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关系*
2012-11-10陈海燕姚树桥侯婵娟明庆森
陈海燕 姚树桥 侯婵娟 明庆森
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关系*
陈海燕①姚树桥△侯婵娟 明庆森
目的 探讨青少年在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时使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以及与抑郁的关系。方法 对全国10个城市的7110名青少年进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CERQ)和流调中心抑郁用量表(CES-D)的评定。结果 ①青少年使用适应性策略多于使用非适应性策略;②男生的抑郁分数显著低于女生(t=25.79,P<0.001),初中生的抑郁分数显著低于高中生(t=213.89,P<0.001);③抑郁与非适应性策略的使用有中等强度的正相关,与适应性策略有弱的负相关;④灾难化、沉思、理性分析、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和责难他人对抑郁均有显著性的预测作用(F=373.62,P<0.001)。结论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抑郁;青少年;认知情节调节策略问卷
关于青少年抑郁的研究至少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相关论著颇为丰富与全面,如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干预治疗等研究。虽然人们对抑郁已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仍然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青少年抑郁问题。因此,近年来,仍有许多学者热衷于研究青少年的抑郁问题。国内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42.3%[1]。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学习、社会和娱乐等,因此,有必要继续探讨与青少年抑郁相关的因素,以期能有效预防或者干预青少年抑郁。众多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归因方式、自尊、依恋风格、神经质、应对方式、负性事件、社会支持、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2]。本研究主要探讨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有很多评定应对方式的量表和问卷,然而,近年来一个较新的问卷备受诸多研究者的关注,即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主要用于评估青少年在经历了负性生活事件之后所使用的认知应对策略。Garnefski[3]认为常用的策略有9种:①接受(A cceptance)指顺从已经发生的一切;②积极重新关注(Positive Refocusing)指思考有意思、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不是目前的不愉快的事情;③理性分析(Putting into perspective)指降低负性生活事件的严重性,或者是强调它在与其他事件相比较时不算较差的;④积极重新评价(Positive Reappraisal)指对负性生活事件在个人成长方面赋予积极意义的想法;⑤重新关注计划(Refocus on planning)指关于采取措施以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思考;⑥责难自己(Self-blame)是指把自己的不幸经历归咎于自己的想法;⑦责难他人(Blam ing others)指把自己的不幸经历归咎于他人的想法;⑧灾难化(Catastrophizing)指夸大负性事件的恐惧性后果;⑨沉思(Rum ination)指重复回忆与负性事件相关的感觉。前5种策略属于适应性策略,后4种属于非适应性策略。
有研究发现,使用CERQ评估得到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青少年的抑郁体验有关[4]。从理论上来说,适应性策略与抑郁呈负相关,可以缓冲应激事件对抑郁的影响[5];而非适应性策略与抑郁或者其他精神疾病呈正相关[6]。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假设,青少年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后,若使用非适应性策略(如灾难化、沉思等),其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较大,若使用适应性策略(如积极重新评价、重新关注计划等),其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较小,即不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可以预测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台、广州、廊坊、苏州、银川、沈阳和沧州。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在各个城市中各选取中等水平的初中和高中学校,以班为单位进行,共7110名初一到高三的在校学生接受了本研究的调查。平均年龄(15.14±1.86)岁。初中生3614人,年龄在11~17岁,平均(13.71±1.23)岁;高中生3496人,年龄14~20岁,平均(16.61±1.08)岁。男生3486人,平均年龄(15.16±1.86)岁;女生3624人,平均年龄(15.12±1.86)岁,两者之间年龄差异性不显著(t=0.89,P>0.05)。
来自全国10个城市,包括长沙、杭州、彭州、三
1.2 方法
①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ERQ共有36个条目,有20个条目反向记分。包括9个分量表:在某个分量表上得分越高,在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时个体就越有可能使用这个特定的认知策略[7]。本研究的统计指标包括9个分量表分数,以及适应性和非适应性策略分数;②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由20个条目构成,根据最近1周的感受进行4级评分(0~3)。4,8,12,16为反向计分条目。20个单项分的总和为统计指标,总分≤15分为无抑郁症状;16~19分为可能有抑郁症状;总分≥20分为肯定有抑郁症状[8]。
1.3 统计处理
数据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各测量指标的差异分析
2.1.1 各测量指标的性别差异 由表1可知,男生的抑郁分数显著低于女生(P<0.001)。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方面,男生的责难自己、沉思和非适应性策略分数显著低于女生(P<0.01),其灾难化分数显著性高于女生(P<0.01),而其他测量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
2.1.2 各测量指标的年级差异 初中生的抑郁分数显著性低于高中生(P<0.001)。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方面,除了适应性策略之外,其他策略的使用都有显著性的年级差异(P<0.001)。初中生的积极重新关注、理性分析、责难自己、沉思、灾难化、责难他人和非适应性策略分数显著性低于高中生(P<0.001);而初中生在接受、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上显著性多于高中生(P<0.001)。
2.1.3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 青少年使用适应性策略较多,使用非适应性策略较少。其中使用最多的策略是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和接受,使用最少的是灾难化和责难他人。
表1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各测量指标的比较s)
表1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各测量指标的比较s)
注:*P<0.05,* *P<0.01,* * *P<0.001,下同
项 目 总体(n=7110) 男生(n=3486) 女生(n=3624) t 初中(n=3614) 高中(n=3496) t抑 郁 16.99±9.20 16.34±8.95 17.60±9.40 25.79*** 15.52±9.45 18.50±8.68 213.89***接 受 11.89±3.88 11.93±4.04 11.86±3.72 0.70 12.52±4.13 11.25±3.49 13.99***积极重新关注 11.70±3.85 11.73±3.98 11.67±3.72 0.66 11.46±4.02 11.94±3.64 25.27***重新关注计划 12.00±4.26 12.03±4.34 11.96±4.18 0.67 13.11±4.39 10.84±3.79 23.40***积极重新评价 11.99±4.24 12.02±4.29 11.96±4.18 0.66 13.04±4.37 10.90±3.80 22.07***理性分析 11.63±4.27 11.68±4.35 11.58±4.19 0.94 9.00±3.59 14.35±3.03 268.02***责难自己 10.76±3.18 10.44±3.36 11.07±2.96 28.45*** 10.34±3.40 11.20±2.85 211.67***沉 思 11.12±3.96 10.83±4.05 11.40±3.84 26.17*** 10.76±4.16 11.50±3.70 27.92***灾难化 7.99±3.66 8.11±3.70 7.87±3.62 2.79*** 7.78±3.89 8.20±3.39 24.91***责难他人 8.77±3.44 8.85±3.53 8.70±3.34 1.88 8.37±3.58 9.19±3.23 210.22***适应性策略 59.21±14.41 59.39±15.42 59.03±13.35 1.03 59.13±15.3437 59.28±13.38 20.44非适应性策略 38.65±10.44 38.23±10.87 39.05±9.99 23.30** 0.24±11.04 40.10±9.56 211.68***
2.2 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做相关和偏相关分析
抑郁除了与积极重新关注和适应性策略不相关之外,与其他策略都有显著性的相关,其中,与灾难化、责难他人、沉思和非适应性策略都有显著性的中等强度的正相关,分别为0.45、0.33、0.31、0.44(P<0.001)。但是在控制了其他策略对抑郁的影响之后,抑郁与接受、积极重新关注和责难自己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与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和适应性策略有显著性的负相关(P<0.05),与理性分析、沉思、灾难化、责难他人和非适应性策略呈显著性的正相关(P<0.05)。其中,抑郁与灾难化偏相关系数为0.30,P<0.001,与非适应性策略的偏相关系数为0.44,P<0.001。
2.3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抑郁为因变量、以9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以探讨各个变量对抑郁的预测作用。由表2可知,灾难化、沉思、理性分析、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和责难他人对抑郁均有显著性的预测作用(F=373.62,P<0.001),能解释抑郁24%的变异量。其中,灾难化的作用最大,积极重新评价和责难他人的作用最小。
表2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 论
青少年在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时,适应性策略的使用多于非适应性策略,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和接受,使用最少的是灾难化和责难他人,这与已有研究结果[3,9210]一致。
女生较男生、高中生较初中生使用更多的非适应性策略(比如责难自己、沉思等),其抑郁分数也更高。相关分析发现,非适应性策略与抑郁的相关系数为0.44,P<0.001,二者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即在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时,越倾向于使用非适应性策略的个体,其抑郁水平越高。在控制了非适应性策略对抑郁的影响之后,适应性策略与抑郁相关系数为20.06,P<0.001,二者呈极弱的负相关,说明越倾向于使用适应性策略的个体,其抑郁水平越低。与已有研究结果[11212]一致,抑郁与非适应性策略的使用或不成熟应对呈正相关,与适应性策略的使用或成熟应对呈负相关。宋广义等人也发现,高三女生的抑郁分数高于高三男生,这可能是与她们无效的、不恰当的应对方式有关[6,13]。
已有研究结果[3,14]表明,积极重新关注和理性分析属于适应性策略,从理论上来说,二者与抑郁应该呈负相关。然而,在本研究中,积极重新关注和理性分析与抑郁呈正相关,说明对于本研究样本群体来说,这两种策略使用得越多,个体的抑郁水平就越高。这可能是由于同一种应付方式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负性生活事件有不同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去验证青少年使用这些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征[10]。
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灾难化、沉思、理性分析、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和责难他人对抑郁均有显著性的预测作用(F=373.62,P<0.001),能解释青少年抑郁症状24%的变异。其中,灾难化和沉思的作用最大,积极重新评价和责难他人的作用最小。这说明越倾向于使用灾难化、沉思、责难他人和理性分析策略的个体,其抑郁越多。然而,越倾向于使用重新关注计划和积极重新评价策略的个体,其抑郁情绪越少。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不太一致。M artin[11]等人在控制了性别之后的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自责、沉思、灾难化、接受和低水平的积极重新评价可以预测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增加。Jermann[14]也发现,自责和沉思是预测抑郁的关键认知调节策略。然而,在本研究中,自责却并没有进入预测抑郁的逐步回归方程中,这可能是由于研究样本的偏差造成的。本研究样本来自全国十个城市,取样主要在城市进行,样本几乎不包括农村青少年,因此,本研究结果只能反映中国城市青少年的普遍状况。未来可以在中国城市和农村青少年为样本进行全面的研究。
以上结论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即青少年在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时使用非适应性策略(如沉思、灾难化等)可以很好地预测抑郁症状的增加,而使用适应性策略(如积极重新评价、重新关注计划等)则可以很好地预测抑郁症状的减少。这说明,非适应性策略可以加重抑郁症状,而适应性策略则可以缓冲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今后可以进一步探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抑郁三者之间的关系。
[1]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032105
[2]吴艳茹,肖泽萍.青少年抑郁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852286
[3]Garnefski N,Kraaij V,Spinhoven P.Negative life events,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problem 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2001,30:131121327
[4]GarnefskiN,Legerstee J,KraaijV,et al.Cognitive coping strategies and symptom 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A comparison betwe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J].JournalofAdolescence,2002,25:6032611
[5]KraaijV,GarnefskiN,deW ilde E J,et al.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 s in late adolescence:Bonding and cognitive coping as vulnerability factor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3,32(3):1852193
[6]Garnefski,N,Teerds J,KraaijV,et al.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 s: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2672 276
[7]朱熊兆,罗伏生,姚树桥,等.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212125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4032407
[9]Zlomke K R,Hahn K S.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Gender differences and associations to worry[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2010,48:4082413
[10]罗伏生,王小凤,张珊明,等.青少年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的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93297
[11]M artin R C,Dahlen E R.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anxiety,stress,and anger[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2005,39:124921260
[12]吴九君,郑日昌.高三学生人格、应对方式、亲子沟通、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0121103
[13]宋广文,詹发尚.高三学生认知方式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1752177
[14]Jermann F,Van der L inden M,d’Acremont M,et al.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French transl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A ssessment,2006,22(2):1262 13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 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Adolescents and Depression.
Chen H aiyan,Yao S huqiao,H ou
Chanjuan,et al.M ed ical Psycholog ical Institute,T he S econd X iangya H osp ital,Central S outh U niversity,Changsha410011,P.R.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dolescents’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fter suffered negative life events,and its relationship w ith depression.M ethodsA total of 7110 adolescents(3496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3614 junior m iddle school students)from ten cities were tested w ith CERQ and CES-D.Results①A daptive cognitive coping strategieswas higher than themal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②Boys got significantly higher depression scores than girls(t=25.79,P<0.001),and juniorm iddle school students got significantly lower depression scores tha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t=213.89,P< 0.001).③Depression had a strong,positively correlation w ith mal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and a weakly,negatively correlation w ith 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④Catastrophizing,rum ination,putting into perspective,refocus on planning,positive reappraisal and blam ing others could predict depression significantly(F=373.62,P<0.001).Conclusion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can better forecast and explain depressive symptom of adolescents,which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ntensive study of the adolescents’depressio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Depression;A dolescent;CERQ
① 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所 410011 △通讯作者 E2mail:xiaoxiang.717@163.com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编号:2009 BA I77B02)
201220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