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观察
2012-11-13金慧芳刘承浩
金慧芳,刘承浩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 310003)
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病,失治、误治、长时间不愈易导致后遗症。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疗效确切,穴位注射是针灸疗法的扩展,具有针刺、穴位、药物等多重效应。笔者自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炎20例,并与单纯电针治疗25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5例面神经炎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及针灸康复科住院患者,其中门诊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住院患者20例,作为治疗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Portmann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疾病诊断与疗效标准》[1]中“面神经炎”的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单侧发病;③年龄在 18~85周岁之间;④病程在11~30 d之间。
1.4 排除标准
①双侧发病;②年龄<18周岁或>85周岁;③病程<11 d或>31 d;④不能配合检查和(或)治疗的患者;⑤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具有降低入组可能性或使入组复杂化的其他病变,如工作环境经常变动等易造成失访的情况。
1.5 剔除、中止、脱落标准
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试验方案规定治疗的病例,予剔除;②患者对治疗不能耐受或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中止试验;③经知情同意、并筛选合格进入试验的患者,因故未完成本方案所规定的疗程及观察周期,作为脱落病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电针治疗
取患侧阳白、太阳、四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承浆及对侧合谷穴。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25 mm毫针进行针刺,阳白、迎香平刺,地仓透颊车,其余穴位直刺,再将韩氏疼痛治疗仪[HANS-100A,联创科技(集团)南京济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经针模式输出线与针柄连接,阳白、太阳为1组输出线,地仓、下关为1组输出线,电针刺激频率为2/15 Hz,电流强度为 1 mA,余针灸针只留针不通电,所有穴位每次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2.1.2 穴位注射治疗
取患侧翳风穴。消毒穴位皮肤后,用一次性 5 mL无菌注射器将1 mL甲钴胺注射液注入穴位内,每次电针治疗后穴位注射1次。
2.2 对照组
仅采用电针治疗,取穴、操作及疗程同治疗组。
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3个疗程后痊愈者停止治疗,未痊愈者继续治疗,最多治疗 6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 d。
2.3 观察指标
参照Portmann评分[2]。①观察静止状态时面部的对称性,正常为2分;明显不对称为0分。②观察面部6组表情肌的自主运动,额肌(皱额)、眼轮匝肌(闭眼)、鼻翼提肌(提鼻翼)、口轮匝肌(吹口哨)、颧肌(用力微笑)和颊肌(呱嘴),无任何运动为 0分;刚能看到微弱运动为1分;运动范围较大,但比正常稍差为2分;运动正常为3分。将所有得分相加,全部正常为20分,作为分母,实际得分作为分子,以分数形式表示。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各患者Portmann评分(实际得分)。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考《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3],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后制定,分别在治疗 3个疗程后和治疗6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痊愈 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好转 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恢复。
未愈 症状改善,但不明显。
无效 症状无改善。
3.2 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年龄、病程、Portmann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
3.3 治疗结果
研究过程中对照组失访3例,治疗组失访1例,最终收集有效病例 41例,其中对照组 22例,治疗组 19例,并对这些病例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失访率在20%以内。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Portmann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Portmann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经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面肌功能均得到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 19 6.89±4.15 15.00±3.301)2)对照组 22 5.45±4.55 11.68±4.121)
3.3.2 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n)
3.3.3 两组患者治疗6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治疗6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4 两组患者治疗6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n)
4 讨论
面神经炎是引起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原因,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久病不愈,病程延长易出现暂时或永久性后遗症,如面部不适感(麻木、僵硬等)、面肌痉挛、鳄泪症、甚至倒错现象等,早期有效治疗面神经炎,缩短面神经炎病程,使面神经炎尽早康复是减少面瘫后遗症发生的关键。
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方法,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目前最常用于疼痛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电刺激治疗对于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有效性,已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得到充分的肯定,电针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也已受到肯定[4,5]。有研究指出疏密波能引起肌肉有节律的收缩,从而促进组织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症水肿[6],弱刺激、低频率宜治面瘫疾患[7],因此本试验选择弱刺激疏密波电针疗法作为对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较早期(3个疗程内)单纯电针和电针配合翳风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两种疗法均可改善面神经炎患者的面肌功能,但电针配合翳风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改善作用更明显,且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因此,我们认为在治疗较早期,电针配合翳风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疗法对面神经炎的治疗作用优于单纯电针疗法,前者能较快促进面神经炎的康复,减少病程迁延,从而减少面瘫后遗症的发生。以上可以推测,翳风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对面神经炎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这与吴坚刚和邱晓琼等的研究结果一致[8,9]。
翳风穴位于耳后,翳风穴处即是面神经出茎乳孔处,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其在面瘫治疗中的重要地位。穴下布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耳大神经,深部为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即茎乳孔外口。因此,在翳风穴处进行针刺和艾灸治疗,可直接刺激面神经病变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茎乳孔周围水肿消退,可促进损伤面神经的再生[10]。穴位注射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药物共同作用于机体,彼此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平衡机体、治愈疾病的目的。其特殊增效减副的作用逐渐被研究者所认识[11]。甲钴胺注射液为存在于血液、脊髓液中的辅酶维生素 B12甲钴胺制剂,与其他维生素 B12相比,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通过甲基转换反应可促进核酸-蛋白-脂质代谢,修复被损害的神经组织,适用于周围神经病。面神经炎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病理改变可见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因此,在面神经炎患者的翳风穴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可直接刺激面神经,药物快速高效作用于面神经,从而修复被损害的面神经。这可能是电针配合翳风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12-15]。
此外,本研究中病例的样本量较小,且只是简单的对照比较,未作随机、盲法研究,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有待于大样本的随机、盲法、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1]朱文玲.内科疾病诊断与疗效标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249.
[2]王俊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7-88.
[3]陶天遵.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9.
[4]YANG Zhi-qin.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Facial Paralysi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Hydro-acupuncture[J].J Acupunct Tuina Sci, 2009,7(4):221-224.
[5]Li Shuping, Huo Guomin, Li Jingdan, et al. Therapeutic Effect Analysis on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3):185-187.
[6]陈小红,果淑凤.疏密波电针镇痛最佳刺激条件的选择[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3,25(5):338.
[7]孙丽娟.电针刺激强弱临床经验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1(1):28-29.
[8]吴坚刚.翳风穴位注射治疗早期面神经炎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415-416.
[9]邱晓琼,张建,刘斌,等.翳风穴注射用药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作用的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2):1053-1054.
[10]包连胜,高霞,高燕.温针灸治疗亨特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2):713-714.
[11]康志强,陈华德.穴位注射作用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2):119-120.
[12]叶春华,黄静.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14-16.
[13]刘霞文.针刺分段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3-25.
[14]邢丹,倪姗姗,高旭超,等.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89-291.
[15]卫彦,寇吉友.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2):83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