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
2012-11-13吴桂红
吴桂红
(建湖县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 224700)
呃逆俗称打嗝,西医称为膈肌痉挛,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的病证。本病可单独发作,也可出现在多种慢性疾病的过程中,轻者可自愈,重者可持续不止,迁延日久不愈,成为顽固性呃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目前西医临床上无法准确判断具体病因,故常采用中医治疗。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45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45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0例患者均为2003年至2010年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呃逆的诊断,并经过口服、肌注解痉镇静药等法治疗无效,病程持续3 d以上不缓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8 d;脑卒中合并呃逆12例,各种肿瘤合并呃逆11例,发热合并呃逆8例,手术后合并呃逆5例,属其他情况9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9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7 d;脑卒中合并呃逆10例,各种肿瘤合并呃逆11例,发热合并呃逆12例,手术后合并呃逆4例,属其他情况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穴,配穴取内关、公孙穴。呃声高亢及身热息粗者加行间、内庭;脘腹满闷者加阴陵泉、阳陵泉;大便不通者加支沟、照海。常规消毒后,先取口腔科医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1支吸复方当归注射液4 mL,再在足三里、三阴交二穴行穴位注射,当注射针头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行提插等手法,使针感较强,三阴交使针感循经上传为好,回抽无血后每穴推注1 mL注射液。余穴采用常规毫针针刺,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
2.2 对照组
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操作同治疗组。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1个疗程,休息2 d再行下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 治疗后呃逆停止5 d以上未再复发。
好转 治疗后呃逆减少,胸腹憋胀诸症减轻或呃逆持续时间缩短。
无效 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为8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3.2 两组痊愈患者所用时间比较
表2 两组痊愈患者所用时间比较 (s,d)
表2 两组痊愈患者所用时间比较 (s,d)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n 平均好转时间 平均痊愈时间 1.9±0.41) 4.0±2.11)2.1±0.5 5.2±2.3
由表 2可见,治疗组痊愈患者平均好转时间和平均痊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能更早取得疗效,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3.4 病例介绍
患者,男,72岁,于2005年5月因肝癌伴多发转移住院治疗。6月2日出现呃逆不止,严重影响进食及睡眠。历经肌注654-2,煎服中药柿蒂散方法无效。呃逆1星期不止,请针灸科会诊,查患者神情倦怠,呃声频频,胸腹抽掣,甚者进食呕出,夜不能寐。中医诊断为呃逆,属肝肾阴虚,痰湿瘀血内阻,气机上逆。遂用上述治疗组方法治疗,针后即感气机平顺,呃逆渐轻。治疗1个疗程,呃逆基本停止。继续巩固1个疗程而愈。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4 讨论
西医学认为,呃逆产生机制是由于各种刺激因素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和大脑皮层受抑制而皮层下中枢兴奋所致。呃逆多为暂时性,但少数可呈持续发作(>24 h),一般镇静剂、解痉剂等治疗无效。顽固性呃逆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征象,可因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管手术后等其他疾病引起膈肌痉挛所致[1]。
呃逆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明代张介宾称:“总由气逆。”《灵枢·口问》篇:“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产生呃逆的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所致,治疗应以和胃降逆、平呃为主[2-5]。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穴,《针灸甲乙经》:“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足三阴经均起于足部,交于三阴交,上行穿过横膈,结于喉咙,针刺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之气血,通经络,穴注时作用更容易直达病所,使上逆之气平复,胸膈之痉挛舒解[6]。足三里和胃降逆,为胃经之合穴,又有补气血之功。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又为阴维的八脉交会穴,心包经下膈络三焦,阴维主一身之里,故有宣通上中下三焦气机、降逆止呃的作用。公孙属于脾经,又为冲脉的交会穴,脾胃互为表里,具有调和中焦,而平冲逆之气的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7,8]。当归味辛甘,性温,具有养血活血与通经止痛之功,当归还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镇静镇痛的作用,应用复方当归注射液可起到补血活血之功[9,10]。用之穴注三阴交、足三里对气血的调节能力更强,从而更易使上逆之气归于原位,故而能取得比单纯针刺穴位更好的疗效[11]。
本结果表明,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P<0.01),治疗组痊愈患者所用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为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
[1]杨改琴,毕宇峰,张莉君.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 92例[J].陕西中医,2007,28(1):95.
[2]CUI Lin-hua, ZHU Shu-e. Treatment of 167 Cases of Obstinate Hiccup by Combination of Auricular Press and Acupunctur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3,1(1):33.
[3]LI Jing-liang. Treatment of Hiccup by Finger-pressing Yifeng (TE 17):A Report of 148 Case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3,1(3):59-60.
[4]WANG Fang, GAO Qi-quan.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 with Acupuncture in 56 Cancer Patient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4,2(5):28-29.
[5]WANG Shan, ZHANG Min-shang, WANG Qiu-jing. Treatment of 60 Cases of Intractable Hiccups Following Craniocerebral Surgery by Acupuncture and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J]. 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6):370-372.
[6]艾红兰.三阴交主治演变考[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4):45-46.
[7]刘爱芹,刘明.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崩漏6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8.
[8]巫祖强,粟漩.水针治疗脑血管意外引起呃逆 6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4):32.
[9]黎壮伟,张广丽.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肿瘤顽固性呃逆 3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9):67.
[10]王勇,刘桂珍.水针治疗呃逆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6):17-18.
[11]陈天芳.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 48例[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