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文化形成之时,就是课改成功之日

2012-11-12作者杜金山山东省兖州市人大专职常委原兖州一中校长

湖北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人化应试脉络

作者杜金山 山东省兖州市人大专职常委,原兖州一中校长

毋庸讳言,在当下的教师队伍里,提及文化,很多人会不以为然,认为文化很虚,而有些人则直接把文化与知识划上等号。

正因如此,当我说“课改深处就是改文化;改课的过程,就是新文化的建设过程”时,很多人充耳不闻,或者一点儿感觉也没有。

其实,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单位、个人,其发展的过程都不外乎是“以人化文”和“以文化人”的循环提升过程。人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复杂,人既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客体。以“人”化“文”,人是主体;以“文”化“人”,人就是客体。

关于文化,学术化论述很多,我也有自己的体会:文化就是一个指向明确且能量巨大的场。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它只“化”人,不“化”物。

凡是进入其中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其所化,而且这种“化”会“化”到人的潜意识层面、化到心里;然后,人就被其左右,却又往往不自知。想想你的乡音,想想你的家乡小吃情结,无不是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由文化打下的深刻烙印。改课,要想润物无声,一定不能不借助文化的强大力量。

因此,高效课堂文化形成之时,就是课改成功之日。

不管你承认与否,文化是一直存在的,既然如此,所有的人,都是被文所化之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外显就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具象化就是行为标准。显然,不同的文化会导致不同的行为。

应试课堂的文化,建立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之上,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异化为一个经过反复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换句话说,这样的课堂只是一个“驯兽场”。

应试的课堂,没有“同学”只有“同听”,学生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在这样的课堂上,即使有小组,也不能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团队——没有合作文化的所谓学习小组,只是一盘散沙、一架没有灵魂的机器。

如果说小组建设成功的标志是进入合作文化状态,那么课改成功的标志就是形成新的课堂文化、教学文化、教育文化。

文化力量如此强大,但是文化的形成却是极其艰难的。以人化文,就是改良文化、发展文化。

无论如何,对于文化,你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文化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必须让其发挥作用,以人化文再难,我们也要坚持去做。

关于如何以人化文,也有很多著述,不外乎围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几条线去努力“化文”,我希望所有课改学校,一定要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推进课改的强大力量,也是课改中最大的难关。

高效课堂的体系庞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表述各异,但大道相通。至此,我以八个系统为脉络梳理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是希望帮助课改学校既见森林、也见树木。整体理解就是仰望星空,这样不管道路多曲折、坎坷,方向都不会动摇;理清脉络,关注细节,就是对这项工程的系统解码,学校按图索骥,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就一定可以走向成功。

猜你喜欢

人化应试脉络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任正非:一个正在“人化”的神话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