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临床研究
2012-11-13苏菊芳
苏菊芳
(风陵渡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山西 运城 044602)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传染性疾病;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高发地区,总人口中约13.0%~16.0%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母婴垂直传播,有文献表明,30.0%~50.0%乙肝病毒感染是通过此途径完成的[1]。通过对新生儿常规接种乙肝疫苗能够有效阻断乙肝病毒传播,降低乙肝感染率,但是对于孕产妇HBsAg阳性等高危人群,仅仅接种乙肝疫苗效果不佳[2]。同时已有研究证明,母婴垂直传播多发生于孕28周之后[3]。2008年5月—2009年2月我院针对收治HBsAg阳性孕妇50例,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经随访观察,临床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产科2007年5月—2010年2月收治产前检测HBsAg阳性并足月分娩孕妇101例,年龄21~32岁,平均(25.7±2.8)岁;新生儿102名,其中男性53名,女性49名,经产道娩出69名,剖宫产娩出33名。全部入选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孕妇51例,新生儿52名;实验组孕妇50例,新生儿50名;两组入选孕妇及新生儿在年龄、性别、娩出方式等一般临床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免疫阻断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孕妇产前常规检查,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时,1月,6月接种乙肝疫苗30μg,出生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1.2.2 实验组
本组孕妇术前常规检查,妊娠28,32,36周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新生儿出生时,1月,6月接种乙肝疫苗30μg,同时出生时,及产后两周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1.3 实验室检测
全部101例孕妇产前常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乙肝标志物,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抽取静脉血同样方法检测。随访至婴儿12月龄,抽取静脉血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HBsAg,抗-HBs)。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检测HBsAg阳性率比较
血清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52名婴儿HBsAg阳性检出共12名,阳性率23.1%;实验组50名婴儿HBsAg阳性检出共3名,阳性率6.0%;实验组婴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婴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12月龄血清检测HBsAg阳性率比较
2.2 血清检测免疫保护率比较
血清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52名婴儿抗-HBs阳性检出共40名,免疫保护率为76.9%;实验组50名婴儿抗-HBs阳性检出共47名,免疫保护率为94.0%;实验组婴儿免疫保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12月龄血清检测免疫保护率比较
3 讨论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200万新生儿由母婴垂直传播途径感染HBV病毒[2];母婴垂直传播乙肝病毒主要是因新生儿通过产道娩出或产时吞入羊水,母体血液,阴道分泌物等,以及子宫收缩娩出胎儿时,胎盘绒毛血管破裂,母体血液进入胎儿血循环内而产生的[4]。由于新生儿感染HBV,多在围产期内完成,单纯采用产后常规接种乙肝疫苗,虽然可以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儿未能产生有效免疫保护;同时已有研究资料表明,HBV宫内感染主要发生于孕晚期;在乙肝宫内感染及垂直传播机制不明的情况下,与孕晚期及新生儿阶段给予有主动及被动免疫干预,对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起到关键作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作为一种高效乙肝表面抗体,能够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显著降低胎儿乙肝病毒颗粒量,同时中和孕妇体内HBV;其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可以在主动免疫建立之前,通过暂时主动免疫保护机体免受HBsAg侵袭,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感染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新生儿HBsAg阳性率,对于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乙肝疫苗,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1] 朱启镕.重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4):199.
[2] 李钧,部英,韩斌.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7,11:44-45.
[3] 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392-395.
[4] 王兰,胡文婷,王茜,等.分娩方式与HBV的母婴传播[J].中原医刊,2004,31(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