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专业的学习者
2012-11-12作者刘静波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作者刘静波 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培养只能应试的伪学者,更应该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知识的基础,学习能力的基础,以及对于学习的热爱。
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学生:对理论能侃侃而谈,考试也能获得高分,但却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每每得到提示,这类学生总会若有所悟地高叹一声:“哦,原来是关系到这个知识点。”这种情况总让人忍不住想问一句:这些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的?
不懂就学,习以得之,学以致用,这是学习最简单的含义。若学不能用,则成了伪学。然而,让人痛心的是,我们的学生在接受多年的教育后,往往变成了高分低能的伪学者。为什么?
我想,撇开社会因素,与我国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我国,“教学的传播模式”仍然支配着绝大部分的教学实践。这种模式依据的是学习的服从模式,认为学习就是传输的过程。在这个模式中,教育者相信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从教师传输至学生,其背后的理论假设是:知识是可以传递的,学生是一个有待接受知识加工的人,如果教师能够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学生就能像传授者一样拥有这一切。教师关注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最有效地传递知识以及使学生理解与吸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尽管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并不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但他们却假定这些知识是必需的,且教师知道得更多,进而说服自己去接受教师告诉他们的一切。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成为了“教师的学生”。
检测教与学效果的手段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如考试、面谈、综合考察、作业、实验和试验、实践,等等,而“实践”就是最终极、最权威的检测教与学效果的手段。但是,我国教育却以考试作为最权威、最广泛、最可靠、最有效、最神圣的检测手段。在这种评价方式的主导下,教师把教学的视界窄化为考试的知识点,而“教师的学生”则把记住知识与再现材料作为最终学习目的。
这种学习具有功利性特点,他们常常会以“这个会考吗”作为学习的出发点,把学习重点放在所考的知识点上,为考试而不是为了探寻意义而死记硬背。他们“努力”学习,课堂专心听讲,课下刻苦练习,以会运用知识解决试卷上的试题为能事。他们似乎十分专注,却对学习目的、学习策略不作任何思考,把学习重点放在词语、文本或公式本身,孤立地、肤浅地记忆材料,而没有对这种材料进行分析、整合和反思,不能从实际中识别相关原理,习得的知识仅为大脑所接受却不能加以利用,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学习以顺利通过考试或获取高分为目的,所以这种学习不是专业的学习,即使成为教师或学校眼中的一流学生,这类学生仍然不是专业的学习者。
学习者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人。专业的学习不是为了外在目的而去学习,学习本身的意义是构建自我成长,提高学习者的生存境域与品质,追寻有意义的价值人生。专业的学习是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认为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个人的知识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构建自我意义的过程。学习是意义构建过程,是意义的抽象,是理解现实世界的阐释过程,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知识的情境性、社会性、交往性的特点表明,知识无法传递,无法通过传送与接收的模式为学生所占有,个性化的知识只有学习者本身在知识的境脉中通过互动才得以构成。
专业的学习是自我导向性学习。专业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学习者学习是基于自我的内在动机,对所学的内容本身感兴趣,是学其愿学的。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是快乐的,也是主动的,不是因外在的要求而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致力于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以达到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主动组织和构建知识体系。
专业的学习是一种整体性的学习。首先,专业的学习是一种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各学科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如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具有相通性,基于现实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应用到多学科的知识;其次,专业的学习是新旧知识的整合,发现学习内容间的联系,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个人经验结合起来,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形成一个强大的知识库。
专业的学习是一种理解性学习。专业的学习者不会理所当然地相信讲授的内容或书本知识,他们对正确的答案提出质疑,对任何事都保持一种批判或怀疑的态度,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试图对观点和知识做出不同的理解,通过解读学习内容的事实和细节而把握其主旨和大意,挖掘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意义,而不是寻求一种严格而牢固的“绝对”知识。
专业的学习是反思性学习。专业学习者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明白自己哪里清楚或不清楚,学习前会先制订计划,了解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时时反问自己,在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中更好地理解自己是如何学习及如何实现学习目标的。
专业的学习是对话性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内部经验的建构过程,也是在学习境脉中互动、协商的过程,其本质是一个对话过程。对话的过程就是意义交流的过程,它使所有的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对话过程是表达自我观念与呈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观念碰撞、倾听多样性意见的过程。在这种对话与共享中,学习者构建起个性化知识的大厦。
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培养只能应试的伪学者,更应该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知识的基础,学习能力的基础,以及对于学习的热爱。因此,必须把“教师的学生”变为专业的学习者。只有成为专业的学习者,才能进行高质量学习,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最终获得学习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