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复生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60例临床观察
2012-11-14李顺宁
李顺宁
(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510130)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由于动脉内膜粥样改变,而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发生肢体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出现溃疡或坏疽,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此病属传统医学“脉痹、脱疽”范畴。脉复生是广州市中医医院脉管炎科应用40余年的中草药水制剂,具有安全可靠、易于患者长时间服用的优点。笔者运用脉复生合剂,对ASO一期,二期,三期Ⅰ级和三期Ⅱ级的患者60例进行研究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10月全国第五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青岛)讨论修订的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及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10月制定的分期标准[1]。
1.2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标准的广州市中医医院脉管炎科2009年10月~2011年4月住院ASO一期,二期,三期Ⅰ级和三期Ⅱ级的患者共12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及各项检测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出现创口者采用研制本科生肌膏换药,蚕食法逐步清除坏死组织。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控制血压、降糖、抗凝、改善循环、支持疗法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以脉复生口服。每日2次,每次50 mL。15 d为1个疗程,进行为期4个疗程治疗。
2.2 观察指标
2.2.1 症状、体征观察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根据《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2]及临床实际经验制定评分标准,肢体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从0至10分为十一级,疼痛指数:0~10分。对间歇性跛行、肢体疼痛、麻木感、冷感、肢体皮色、皮温等进行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症状比较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数据处理。临床疗效指数计算公式:M=[(疗前主症总积分一疗后主症总积分)/疗前主症总积分]×100%。
2.2.2 实验室观察指标及方法 所有病例于治疗前后各采血1次,早晨7~8时抽取空腹血,测定血液流变学,综合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血液流变学在本院化验室检测。
2.2.3 踝/肱指数(ABI)测定 踝肱/指数测定=踝部血压/上臂血压。正常比值:1.0~1.4;轻度供血不足:<0.9;中度供血不足:0.5~0.7跛行;重度供血不足:0.3~0.5静息痛;极重度供血不足:<0.3足坏死。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1]。结合临床疗效指数,设立以下评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创面完全愈合,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明显改善,步行速度100~120步/min,并能维持1500 m以上无不适者。M≥90%;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创面接近愈合,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有改善,步行速度100~120步/min,并能维持500 m以上无不适者。70%≤M<90%;有 效:临床症状减轻,创面缩小,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有改善,步行速度100~120步/min,并能维持300 m左右。30%≤M<70%;无 效:经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病情继续发展,乃至截肢。M≤30%。
3.2 治疗结果
3.2.1 2 组总体疗效 经治疗后,脉复生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3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显效率为53.33%,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显效率为40%,总有效率为85%,经统计学处理,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总体疗效比较
3.2.2 2 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疗效比较 治疗前2组间歇性跛行,肢体疼痛、麻木感、肢体冷感、肢体皮色、肢体皮温等症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间歇性跛行,肢体疼痛、麻木感、肢体皮色、肢体皮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下肢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上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x±s)
3.2.3 2 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2组患者在服用药物治疗前1天采集空腹血,检测治疗前的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和血浆比黏度。服用药物治疗2个月后,采集空腹血,检测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通过统计学分析,进行组内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通过比较判断各组药物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大小。本研究检测的60例服用脉复生后的ASO患者,血液流变学多数指标明显下降(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x±s)
3.2.4 2 组治疗前后双侧踝肱/指数(ABI)测定比较 治疗前,2组踝肱指数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踝/肱指数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2组踝肱/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对踝肱/指数(ABI)的影响比较(-x±s)
4 讨论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脱疽”,“痹证”范畴。在《灵枢· 痈疽》中云:“发于足趾,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祖国医学认为中老年人脏腑日渐虚衰,脾失健运,气血运化失常,体内脂质代谢失常,痰湿脂浊淤积脉络而成动脉硬化闭塞症。
现代医学则认为,ASO的发病机理是由于血液成分的异常和血管壁本身功能的改变等多种因素互相影响而形成粥样斑块,引起动脉硬化(AS)。AS发生发展又是动脉壁连续不断的损伤和修复的复杂过程。最后形成一种纤维-脂质斑块的复合病变。这一病变继续发展,引起动脉腔狭窄和闭塞,而导致 ASO[3]。
本科经40余年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认为ASO是由于肾精阴血亏虚,复感风寒湿之邪,造成气血凝滞,经络阻遏而发病,寒湿邪气与血瘀郁久化热成毒,毒热蕴于经络发为脱疽。故本病是肾精阴血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与血瘀阻络,久郁成毒,毒热内蕴为标的虚实夹杂,寒热夹杂证。治疗当以标本同治,治予滋肾养血,祛风湿活络及清热解毒活血。其典型方为脉复生。
脉复生为本科的保密处方,其中很多药物为岭南中草药。主要药物组成:牛大力、熟地、白花蛇舌草、鸡血藤、归尾、川牛膝等。牛大力,又名山莲藕(《陆川本草》),扒山虎(《岭南采药录》),地藕(《南宁市药物志》),甘,寒,《生草药性备要》:壮筋骨,解热毒,理内伤,治跌打,浸酒滋肾。鸡血藤,苦、微甘、温。功效行血补血,舒筋活络。两药重用为君药,具滋肾强筋骨,养血行血,解毒活血,舒筋活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牛大力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有双向调节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及对小鼠B淋巴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T淋巴细胞产生IL-2有免疫调节作用[4]。脉复生中的白花蛇舌草,甘寒味苦,具清热解毒、消痈、抗癌,消肿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表明,白花蛇舌草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菌、抗氧化的作用[5]。
观察结果表明,脉复生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3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显效率53.33%,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显效率40%,总有效率85%,经统计学处理,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通过本次观察结果表明,脉复生治疗组治疗前、后间歇性跛行,肢体疼痛、麻木感、肢体皮色、肢体皮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脉复生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感、麻木感等症状上优于对照组。
通过踝/肱指数的检测,发现脉复生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踝/肱指数均有差异(P<0.01),踝/肱指数增加,说明患肢血液循环明显改善。这也是上述临床疗效观察到的结果。证实脉复生能增加肢体血流量,改善下肢的血流状态。
ASO的发病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密切关系。ASO的发病原因虽然至今还未完全明了,但根据临床观察及文献报道[6],认为ASO的发生与血液流变性异常有密切关系。血液黏度直接影响血液流动性,黏度越高流动性越小,血液在管道内流动阻力越大。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除引起血浆黏度增加外,还可作为红细胞之间的桥连大分子,从而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增加[7]。血液的高黏、高聚、高凝又可加重肢体的缺血、缺氧,乃至肢体坏死、溃烂。本研究检测的60例服用脉复生后的ASO患者,血液流变学多数指标明显下降(P<0.05~0.01),尤其使全血比低切黏度、全血还原高切黏度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脉复生能较好地降低血液黏度,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肢体血运改善。具有很好防治ASO作用。
[1]崔公让,谭鸿雁 .动脉硬化闭塞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37~153.
[2]陈柏楠,侯玉芬,周涛 .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63~264.
[3]侯玉芳,陈柏楠,周涛,等 .荣合剂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9,5(2):72.
[4]吕世静 .牛大力对抗体及IL-2产生的影响[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7,11(1):56.
[5]侯桂兰,芦柏震,王春雷 .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J].海峡药学,2010,22(3):78~81.
[6]赖尧基,朱玉兰,戴荣金 .动脉硬化症合并痛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6,1(1):24~25.
[7]尚德俊,王嘉桔,王书桂 .中西医结合实用周围血管疾病学[M].海口:海南出版公司,199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