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祭孔乐舞视野下的浏阳孔庙建筑乐舞仪式空间研究*

2012-11-12明,柳

外语与翻译 2012年4期
关键词:大成殿孔庙浏阳

罗 明,柳 肃

(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12;2.中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孔庙,又称先师庙、夫子庙、宣尼庙、文宣王庙、文庙,是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庙宇。自唐贞观四年以来,孔庙与学宫合二为一,孔庙的实质是通过祭祀这种仪式传播儒家礼乐思想,从而达到儒家教育和政治教化的目的。先秦儒者以礼乐并举传承了远古时期祭祀礼与祭祀乐合二为一的精神,其中“乐教”是儒家礼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祭孔乐舞是“乐教”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祭孔乐舞对仪式程序和场所的要求也影响了孔庙建筑中乐舞仪式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以湖南省孔庙建筑中乐舞仪式空间保存较完整的浏阳孔庙为研究对象,讨论浏阳祭孔乐舞文化与浏阳孔庙乐舞仪式空间的关系,总结浏阳孔庙建筑中乐舞仪式空间的布局规则、类型及尺度特点。

一、儒家祭祀文化与祭孔乐舞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礼制,而礼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祭祀。祭祀文化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源的祖先崇拜和家族血缘关系。中国古代的祭祀不是宗教,其实质是感恩和纪念,而感恩和纪念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后人懂得“父子之道,君臣之义”这些伦理道德规范,从而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1]。

儒家雅乐是祭祀文化中礼乐一体的衍生,泛指我国古代宫廷音乐、祭祀音乐和仪礼音乐,其中的祭孔乐舞是雅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祭孔乐舞是各地孔庙举办祭孔仪式时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昭示着儒家文化礼乐教化的精髓。祀典多定在春秋季上丁日进行,故也称“丁祭乐舞”。祭孔乐舞源于孔子弟子在孔庙前举行的拜祭孔子的活动,后由历代封建王朝发展完善,并纳人了国家制度设置之中[3]。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诏太常部用《宣和之舞》释奠文宣王庙,至此,孔庙专门的祭孔乐舞已经形成固定规制,并对乐舞仪式空间、陈设和设施等产生重大影响。

从总体上讲,祭祀文化与祭孔乐舞是种相互渗透的关系。一方面,祭孔乐舞产生于祭祀之中,其内容与形式由祭祀的对象、目的、作用所决定,离开了祭祀,亦就无所谓祭孔乐舞;另一方面,祭孔乐舞是祭祀文化中的重要项目,足用来感天地、通神明。一场祭祀如果没有“乐”的出现,是不成其为祭祀的[4],因此,它又是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互为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引发.共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性,诗歌意蕴的深刻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二、浏阳祭孔乐舞与浏阳孔庙

浏阳祭孔乐舞始于清道光年间,湖南浏阳文士邱之稑依据山东曲阜祭孔音乐(即宫廷颁布的祭孔乐谱)而创制的一套在祭孔典礼上演奏的仪式乐舞。至光绪末年(1875—1908年)将祀孔由祭祀典礼的中祀升为大祀格局。浏阳祭孔乐舞与清代宫廷雅乐一脉相承,但邱先生通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在乐章、古乐器和舞乐三个方面又对清代宫廷祭孔乐舞进行了革新,在发掘整理古代韶乐的基础上创制而成了浏阳祭孔乐舞,并在咸丰末年达到鼎盛时期,甚至曲阜孔庙反过来向浏阳取经,实现了中国古代韶乐的完美再现,并一度获得“国乐古礼在浏阳”的美誉[5]。

浏阳孔庙位于浏阳市城区圭斋东路8l号,始建于宋,屡经兴毁与迁、扩建,据《浏阳县志》记载,现存浏阳孔庙为浏阳祭孔乐舞创始人邱之稑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创制浏阳祭孔乐器之后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扩建和维修[6],所以其乐舞仪式空间成为浏阳孔庙建筑群的突出特色。孔庙坐北朝南,砖木石结构,呈长方形、台阶式、中轴对称布局,占地面积6100平方米。由万仞宫墙、(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已毁),牌楼式门楼、檐廊、大成门、钟楼、鼓楼、石甬道、御路丹墀、月台、东、西舞亭、大成殿、御碑亭、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更衣所、东、西廊庑、奎文阁等建筑组成(图1)。浏阳孔庙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参加祭孔乐舞的乐生、歌工、舞生三类表演者拥有相对固定的、不同的表演场所,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一系列乐舞仪式空间,并都处于较重要的位置,其型制规模也都属于较高等级。

图1 浏阳孔庙鸟瞰图

三、浏阳祭孔乐舞与乐舞仪式空间的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式有着严格的规矩,这种规矩已超出了建筑的技术因素,而完全表现为礼制等文化、思想因素[1]。孔庙建筑群也与大多数中国传统建筑一样是庭院式组合,中轴对称、纵深发展。在这种建筑群中,主次关系和地位的尊卑是按照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来区分的。如果是前后关系,则中段和前端的位置最重要;如果是左右关系,则左边的位置比右边的位置重要,“以左为尊”;如果是高低关系,则高处的位置比低处的位置重要,“以高为贵”[1]。

从浏阳孔庙的乐舞仪式空间在全局中的所处位置来看,都处于整个建筑群中较重要、地位较高的位置(图2):中国最早的乐器系列是“钟、鼓、管、磬、羽、竽、干戚”,其中以钟、鼓排在其首,所以从大成门进入后两侧为钟楼和鼓楼,处于中轴线前端;祭孔典礼包括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六个仪式步骤,浏阳祭孔音乐相应演奏六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包括歌唱和乐器演奏,其中初献《雍和》、亚献《熙和》、终献《渊和》三个乐章配有舞乐,与清宫廷祭孔乐舞最大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加入了“武舞”,足见古代浏阳地区对“舞”这种表现形式的重视,故沿石甬道登上月台后,殿前左右两侧各有一舞亭,位于月台之上,突出以高为贵的地位;展示礼、乐、歌表演的大成殿和月台既位于中轴线的中部,又位于月台之上,完全符合中国礼制文化中“以中为尊,以高为贵”的审美原则;礼乐局为乐舞表演者祭祀前一周接受教习和训练的地方,位于大成殿左侧,突出以左为尊的地位。

图2 浏阳孔庙乐舞仪式空间布局图

四、浏阳祭孔乐舞与乐舞仪式空间的类型及特色

(一)钟鼓楼

《论语》:“子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诗经》:“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钟鼓”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等礼仪活动,并有乐器的功用,钟楼中的“特钟”属体鸣类乐器,鼓楼中的“鼓”属打击乐器,两者作为礼器和乐器起到“既和且平”作用,且县志中记载邱之稑本人非常重视钟、磬、鼓等打击类乐器,故笔者认为钟鼓楼也应属于乐舞仪式空间中的建筑类型之一。

从浏阳孔庙大成门进入后两侧为钟楼和鼓楼(图3),形成“东钟西鼓”的格局。钟鼓楼为4.7米×4.7米的正方形平面,屋顶与大成门门廊屋顶垂直相连,前置小重檐屋顶,加高了内部空间高度,便于置放钟鼓。四面以木板封闭,三面设有格扇窗,面对大成殿一面设有外方内圆的窗洞,没有窗扇,以便声音传播出去。檐下及屋顶木雕装饰精美,为了免遭风雨侵蚀,在木雕上沥金粉漆彩绘(图4)。装饰题材多为桃园三结义等戏剧内容,带有民间俗乐的气息,展现了地方官学孔庙与中央官学孔庙不同的地域性浪漫主义色彩。

图3 浏阳孔庙钟鼓楼

图4 浏阳孔庙钟鼓楼沥金木雕

(二)舞亭

正因浏阳祭孔乐舞中对舞蹈的创新和重视,所以浏阳孔庙还有其他孔庙不多见的舞亭(图5)。创制之初的舞生人数为36人,到光绪乙巳年(1905年)增至64人,举行祭祀规格最高的“八佾之舞”(舞者排列成八行,每行八人),在大成殿的东西侧舞亭中表演,每亭32人。舞生的动作幅度不大,64名舞生分别在两个舞亭内站立成方阵,面向大成殿,在亭内动作,自始至终不出舞亭。

图5 浏阳孔庙舞亭

舞亭平面尺寸为7.4米×7.4米,因功能不同,所以比一般园林建筑中亭的尺度要大;为了便于对舞生定位,地面用方砖和条砖按一定要求铺砌,每人的起舞范围“绝对不能超过前后两口砖”;亭内八根方形石柱分内外两圈布置,石柱正面镌刻对联;屋顶为重檐攒尖顶,覆黄色琉璃瓦、青花瓷脊,中置五色葫芦宝顶脊饰,翼角起翘深远;亭内屋顶设有八方藻井(图6),绘有“八仙过海”彩绘,檐下梁柱间饰有透雕瑞兽雀替、鳌鱼撑栱等。

图6 浏阳孔庙八方彩绘藻井

(三)大成殿及月台

邱之稑在《丁祭礼乐备考》中记载浏阳祭孔音乐所用乐器如下:“特钟一,编钟十有六,在东;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在西……东升龙麾一,鼗鼓一,敔一;西降龙麾一,鼗鼓一,敔一;东西分列琴六、瑟四、箫六、埙二、笛六、篪二、排箫二、埙二、笙六、搏拊二、旌二、羽龠三十有六。”自清末民初,浏阳祭孔音乐的编钟、编磬数目由原来的每套16枚增至24枚,且与宫廷的排列方法完全不同:24个编钟或编磬,各分四架排列,每架6个,使用时每次只用“阳律”的两架,或“阴律”的两架[5]。乐生和歌工主要在大成殿和月台进行表演。殿口两侧设有条桌若干,乐生就站立在桌前演奏,每桌二至三人;歌工则分两行站立于靠中邻近桌边和回廊,手持笏板歌唱乐章歌词。

由此可知,种类、数量如此之多的浏阳祭孔乐器,必然需要大量的乐生和歌工(图7),据县志记载当年确实采取了迁走崇圣祠,扩建大成殿的方法以容纳如此之多的乐器和演奏人员,故大成殿面阔五开间,明间开间为6.1米,次间开间为3.36米,稍间开间为2.24米,在县级孔庙中属较大规格。且四面设有2.5米宽的回廊,三向设透雕石护栏,使得歌工的演奏场所不仅限于室内,还可利用回廊空间,甚至延伸至月台。大成殿为孔庙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青花瓷脊,殿内中央设置八方彩绘藻井,藻井不仅雕刻盘龙、八角饰边和八八六十四卦,极为精美,而且高4米有余,利于聚音(图8)。

图7 浏阳孔庙祭孔乐生歌工合影

(四)礼乐局

道光九年(1829年),浏阳县令杜晓平,为配合祭孔典礼,设立礼乐局,在祭孔演奏前一周内,所有表演者都在礼乐局接受教习和训练。礼乐局原设在大成殿的东面,邱之稑就曾在此处教习乐舞生学习古乐,但现已毁,仅在《浏阳县志》中保存了礼乐局图。由礼乐局图可知为多重院落组合式建筑布局,设有洞箫阁、花厅、文舞厅、笙房、琴室、篪舍和匏舍等,这些用房大多为不同乐器的训练用房(图9)。据《浏阳县志》卷十记载,浏阳祭孔音乐所用古乐器共15种:特钟、编钟、特磬、编磬、应鼓、敔、琴、瑟、箫、埙、篪、排箫、笛、笙、搏拊。而据老者回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祭孔乐舞仪式中,还有镛钟、鼗鼓、鼖鼓3种,即共18种古乐器。杨荫浏先生1956年采风时见到的浏阳祭孔乐器中有“匏”这种乐器,虽然在《浏阳县志》中并无记载,但由此图中设有的“匏舍”可进一步证实浏阳祭孔乐器应比县志所记多一种。

图8 浏阳孔庙平立剖面图

图9 浏阳孔庙礼乐局志书图

五、结语

祭孔乐舞是古代儒家祭祀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浏阳祭孔乐舞的仪式规则影响了浏阳孔庙建筑群中钟鼓楼、舞亭、大成殿、月台和礼乐局这一系列乐舞仪式空间的布局规则、类型特点及尺度;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乐舞仪式空间也可挖掘与祭祀仪式相关联的特定文化特征,从而找到这种仪式空间的地域文化根源,加深了对地方孔庙建筑体系的认识,对研究、保护和利用具有湖南地域特色的孔庙建筑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柳肃.儒家祭祀文化与东亚书院建筑的仪式空间[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6):35-36.

[2]董兵,马东风.由祭孔音乐的流变所引发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6,3(31):98.

[3]陈蔚.祭孔乐舞与国家意志表达[J].世界宗教文化,2011,(6):85.

[4]周唯一.祭祀文化与先秦郊庙乐歌[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7):136.

[5]章瑜.浏阳祭孔音乐探源[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8.

[6]清同治十二年(1838年)刊本.浏阳县志[M].

猜你喜欢

大成殿孔庙浏阳
绿叶(浏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孔庙·国子监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浏阳“双洞”苏区的历史价值
兴业文庙大成殿复原设计研究
内乡文庙及《宣圣遗像碑》考释
传统礼制中孔庙大成殿建筑形制与空间形式研究
云南文庙介绍
——凤羽文庙大成殿
浏阳蒸菜:一直不变的是小碗
全国孔庙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