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疗法对2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2-11-11胡大碧杨秀江
胡大碧,邱 明,杨秀江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中心ICU 40236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1-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往往合并有Ⅱ型呼吸衰竭。胃肠道缺氧,使胃肠道消化、吸收、物质转运减少,营养物质的来源及摄入减少。同时,机体遭受致病因子的侵袭,常常处于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大,容易发生营养衰竭,加重病情或危及生命[4]。为了提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次数及住院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减少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所以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本院57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龄45~90岁,平均(60.5±4.5)岁。参照第3届全国肺心病会议(1980年)修订的诊断标准,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病程(7.5±3.4)年。
1.2 方法
1.2.1 分组及治疗 营养疗法组(A组)29例和非营养疗法组(B组)28例,两组在常规抗感染、吸氧、止咳化痰、平喘、纠正电解质紊乱、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基础上,A组加用血浆200 mL/2 d,氨基酸250 mL/d,脂肪乳250 mL/2 d,连用4周。
1.2.2 疗效评定 经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5],按临床症状及体征分类,显效:咳、痰、喘及呼吸困难、发热、腹胀消失,尿量恢复正常,皮肤、黏膜、甲床发绀消失,肺部湿啰音、肝肿大消失,全身及下肢水肿消失。有效:咳、痰、喘及呼吸困难、发热、减轻,尿量基本恢复正常,皮肤、黏膜、甲床发绀减轻,肺部湿啰音减轻,肝肿大缩小,全身及下肢水肿减轻。无效:上述各项无改善或加重或死亡。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2.3 实验室检查 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气分析,清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前清蛋白水平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分析 A组显效24例,有效2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10%;B组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67.8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血气分析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p H、PaO2、Pa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治疗前血p H、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p H、PaO2、Pa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血清清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前蛋白含量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清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前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治疗前血清清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前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清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前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s)
组别p H治疗前 治疗后PaO2(mm Hg)治疗前 治疗后PaCO2(mm Hg)治疗前 治疗后A组 7.34±0.04 7.37±0.05 44.24±5.48 62.77±4.82 53.14±4.15 44.76±3.22 B组 7.32±0.03 7.34±0.04 43.29±4.78 55.02±4.13 52.56±4.72 47.20±3.75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清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前蛋白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清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前蛋白比较(±s)
组别血清清蛋白(g/L)治疗前 治疗后血清转铁蛋白(g/L)治疗前 治疗后血清前蛋白(g/L)治疗前 治疗后A组 49.47±10.51 63.92±15.31*1.50±0.09 3.21±0.14*0.14±0.04 0.33±0.06*B组 48.72±11.38 51.55±11.87*1.41±0.06 2.27±0.07*0.15±0.05 0.25±0.07*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由慢性肺疾病所致,病程较长,患者常常伴有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不仅损害肺功能和呼吸肌功能,也能削弱机体免疫抵抗能力[6]。本文对57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分析,治疗前血清清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前蛋白均低于正常水平,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7-8]。引起营养不良主要有以下原因:(1)消耗增加:气道阻力增加,血氧饱和度下降,气促加重,膈肌等呼吸肌加强作功,使能量消耗增加,耗氧量增加;(2)摄入不足:由于气促、缺氧、右心衰竭或使用药物等原因影响营养物质通过胃肠道摄入;(3)吸收障碍:肺心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循环瘀血,胃黏膜缺血缺氧,导致消化功能障碍,表现为消化不良,饱胀,患者经常不愿进食,营养物质吸收障碍;(4)合成减少:体循环瘀血导致肝脏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及心源性肝硬化的情况,故使得肝功能降低,合成三大物质及三大物质代谢障碍,加重了营养不良;(5)免疫功能下降:蛋白质消耗增加,营养不良,可损害机体的免疫机制,导致难治性变异菌感染加重。
本文通过对57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营养疗法和非营养疗法,营养疗法组加用血浆、脂肪乳、复方氨基酸等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提示营养疗法组能明显改善患者全身症状、体征、血气和提高血清清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前蛋白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为:营养疗法组显效24例,有效2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10%;非营养疗法组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67.86%。营养疗法组疗效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疗法有利于增强呼吸肌力,改善缺氧,也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除[9-10];及时补充营养物质,促进糖原合成,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可提供脑细胞氧供,防止或减少肺性脑病的发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还可以提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和防御能力。因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营养疗法应该与吸氧、抗炎、解痉平喘、止咳化痰、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同步进行。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92.
[2]Kirkham PA,Caramori G,Casolari P,et al.Oxidative stress-induced antibodies to carbonyl-modified protein correlate with severit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1,184(7):796-802.
[3]Li JS,Wang HF,Li SY,et al.Shenmai injection for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11,17(7):579-587.
[4]Boutou AK,Stanopoulos I,Pitsiou GG,et al.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case-control study of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responses[J].Respiration,2011,82(3):237-245.
[5]杨光元,杨伟娜,张根苗,等.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0例疗效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3):349-351.
[6]赖月平,邱志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血栓栓塞41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9):881-882,885.
[7]王卫华,董有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低蛋白血症28例治疗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7):1097-1098.
[8]刘品,李兴国,廖昌兵.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8):10-11.
[9]Anker SD,Laviano A,Filippatos G,et al.ESPEN guide-lines on parenteral nutrition:on cardiology and pneumology[J].Clin Nutr,2009,28(4):455-460.
[10]白杨,邱晓明.长期家庭氧疗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作用研究[J].重庆医学,2006,35(19):1741-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