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黎在华培育石油人才
2012-11-14彭正松口述谦执笔
○ 文/彭正松口述 陈 谦执笔
艾黎在华培育石油人才
○ 文/彭正松口述 陈 谦执笔
上世纪40年代,路易·艾黎在山丹创办培黎工艺学校,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
●“艾爷爷,您好!”艾黎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3700多件文物全部捐赠给他的第二故乡山丹。
1949年,我因家境困难,同时父亲怕我哥被国民党抓去当兵,于是通过当时在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学习的同学朱彤介绍,送我和我哥彭正林到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读书。从此,我成了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校长的学生。
艾黎1927年4月27日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87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
支援部队 解放玉门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的部队长驱直入,突破了马步芳的层层防线,河西走廊许多城镇相继解放。艾黎积极组织山丹培校的师生全力以赴支援解放军解放玉门油矿。当时他把学校为免遭敌人破坏而拆散埋藏的20多辆汽车的零件挖出来,组织师生进行组装和修复,经过师生日夜奋战,不几天一个50多人的运输大队成立起来了。
学生们开着一辆辆满载着解放军战士的卡车,日夜兼程奔赴玉门。溃不成军的“马家军”企图彻底破坏玉门油矿的阴谋未能得逞。为此,山丹培校受到了一野三军的嘉奖,有30多名师生获得了“西北解放纪念章”。彭德怀司令员亲切会见了艾黎。
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国民经济千疮百孔,百业待兴。在这种危难时期,艾黎把他辛勤创办多年,教学设备比较先进完备的山丹培黎学校,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石油部门。这是当时唯一的为石油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技术学校。
手脑并用 创造分析
按照艾黎制定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办学宗旨和教学方法,学校确定,新生入学必须经过练习生阶段。此阶段主要是通过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锻炼和考查,然后视其表现正式录取,并根据文化程度高低编入适当班级进行学习。
入学后,我被分配在四坝滩农场当练习生。四坝滩农场位于山丹县城南,离县城约为10多公里。四坝滩是因为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有四条可以灌溉的河流而得名。农场分三部分:碗窑沟、中间房、山上。碗窑沟离县城较近,主要住着由练习生转为正式学生的同学。他们半天在那里劳动,半天步行去城内上课。中间房顾名思义是在碗窑沟与山上之间的平坝上修的几间房子,除春播和秋收季节住人外,平时很少住人。山上是农场的基地,修有学生宿舍、饭厅、教室,还有一间小屋是艾黎的宿舍。他来农场劳动或视察工作时在那里休憩。我们嬉戏地称它为“艾校长行宫”。
在院子的拐弯处修有一座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农场广袤的沃野尽收眼底。天气晴朗时城南的造纸厂、玻璃厂、皮革厂、水磨组、陶瓷组等历历在目。艾黎来山上,常站在这里向四周眺望。有时他戴着望远镜,通过他小屋的窗口窥视城内学校的动静。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他是在为全校师生的安全操心。
生产实践 茁壮成长
瞭望台上竖立了一根旗杆,上面升有一面工合的旗帜,是农场的标志,也是同学们上下工的信号。在山上生活的除学生外,还有一部分农工。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劳动,有的种菜、种庄稼,有的赶马车、放羊。山坡下的房屋是农机具库房、仓库、牲口棚。渠水绕院而过,缓缓地流向被开垦的土地。
院子旁边还盖了一个羊圈,牧羊人老芦头和小张守卫着羊群住在那里。冬天到来时,他们赶着羊群到北山去放牧,并在那里越冬,春天再赶着羊群回来。陪伴他们的还有“羊群卫士”叫“老海”和“大海”的几只牧羊犬。
农场给练习生分配工作因人而异,根据年龄大小和体力情况区别对待。年纪较小或体质较弱的同学刚开始被分配干较轻微的劳动,适应后再适当调整。我到农场后最初管仓库,敲钟让同学们按时出工,降旗告知同学们收工;以后,赶着毛驴从山下沟渠里往山上驮水,给同学们往田间送开水,送饭;再以后就和较大同学到田间劳动。当年全校师生开渠引水,开荒造田的大规模生产劳动已经过去转入了正常的田间管理时,我们下地主要是修渠、筑坝、打田埂、除草、收割等。
说练习生不艰苦那是假话,在田间劳动有劳动量的要求,起初每天收工回来,腰酸腿痛,手上打起了血泡,往床上一躺再不想动,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这种生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的。当时和我同时入学的几个富家子弟因为吃不了这种苦,中途退学当了“逃兵”。艾黎对这些人非常鄙视。有一次,他对我们寓意深长地说:“混饭吃的,在培黎学校是待不住的。”
爱生如子 光前裕后
艾黎常带我们到四坝滩的河沟里洗澡、打水仗,有时骑着骆驼与马赛跑,和我们摸爬滚打在一起。有时他风趣地用不太熟练的中国话,学着山丹方言说着:“我们山丹……”有时他又唱着民间小调《小放牛》:“世上的穷人多,哪一个都像我……”逗人发笑。他来农场劳动,有时晚上在宿舍里,和我们小同学扳手腕。我们一个人扳不过,就几个人扳,结果大家和艾黎一块在炕上打滚。他真像一个“娃娃头”。
我转为正式学生后,先是在农场工作、学习,之后不久艾黎根据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决定成立会计训练班。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和招考,结果有18名学生被录取,我是其中的一个,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艾黎在贫困地区实施半工半读教育,主张把社会作为大课堂,学生通过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新中国初期,班内部分同学被选拔参加山丹县土改工作,同学们用所学得的知识,帮贫下中农算受地主剥削压迫的政治账、经济账,与土改工作组一起丈量土地,分给贫下中农。
输送人才 雪中送炭
1952年,国家急需大批建设人才,艾黎雪中送炭,把我们近600名解放前培养的学生,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技术人才,输送到石油工业各条战线。这一批同学绝大多数分配在玉门、克拉玛依、青海等西部油田工作,其中许多人成为业务骨干和各级管理人才。
●1992年9月11日,兰州举行庆祝路易·艾黎创办培黎石油学校50周年纪念活动,中央、省、部委领导和40多名外宾与新老校友出席庆典。
培黎学校从创办起,在艾黎校长倡导和身体力行的带动下,形成了一套优良传统和学风。50多年来,培黎学校为石油石化系统培养输送了万余名学生。艾黎多次视察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油田。每到一处,他都要约见他的学生,勉励他们扎根边疆,不畏艰苦,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邓小平曾说:“为中国革命事业尽力的国际朋友有千千万万。像艾黎同志那样50年如一日,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我们创业的时期,在我们胜利以后,始终如一地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
点评
靠实践树立创造性思维
艾黎有一次在校庆集会上说:“我的学生没有谁成为百万富翁,但都有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丰富记录,他们是哪里需要奔向哪里,为石油工业奋斗的同学无不成为安定进步、奋战不息的革命战士。”这与艾黎亲手制定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办学宗旨密不可分。
手脑并用就是将实践放在与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学中干,干中学。正如艾黎所阐述的:“培育青年正像培育一粒籽种发出两片叶子——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劳动实践,手脑并用,使两片叶子同时展开,让幼小的禾苗正常发育,茁壮成长。”
创造分析要求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诚如艾黎所言,是“依靠实践活动树立起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培育青年富有创造性和智慧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地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力量”。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本文图片均由苏尚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