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行为安全管理预防煤矿顶板事故

2012-11-14阳兴洋刘元凯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10期
关键词:矿工矿井顶板

阳兴洋 刘元凯

重庆市荣昌县煤炭工业管理局

运用行为安全管理预防煤矿顶板事故

阳兴洋 刘元凯

重庆市荣昌县煤炭工业管理局

影响煤矿顶板安全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本文以行为安全管理的原理为基础,从实质出发,研究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并从本质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对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煤矿;安全;行为安全;安全管理

目前中西部地区部分中小城市,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煤矿创收。煤矿作为事故高发行业,顶板事故频发,将发生的事故原因归总,可以看出:大多数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正是由于作业人员的不安全心理和无意识行为,埋下了事故的隐患,为事故的预防带来很大难度。行为安全分析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人与安全的问题,揭示人在生产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从安全角度分析、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因此,研究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

1.1 煤矿顶板事故统计[1]

据统计2004-2008年的5年间,全国煤矿共发生顶板事故7754起,死亡9009人,分别占同期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14267起,死亡23712人)的54.3%和38.0%。5年间,顶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由2004年的1985起、死亡2309人,逐步下降到2008年1032起、1222人,下降了48.0%和47.1%。不同省区煤矿顶板事故灾害的严重情况也不尽相同。2006~2008年3年间发生顶板事故最多的是贵州省,平均每年发生顶板事故215起、死亡244人。其次是四川省,发生213起、死亡232人,居第三位的是重庆,发生154起、死亡167人。

1.2 从顶板事故解析存在问题

煤矿顶板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大都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将煤矿顶板事故原因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大多数事故发生在中西部地区,该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导致人均收入不高,且存在大量私人煤矿。企业老板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生产,迫使员工追求产量,忽视安全。其次,煤矿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主要是技术难度低的体力劳动。注定了矿山企业的从业人员存在以下问题:素质低下,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方式落后,思想麻痹,员工存在侥幸心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安全教育走过场,安全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等。导致了作业人员的不规范操作、侥幸心理或者无意识行为,埋下了事故的种子,也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带来很大难度。

2 行为安全

行为安全分析[2]是一门利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促进工作场所安全的方法。行为安全分析在考虑人的心理与生理因素的基础上研究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规范人的行为科学化。在研究人与安全的问题中不断揭示人在生产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不断预测、分析并控制人的行为。它从诸多学科理论出发研究人的安全行为;包含安全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机工程等。行为安全分析的研究范围是人在生产环境中的安全行为的规律,如图1所示。它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提高安全管理能力,预防并减少事故发生。

图1 海因里希—多米诺理论

3 行为安全在小型煤矿的应用

3.1 作业环境

3.1.1 地面基础建设

煤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大都存在于偏远山区。企业老板以利益出发,对井下建设投入而忽视地面建设。导致地面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矿井地理环境偏僻,周边环境基础设施差,导致矿工生活单调,娱乐项目单一。一天劳苦的工人得不到一定的放松与心理状态调节。

3.1.2 井下作业环境

煤矿巷道顶板由于受到矿井压力、岩层岩性、巷道的高度等因素影响,导致顶板周期变化较大;顶板支护花费较大。许多煤矿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煤矿井下投入减少。顶板支护往往只是暂时性支护,对于永久性支护巷道失效部分未及时井下维护。井下黑暗的环境,巷道高度不够等,导致矿工只能弯腰通过,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力不够,易引发事故。

3.2 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态度、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

3.2.1 主观因素分析

①身心疲惫。

煤矿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矿工体力作业较多,井下黑暗的环境,长时间的工作,给人以疲劳感。导致矿工希望提前下班,盲目工作。

②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矿井地理环境偏僻,周边环境基础设施差,导致矿工生活单调,娱乐项目单一。煤矿作业队矿工的体力作业要求较高,一天的辛苦劳作未在业余时间只能在牌类与喝酒中度过。一定程度上损伤了矿工的心理。导致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情绪表现与心理波动。因此矿井领导应注重观察员工的情绪变化,做到情绪不稳定不作业。

③气质对安全行为影响。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对人的安全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导致每个人对安全工作适宜性不同。因此,要根据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同个人气质特点相结合进行人员的合理调配使用。

④性格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人的性格是一种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固有特征,是一种习惯化的表现。矿井应当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合理分配人员组合,以达到最有效与合理的人员配备。

⑤擅自进行作业

在矿井多年作业的工人往往凭借对从事的工作非常熟悉,不按照规程和规章制度的规定要求,不按照操作顺序或者步骤进行,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操作。

3.2.2 客观因素分析

①人员素质因素的影响

由于煤矿工作的特殊性,很难吸引文化、技术素质较高的工人。某企业[3]采煤一线的职工中,农民轮换工、协议工占职工总人数的44.85%。文化程度方面:大专以上的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1.31%(包括技术员和队长),初中毕业的占67.5%,小学水平的占10.2%,文盲占5.36%;技术水平方面:技师及以上的占1.97%,高级工占1.29%,中级工占9.29%,初级工及以下的占87.5%。人员素质导致矿工往往未能很好吸收的安全的意识与培训的重要性。为减少矿井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矿井应针对班组长这类与一线工人同进同出人员单独加强培训。做到强化基层安全意识,保证矿井安全。

②工资分配机制因素。

煤矿一线职工,其所得的劳动报酬不是以其所付出的劳动量支付,而是以其所获得的劳动成果进行支付。当安全与生产发生冲突时,工人为了满足自身利益,抱着一种侥幸与冒险心理,违规以及在物的不安全状态下作业,以提高产量增加收入。针对此,矿井应减轻工人生产任务、探寻合理的薪酬制度。

③作业因素。现有的三班倒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员工生物钟的调整有一定困难。导致员工在连续作业几次后,生物钟混乱,不利于心理与生理的调整,存在一种希望早点下班休息的状态。同时,长期从事该职业与技术,使人有一种麻痹心理,作业时会带着一种长期干着都没发生事故,事故应该不会发生的想法,导致员工存在一次两次偷工不按规程操作也不会发生事故的心理。

④个体防护用品的推广使用

使用个体防护用品,是为了保护作业人员在可能遭到伤害时使用的必备用品。矿井存在对新型个体防护用品的推广不支持等态度。针对一些小煤矿,其煤层薄,工作面高度不够。为方便作业,工人往往习惯不带个体防护用品作业。这样就导致了一种不安全状态。对此,矿井应加强技术力量,针对矿井情况,设计合理的采掘方式,减少人的不安全状态。

4 结语

通过对煤矿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状态所致。针对此矿井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①加强工人安全心理状态调整。加强心理辅导。通过对职工中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归纳分析,制定措施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在工作与生活上给予职工关心帮组,缓解员工的后方问题,让员工以优异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安全生产。

②加强安全教育。让职工懂得煤矿事故的发生是可以通过规范行为预防的。同时让员工懂得环境不安全不作业的重要性。

③建立安全挂靠体系。建立安全网络管理小组,实行组内人员联动,一人违章全组受罚,促使组内相互监督、提醒,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④加强班组长的安全建设。提高现场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杜绝违章指挥。同时教育职工,敢于拒绝违章指挥。

⑤强化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增加矿级领导带班下班次数,使领导到现场督促安全生产,及时发现并阻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1]彭成.2004-2008年全国煤矿顶板事故分析[J].中国煤炭,2010,36(1):104-105,124

[2]杜保全.行为安全分析在矿山企业的运用探讨[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文,2007

[3]方崇林,康奇民,张振菊.影响煤矿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因素[J].安全,2008,7:26-27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0.047

猜你喜欢

矿工矿井顶板
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金牌挖矿工
矿工
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初次破断特征的力学分析
矿柱流变对采空区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初次来压期间不同顶板对工作面片帮影响研究
以机器人研发应用引领矿井“四化”建设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老矿工的家国情怀
高瓦斯矿井防治瓦斯异常涌出措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