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疗效观察
2012-11-10王会阳
王会阳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河南信阳 464000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疗效观察
王会阳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河南信阳 464000
目的 探讨脑卒中早期介入综合康复疗法对患者肢体的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以及治疗疗效比较。 方法 将本院2006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早期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使用改良的Fugl-Meyer(FMA)上下肢体综合功能评分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生存质量测定表(WHOQOL-100)、Lindmark评定量表对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治疗后FMA、MBI、生存质量、Lindmark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疗法的介入能缓解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所改善。
脑卒中;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综合康复
脑卒中作为一种难治性的、急性的神经系统疾患,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临床特征。脑卒中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该病发病速度快,临床表现类型多样,病情变化急,发病率高,已经超过癌症等成为威胁我国国民生命的第一大杀手。虽然3/4的患者经过及时救治使生命得到保存,但是遗留下的残疾却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因此,探寻一种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治疗方法是目前康复医学领域迫不及待的任务。笔者为了探讨脑卒中早期介入综合康复疗法对患者肢体的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对本院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获得了理想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6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早期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1~74岁,平均(32.85±5.67)岁。入组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同时经CT或MRI证实。所有资料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已知情同意。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 19例,女 11例;年龄 41~71 岁,平均(32.11±4.58)岁;脑梗死20例,脑出血10例;脑卒中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21例,糖尿病史11例,冠心病史13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 17例,女 13例,年龄 43~74 岁,平均(34.17±4.71)岁;脑梗死21例,脑出血9例;脑卒中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20例,糖尿病史10例,冠心病史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既往病史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抗凝、保护胃黏膜等内科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疗法,具体操作为:①Brunnstrom技术:调动和利用机体的各种反射,促进软弱无力的肌群收缩,如可以利用健侧上肢的伸展带动患侧上肢的伸展,利用健侧下肢的抗阻夹腿带动患侧下肢的夹腿动作。②Rood技术:利用各种易化技术加强患侧肢体感觉信息的输入,提高中枢的兴奋性,如快速拍打或刷擦肌群等。③桥式运动:患者仰卧,双下肢屈膝屈髋,双足平放于床上,将臀部抬起并控制住,下肢保持稳定,使髋关节尽量伸展,保持5~10 s,勿憋气。根据患者的功能水平,治疗者可给予适当的帮助。双桥运动熟练完成后,可进行单桥式运动训练。患者可将健侧下肢从床上抬起,训练单用患足负重完成上述运动。④肩胛骨和肩关节的前伸运动:治疗者站在患者患侧,一手抓住患侧上臂,一手置于肩胛骨下面,向前向上推拿和活动肩部并嘱患者主动配合。⑤手臂外旋位充分上提:肩胛骨和肩部的痉挛下降后,治疗者帮助偏瘫手臂逐渐持久外旋,然后将手臂慢慢向前举起,同时要注意保持肩关节前伸和肘关节伸直。⑥腕的背伸和手指的伸展:在完成上述动作后,治疗者帮助患者拉开拇指,张开手指,然后充分背伸腕关节及其他手指。此动作也可在手臂水平外展位时进行训练,治疗者要用一侧肘部置于患侧肘关节上方,保持肘关节伸直和防止肩后缩。⑦双手抱膝运动:患者仰卧,用双手抱住屈曲的双膝,然后轻轻地做屈伸躯干的动作。该运动可同时抑制躯干与上下肢的肌痉挛。也可以将健腿平放在床上,可单做患腿的屈抱运动。⑧伸髋时抑制伸膝和踝跖屈:患者仰卧,患侧小腿悬垂于床缘外,维持伸髋屈膝姿势,治疗者用手握住患侧足趾,训练其充分背伸。
1.3 评定指标[2]
评价时间为治疗后1个月。①运动功能评价采用改良的Fugl-Meyer(FAM)上下肢体综合功能评分表;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③生存质量评估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表(WHOQOL-100);④感觉运动功能评价采用Lindmark评定量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FMA、MBI、生活质量指数、Lindmark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 FMA、MBI、生活质量、Lindmark评分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 FMA、MBI、生活质量、Lindmark评分情况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 FMA MBI 生活质量 Lindmark治疗组对照组30 30 70.51±26.53*47.25±21.24 67.38±26.63*52.11±22.36 88.13±14.36*70.26±16.32 69.28±19.21*55.31±11.30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发生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可塑性,患者接收到的外界输入的运动功能模式信号,可影响其自身运动模式的塑造[3-5]。康复训练促进大脑病灶部分蛋白的基因表达,激发神经元突触连接的侧支发芽,使潜伏状态的神经元突触功能得到开发,形成了新的神经回路修复轴突连接,增加健侧大脑半球相应皮质的代偿作用,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本研究通过不同的康复技术促进大脑重塑进程,在训练中对大脑进行反复的刺激,使余下的大脑组织形成更为高效的连接,练习越频繁其重塑就越多,使原先不担任某项活动任务的大脑组织或神经元学习承担新任务。临床研究表明,物理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侧肢体的局部肌力、关节活动度、血液循环等,还能够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大量的本体感觉冲动,刺激脑的循环,而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再造[6-8]。通过物理治疗,让脑卒中患者重新掌握正确的运动模式,强化肢体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可以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作业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活动”、“参与”等能力的训练,整个治疗过程贯穿患者的疾病过程。作业治疗的先驱Dunton认为:作业治疗能够在最大限度调动患者的爱好、兴趣、自信,通过最接近于日常生活的活动来训练患者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克服肢体功能的障碍,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脑卒中患者在自然恢复的情况下肢体功能只能恢复到原来的五分之二,如果单纯使用药物,患者关节挛缩,肌肉废用性萎缩等后遗症将无法避免。有资料显示,随着疾病时间的延长,上述后遗症的发生率从发病1个月的21.4%增加到发病4个月的50%。因此笔者认为,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应该早期介入综合康复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综合康复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FMA、MBI、生活质量、Lindmark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充分显示早期介入综合康复疗法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总之,本研究采用现代康复技术的介入,充分发挥了其优势,明显提高了治疗的疗效,为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提供了有依据的康复方案。
[1]Elliott TR,Pezent GD.Family caregivers of older persons in rehabilitation[J].Neurol Rehabilitation,2008,23:439-446.
[2]石翠霞,谢瑞娟,杨艳玲,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3):30-32.
[3]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443-445.
[4]王泳,陆敏杰.康复治疗技术结合电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0):1672-1673.
[5]张东亚,陈杰.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09-1310.
[6]万功山.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86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44-46.
[7]甄敏哲,杨玉香,赵建红.脑卒中致偏瘫患者下肢误用后康复干涉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0):181-182.
[8]Thornton AE,Van Snellenberg JX,Sepehry AA,et al.The impact of atypical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on long-term memory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a quantitative review[J].J Psychopharmacol,2006,20(3):335-346.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s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WANG Huiyang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Xinyang Central Hospital,He'nan Province,Xinyang 4640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stroke intervention treatment on patients'limb muscle tone,motor function and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activities and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icacy.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early strok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6 to March 2011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dditional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cura tiv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the improved Fugl-Meyer assessment(FMA)of upper and lower limb comprehensive functions,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rating scal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rating scale (WHOQOL-100)and Lindmark rating scale.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FMA,MBI,quality of life and Lindmark scores(P<0.05);the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an relieve the motor dys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stroke,improve patients'ability of daily living activities and improve patients'quality of life.
Stroke;Muscle tone;Ability of daily living activities;Quality of life;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R743.3
A
1673-7210(2012)08(b)-0033-02
王会阳(1966.11-),女,汉族,本科学历,主治医生;研究方向:现代康复医学、康复高新科技的理论与应用。
2012-03-23 本文编辑:程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