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疗效观察

2012-11-13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0期
关键词:痉挛中风康复训练

金 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中风后约80%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患侧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痉挛。痉挛的肢体阻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抑制痉挛、降低运动障碍、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首要任务。针刺在治疗痉挛方面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现代康复训练可以加速脑的侧支循环,促进大脑皮层的可塑性发展。基于此,本试验根据交互抑制的理论为基础[1]采用针刺拮抗肌侧的穴位并联用现代康复训练疗法与单纯康复训练疗法进行临床观察,通过对2组疗效的对比,以期探索出一种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更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病例来源均为 (长春中医药大学神经内科)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的住院患者,临床诊断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及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版)的西医诊断标准[3],并经头CT或MRI证实。临床患者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Ashworth痉挛评定级>0级,并且≤Ⅲ级的病历为纳入标准。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26岁;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56.26岁。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治疗取穴

针刺拮抗肌侧的穴位,上肢穴位为曲池、外关、合谷、清冷渊、手三里。下肢取穴为殷门、委中、承筋、三阴交、太冲。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将平针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min。进针动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cm,频率为60次/分,捻转角度为(180°±10°),频率为60次/分,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快速。于针刺开始及中间各行针1次。

1.2.2 现代康复训练

由我院专业康复师指导患者良肢位的摆放、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使痉挛的肌肉得到充分的牵拉、床上训练法缓解躯干痉挛提高稳定性训练及下肢痉挛的抑制训练、坐位训练法及从坐位到立位训练法、步行训练法、上肢功能训练法等等综合康复治疗.

1.3 疗效性观测指标

①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②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③Barthel指数(the Barthel index)积分。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于治疗前后以及两组之间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Ba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痉挛分级(Ashworth)比较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thel指数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分级比较

3 讨 论

中风后,由于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失调,使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作用失衡,造成下级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从而产生痉挛[4]。中风偏瘫后出现的肢体痉挛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临床表现为异常的运动模式,肌肉的痉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中医将肢体痉挛归属痉病范畴,主要病机是气血壅滞、筋脉失养、阴虚血少;或脏腑热邪炽盛、邪扰神明。针刺人体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的作用,古时曾有“用药攻其内,针石攻其外”之说。现代医学证明针灸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直接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区氧和血液的供应,改善血流变学,加速清除自由基,减轻对脑细胞的损害,还可有效的防止和减轻误用废用综合征等[5]。针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重组上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促进了新的运动传导通路的形成,但是要想该通路的正常运行,还有赖于正确的运动模式的输入。

科学研究证实,康复运动训练可以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及健侧脑细胞重组和代偿,并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6]。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在适当的环境中具有可塑性。可塑性有赖于传入刺激的存在,康复训练是根据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利用中枢神经细胞重组达到预防病理性的协同运动模式和误用及废用综合症产生的重要治疗方法。即反复持续的康复训练,采用卧、坐、站、走正常的运动发展程序,刺激各个运动通路的神经元,保持正常兴奋和抑制过程,增加肌力、缓解痉挛,降低运动障碍,抑制异常模式,使之早期获得随意、协调和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7]。通过本试验疗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0.05两种方法对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均有效,两组治疗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0.05,治疗组在痉挛程度改善上较之对照组效果为好,并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说明针刺联合现代康复疗法的综合应用,可减轻肢体的痉挛程度,促进痉挛肢体肌力的增加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对脑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本试验方法即重视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又吸收了现代康复医学的有效康复技术,取中西医之所长,通过临床验证肯定了其疗效。因此将针刺与现代康复二者相结合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1]戴红.人体运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3.

[2]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3(1):55-56.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33.

[4]陈新,陈越峰,茅敏,等.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27-29.

[5]王永炎,张伯礼.中医脑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3.

[6]张红智,汪涛,张云云,等.脑卒中恢复期干预措施研究近况[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9,6(3):241-245.

[7]刘少妮.综合康复训练用于促进脑卒中患者疾病康复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5): 65-67.

猜你喜欢

痉挛中风康复训练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