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低碳化发展对策研究
2012-11-13胡术阁
胡术阁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哈尔滨城市低碳化发展对策研究
胡术阁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和能源短缺带来的经济增长危机,以降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足迹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多个城市都在积极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哈尔滨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城市低碳化发展还存在很多障碍。因此,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哈尔滨城市低碳化发展。
哈尔滨;城市低碳化;节能减排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在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环节。城市的低碳化主要应当包括工业低碳化、交通低碳化和建筑低碳化三大领域。哈尔滨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分子,应当抓住二次振兴的有利时机,将低碳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升级整合、提高能效和可持续发展。
一、“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低碳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接近或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1.节能方面:2010年哈尔滨市万元GDP达到1.176吨标准煤,比2009年下降5.21%,“十一五”期间共下降21.6%(见表1)。
2.减排方面:“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实施了128个减排项目,到2010年底,全市水(COD)、气(SO2)主要污染物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削减了17.8%和11.7%,COD削减了1.6万吨,SO2削减了0.95万吨,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分别为118%和293%(哈尔滨市政府: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的报告)。
表1 哈尔滨市“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表
(二)各领域节能降耗成绩显著
1.工业节能。针对工业能耗占全市用能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的结构特点,哈市大力开展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强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4户,年均下降9%,累计节约280万吨标准煤;“十一五”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5吨标准煤降低到1.574吨标准煤,下降了37%,年均下降8.8%,以高出12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黑龙江省对哈市下达的“十一五”期间下降25%的工业节能目标。
2.建筑节能。哈市新建建筑已全面执行建筑节能50%的标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部分新建建筑在全省率先执行节能65%的设计标准。市区已全面禁止使用掺黏土的烧结普通砖,新墙材应用比例达到84.01%。在新建建筑节能方面,建成了被建设部列为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哈尔滨乐松小区购物广场节能开发工程和采用HS-ICF新型建筑节能体系的白毛小区商住楼建筑节能65%示范工程;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建成了中加合作示范项目——哈尔滨市煤炭设计院职工住宅楼工程、中法合作示范项目——哈表小区住宅工程,对友谊宫等“五个”景观节点,铁路街等“五个”路改项目沿线约90栋临街楼体实施了区域化装饰性节能改造,实施约240栋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社会化项目,共完成改造200万平方米。截至2010年底,市区内已建成节能建筑5 100余万平方米,占市区内既有建筑总量的27%以上,共节能约100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40余万吨、二氧化硫2.5万吨、氮氧化物约1.2万吨、粉尘0.3万吨(哈尔滨市环保局:2010年哈尔滨市环境质量概要)。
3.交通运输节能。一是清洁能源公交车辆技改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鼓励小排量汽车推广应用,在全市公交推广使用LPG/汽油公交车辆;新增、更新绿色环保公交车856台,全市使用清洁能源的公交车辆总数已达3 000多台。二是大力开展生物质柴油和非粮乙醇汽油的研发和应用。甲醇汽油已研制成功,有望进入市场。同时全市道路桥梁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了交通运输节能工作的快速发展(哈尔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哈尔滨市节能减排“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展望)。
(三)积极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积极推进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哈市不断开发建设各类节能项目,新建投资5 000万元以上重点节能项目34个,其中已有28个项目竣工。累计投入60多亿元对工业、建筑、农业、交通、公共机构和基础设施等6个领域80多个项目进行了扶持、引导。这些项目已有半数以上形成了生产能力,节能效果显著,在节能降耗工作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重点大项目包括:风电项目,低温核供热工程,群力、平南、哈热等重点工程,大庆天然气置换工程。
2.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在国家公布备案的两批节能服务公司中,哈市有27家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评审,占全省的80%左右。
3.加快循环经济发展。2010年,哈市有双城市、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等5个单位入选省级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占全省的50%。将黑龙江双达电力设备集团粉煤灰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宾县宾西镇新能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8个项目作为哈市第一批试点。
(四)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使得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6.5%,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县(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和72%以上,水、气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15%和5%,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7%,市区环境空气质量2级及2级以上天数达到325天,消除内河劣5类水质,松花江出境水质达到3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46%(哈尔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哈尔滨市“十二五”节能工作的建议)。
二、哈尔滨城市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低碳化发展是实现哈尔滨发展总目标的客观选择
2009年在哈市第十二届委员会七次会议上提出了“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总体目标和要在全省发挥好“经济发展的支柱、科技创新的先导、城乡建设的表率、服务全省的平台”四个方面“龙头”作用。随着这一发展目标的确定,哈市迎来了经济大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据相关部门预测,哈尔滨市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将近300多万吨标准煤,所以能源消费在短期内势必延续加速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哈市的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 000万吨标准煤以上,“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已成为哈尔滨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哈尔滨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目前哈尔滨工业化率不足30%,城市化率不到50%,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初级阶段。工业化程度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哈尔滨的整体发展。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唯一的出路。具有“三低”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是哈尔滨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二选择。
(三)哈尔滨的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环境承载力决定了城市的低碳化发展
1.能源结构不均衡。哈尔滨市的能源消费以原煤为主,煤炭在全市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70%以上,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于在一般的使用过程中,煤炭的热值大大低于油、气的热值,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非常高。每燃烧一吨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这就决定了其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同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大。城市的煤烟型污染非常严重。
2.工业减排压力大。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的经济在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工业废气、固体废物排放生产量逐年增加;随着经济总量的继续增长及哈市人口的继续增加,资源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3.生活能耗逐渐加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断扩大,2010年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4.4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3平方米,使得居民取暖能耗、农村居民取暖煤耗大大增加。交通运输方面,私家车规模的迅速扩大,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的大气污染已经由煤烟型污染向煤烟、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发展。
4.经济结构不合理。哈尔滨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而工业与农业、服务业相比不仅能耗大且污染重、排放温室气体多,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构成中,工业部门是非工业部门单位增加值能耗的2.5倍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多消耗能源约21万吨标准煤。200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分别比国家、省平均水平高0.1639吨标准煤和0.0269吨标准煤,主要工业品单位产品能耗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理论上讲仍然具有一定的节能空间。2009年哈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4∶37∶49,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分别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3%、45%、30%和22%,高耗能的第二产业67%的能源消费只创造了37%的GDP;与此同时,在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2010年轻重工业比例48.0∶52.0,重工业中,高能耗传统行业比重大(约占70%),能耗水平高。石油加工、炼焦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的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0.6%,而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共计609.9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69.5%。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投入所占比重明显大于产出所占比重[1]58。同时作为老工业基地,重点耗能行业落后的设备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低,人为的损失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三、哈尔滨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有效途径,哈市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在三次产业中,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机遇,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以上。二是在第二产业内部,在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的同时,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巩固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石化4大产业优势,落实电子信息、民用航空、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重点实施核电主泵电机、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继续抓好能源装备、汽车、精细化工等8大产业链,着力实施汽车自动变速器等一批产业链节点项目。三是加速推进产业集聚,“以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为依托,推进工业园区整合,吸引优势企业和各种要素资源向园区集聚,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为结构调整搭建载体,发挥集约效应。四是围绕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流动,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配套等方式加强合作,提高产业关联度,降低成本,发挥集约效应[1]185。
2.调整能源结构。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所以必须加快哈市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为主向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结构转变,加快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结构转变,通过化石能源内部和外部结构调整,有效减缓碳排放增长速度,促使哈市能源结构向低碳能源方向发展。
(二)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发展新能源产业。要打破能源瓶颈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必须加大风能、水能、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我们要以依兰风力发电为牵引,发展壮大一批风力发电、水利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以宾县宾西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为带动,加速推进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为哈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建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生态化改造,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加快出台哈尔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积极开展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低碳技术是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关键,要加大对科技的研发投入和支持,不断开发出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建立绿色科技支撑体系,尤其要加快发展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相关技术、争取克服关键技术问题。
(五)加强节能减排,大力提高能效
节约能源是我们长期优先坚持的方向,应加大节能和提高能效的力度,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开展重金属、产能过剩行业清洁生产强制审核,严格依法淘汰落后产能。
(六)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低碳化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1.为低碳化发展提供保障性服务。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优化发展环境,创造透明、可预见的政策环境。二是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从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角度上,从环境、安全性、质量、市场秩序等方面来进行调整。三是建立有效的竞争秩序、靠公平竞争实现工业化的效率。四是加强政策引导,运用各种资源促进区域内要素的合理、均衡配置、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市民的低碳意识、创新低碳消费文化。要通过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消耗、流通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污染,消费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依赖,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文化。
[1]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企业节能工作指南[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F124.4
A
1008-8520(2012)01-0078-03
2011-10-17
胡术阁(1969-),女,山东青岛人,经济(工商)管理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梁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