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的相关研究
2012-11-10周梅
周 梅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的相关研究
周 梅①
目的 探讨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246名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父母养育方式和同伴依恋进行研究。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2、F3、F4、F5、F6、M 5这6个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3.045,3.499,23.430,3.277;P<0.01;t=2.094,23.644;P<0.05);F4因子与M 5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5.720,6.248;P<0.01);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1和M 1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正相关(r=0.331,0.367;P<0.01);F2、F5、M 3、M 4这4个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负相关(r=20.213,20.276,20.224,20.165;P<0.01)。结论 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同伴依恋;相关研究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纵观国内外关于依恋的研究,主要包括依恋概念的提出、依恋形成发展理论、依恋评估方法的发展、依恋与个体心理及行为发展关系的几方面的内容[1]。然而对依恋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还很少进行探讨,尤其是同伴依恋。家庭是每一位子女的最初生活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行为塑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养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特质、亲子互动方式、家庭的支持功能等[2]。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随着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认知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和情绪的迅速增长,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上日益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并在人际关系上建立了新的模式。因此,本研究探讨青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的相关研究,从而丰富依恋领域的理论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高邮市
1所初中学校的初二、初三2个年级各2个班;以及1所高中学校的高一、高二2个年级各2个班,共331人。被试的年龄范围在15~19岁。除去没有按要求填写项目的作答者,有效样本为246人(74.32%),被试的构成情况见表1。
1.2 方法
1.2.1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采用岳冬梅等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该量表由66道题目构成,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6个因子:F1(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F2(惩罚严厉)、F3(过分干涉)、F4(偏爱被试)、F5(拒绝与否认)、F6(过度保护)和母亲养育方式的5个因子:M 1(情感温暖、理解)、M 2(过干涉、过保护)、M 3(拒绝、否认)、M 4(惩罚、严厉)、M 5(偏爱被试)。每个题目均有1~4级,分别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计分时分别计 1、2、3 和 4。各因素得分为各条目分数之和。本次测试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0[3]。
表1 被试的性别和年级构成情况
1.2.2 同伴依恋问卷 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问卷,共25题,为自陈量表形式,每一个项目都在L ikert 5点量表上进行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5个等级[4]。其中包括3个分量表:同伴信任(相互理解和尊重、相互信任)、同伴沟通(语言交流的程度和质量)、同伴疏离(疏远感和孤立感)。3个维度均采用平均分,同伴疏离反向计分后与同伴信任和同伴沟通维度的分数相加的平均分为同伴依恋的分数。本次测试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1、0.91、0.69,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5[5]。
1.3 数据处理
用SPSS 11.5对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一般状况
2.1.1 父母养育方式的性别差异 通过对父母养育方式在性别因素上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父亲养育方式中的F2、F3、F4、F5、F6这5个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母亲养育方式中的M 5因子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异,见表2。
2.1.2 父母养育方式的年级差异 对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的年级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父母养育方式中,F4因子和M 5因子均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通过事后检验,发现:高二年级与初二、初三年级在父亲偏爱被试因子和母亲偏爱被试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母亲偏爱被试因子上高一年级与初二年级也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
表2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的性别差异s)
表2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的性别差异s)
注:*P<0.05,* *P<0.01,下同
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 男 生 女 生 t F2(惩罚严厉) 18.26±6.08 16.11±4.94 3.045**F3(过分干涉) 21.42± ±3.83 3.499**F4±4.8323.430**F58.67±2.77 3.277**F6.53 10.61±2.40 2.094*M 1.59±3.57 3.56±4.8223.644*
表3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的年级差异(±s)
表3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的年级差异(±s)
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F F4(偏爱被试) 1.59±3.49 1.58±3.55 2.91±4.35 4.24±5.22 5.72**M 5(偏爱被试) 1.49±3.55 1.58±3.52 3.04±4.54 4.29±5.08 6.248**
表4 均数多重比较检验结果
2.2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存在显著相关。其中,F1、M 1与同伴依恋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F2、F5与同伴依恋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M 3与同伴依恋各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M 4与同伴沟通、同伴疏离因子存在负相关,见表5。
表5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的相关(r)
3 讨 论
3.1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存在性别差异
在父亲养育方式F2、F3、F5、F6这些因子上的男生得分比女生高,这说明男生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消极养育方式。这与孙圣涛、张薇的研究结果一致:父母对女儿要比对儿子更易采用积极的养育方式[6]。原因可能是女孩较为柔弱,也较听话,而男孩易调皮、固执和难管;加之男孩通常被寄予厚望,这与国外的研究相似。从F4、M 5因子可以看出父母比较偏爱男生,这可能是我国长期以来“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对男孩抱有的期望与要求远远高于女生。
3.2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年级差异
子女年级越高,受到的父母偏爱越多。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子女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懂事。在学习上能够端正态度、认真踏实、自觉完成学习,不再需要父母的严加看管与督促;在生活上能够独立的处理一些事情,也不需要父母费心;在情感上也能够与父母进行沟通与交流,逐渐不再反抗、抵制父母的一些思想、行为。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成熟,生活中更加懂得父母,使得父母更加偏爱年级高的子女。二是父母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子女面临着学业加重的压力以及升学的压力,尤其是我国目前的高考,父母为了子女能够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大学,他们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甚至有的父母为了让子女取得好的成绩千方百计的讨好子女。基于上述两种原因,父母更加偏爱高年级的子女。
3.3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存在相关
父母对子女予以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一般指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见和思想,保护子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经常与子女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能从子女的角度看待子女的言行,双方处于一种情感洋溢的氛围中。这是一种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有利于子女同伴关系的发展[7]。如果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常当着别人的面打孩子或训斥孩子,有的惩罚往往超过子女应受的程度等,在这种养育方式下长大的子女,与其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容易对其同伴产生比较粗暴,具有攻击、反抗等行为;不相信人与人之间存在依赖和信任。
研究表明,长期过多惩罚、批评的父母养育方式易使子女产生社会适应问题,不能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孩子不自信、不快乐,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父母不要对子女惩罚严厉、当众责骂,让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1]包克冰.中国和马来西亚青少年依恋的比较[D].浙江:浙江大学,2005
[2]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200:17219
[3]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612167
[4]A rm sden G,Greenberg M.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well-being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87,16:4272454
[5]雷厉,伍亚娜.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2):81286
[6]孙圣涛,张薇.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262127
[7]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4,4:782 79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Peer Attachment of Adolescents.
Zhou M ei.S chool of Educational S cience,
Yangzhou U niversity,Yangzhou225009,P.R.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peer attachment.M ethodsU sing questionnaires to study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peer attachment of 246 adolescents in senior school and junior school.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F2 and F3 and F4 and F5 and F6 and M 5(t=3.045,3.499,23.430,3.277;P<0.01;t=2.094,23.644;P<0.05);There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grades in F4 and M 5(F=5.72,6.248;P<0.01);By correlation analysis,F1 factor and M 1 factor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 ith peer attachment(r=0.331,0.367;P<0.01);F2,F5,M 3 andM 4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w ith peer attachment(r=20.213,20.276,20.224,20.165;P<0.01).ConclusionPositiv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is good for the health of adolescents,and can promote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 dolescent;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Peer attachment;Correlation analysis
① 中国.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25009 E2mail:zhoumei2005518@126.com
20122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