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十字穴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2012-11-13沈群陆菁郭颂铭
沈群,陆菁,郭颂铭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06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西医多采用柳氮磺吡啶(SASP)加皮质激素治疗,对近期症状控制较好,远期疗效不佳且副反应多,不便于坚持,复发率较高。针灸治疗本病有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的优势。笔者自1996年至今采用针灸十字穴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3例,并与常规药物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3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为1996至今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医肛肠科门诊患者,经乙状结肠镜检有溃疡32例,糜烂出血14例,水肿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5岁,平均(46±7)岁;病程最短1.4年,最长6.3年,平均(3.5±1.3)年。对照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8岁,平均(41±7)岁;病程最短2.1年,最长5.9年,平均(3.8±1.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穴。针刺得气后用艾条在神阙穴行温和灸法。同时用TDP照射腹部,以关元穴为中心,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治疗30 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星期,连续进行3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柳氮磺吡啶片(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0 g,每日3次。口服甲硝唑片,每次0.2 g,每日3次。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星期后统计疗效,6个月后随访。治疗期间忌辛辣刺激物品,避免进食海货及牛奶等诱发加重病情的食物。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1]
痊愈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肠镜检查示肠黏膜恢复正常,停药观察6个月无复发。
显效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示肠黏膜轻度炎症反应。
有效 临床症状好转,结肠镜检查示肠黏膜炎症有改善。
无效 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示肠黏膜无任何改善。
3.2 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Ridit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黏膜及病理变化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后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的改善率分别为84.8%、84.6%、93.8%,对照组分别为50.0%、60.0%、56.3%,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黏膜及病理变化比较 (n)
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变化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变化比较 (s,m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变化比较 (s,m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组别 时间 IgG IgM IgA治疗组 治疗前 19.13 ±2.95 1.60 ±0.29 2.02 ±0.34治疗后 14.87 ±2.481)2) 1.57 ±0.12 2.00 ±0.29对照组 治疗前 19.63 ±3.27 1.60 ±0.31 2.02 ±0.39治疗后 16.49 ±2.561) 1.61 ±0.18 2.01 ±0.29
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后IgG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IgG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讨论
在中医学古籍中无“溃疡性结肠炎”一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证候特点,属中医学“痢疾”、“泄泻”、“肠风”、“脏毒”等范畴,多因饮食不慎,或外感时邪,蕴生湿热,下趋大肠,致使肠道传导失职,清浊不分,日久气血壅滞,与肠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致使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其病位在大肠,但与脾、肝、肾三脏关系密切,脾虚湿盛则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其中脾虚是发病之本,而湿盛则是发病之标。十字穴为中脘、神阙、关元、天枢。中脘为胃的募穴,天枢为大肠的募穴,募穴是人体脏腑之气所汇聚,故取二穴调整肠胃之气,使运化和传导功能恢复正常;神阙属任脉之要穴,是气之所系,生气之源,为十二经脉之总枢,其与督脉相表里,与命门相呼应,灸神阙能温运中阳,振奋脾胃之功能;补关元,以益命火,壮肾阳;足三里和阴陵泉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和穴,因“和治内府”,此二穴配合可使脾胃得运,化湿而泻止。
至于针灸治疗的机理,有研究发现的艾灸和针刺能有效纠正结肠黏膜病变[2-5],使大部分腺体恢复到正常水平,硫酸粘蛋白也显著增加,此外还能调节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异常比例关系,以纠正患者的自身免疫异常状态,从而使结肠黏膜病变得到有效的纠正[6,7]。我们发现治疗组治疗后降低了异常的IgG,调整机体紊乱的自身免疫状态,而达到治疗目的。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1.
[2]韩捷.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刊,2005,23(7):1271-1272.
[3]LIU Hui-rong, TAN Lin-ying, WU Huan-gan, et al. Effect of Moxibustion on the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of Collagen by Colonic Fibroblasts in Ulcerative Colitis Fibrosis Rat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8,6(1):4-7.
[4]ZHAO Tian-ping, WANG Xiao-mei, LIU Hui-rong, et al. Regulating Effects of Herb Cake-partitioned Moxibus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p53 and C-myc Protein in Ra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0,8(3):154-158.
[5]WANG Xiao-mei, GUAN Xin, JI Guang, 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IGF-1 and SOCS2 in Colonic Mucosa of Ra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0,8(4):204-209.
[6]吴焕淦,施征,朱毅,等.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4):3-4.
[7]王晓梅,施茵,刘慧荣,等. 隔药灸与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ITF、IL-8表达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65-268. 收稿日期201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