactant-enhanced air sparging for perchloroethene source mass depletion from sand[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toxic/hazardous Substance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9,44(4):406-413.

[12]钱淑萍,武文津.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讨论 [J].新疆农业科技,1997,6:19-20.OIAN SHU-PING, WU WEN-JIN.Discussion on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TOC in soils[J].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6:19-20.

[13]徐振洪,朱建华,张荣曾.浮选起泡剂泡沫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研究 [J].化工学报,1999,50(3):399-403.XU ZHEN-HONG, ZHU JIAN-HUA, ZHANG RONG-ZENG.Study on evaluation method of flotation frother's froth stability[J].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1999,50(3):399-403.

[14]SHARMA R S,MOHAMED H A.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LNAPL migration in an unsaturated/saturated sand[J].Engineering Geology,2003,70:305-313.

[15]支银芳,陈家军,杨周喜,等.多孔介质两相系统毛细压力与饱和度关系试验研究 [J].水科学进展,2007,18(2):151-157.ZHI YIN-FANG,CHEN JIA-JUN,YANG ZHOUXI,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llary pressure and saturation in two-phase system in porous media[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2007,18(2):151-157.

猜你喜欢

砾石孔道表面张力
考虑砾石颗粒形状及含量影响的砂-砾石混合物离散元模拟直剪试验
正六边形和四边形孔道DPF性能的仿真试验研究
砾石聚合物仿石艺术地坪施工技术
Task 3
基于ANSYS的液压集成块内部孔道受力分析
Al-Mg-Zn 三元合金表面张力的估算
鄂西恩施笔架山第四系高角度砾石层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神奇的表面张力
基于FLUENT的预应力孔道压浆机理与缺陷分析
DPF孔道内流场及微粒沉积特性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