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启动社会支持系统的必要性研究
2012-11-09袁海燕
胡 鹏,袁海燕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矛盾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使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类型的高职教育,成为相当一部分高考博弈中的“受挫者”甚至“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选择,为数不少的学生是在灰暗中带着郁闷走进高职校园的。进入校园后,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高职院校的不少学生存在心理危机。
根据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新生测试,本院新生在一些心理维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见下表):
样本学生和全国青年常模之间差异性比较
从上表可知,样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全国青年常模健康水平低,除躯体化因子和人际因子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八个因子均明显高于常模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差异。说明本研究被试在上述心理维度存在一定问题。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体来说,高职学生的心理存在下列矛盾: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高职大学生朝气蓬勃,他们憧憬未来,对未来有自己的设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有的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没了信心和方法;有的学生只有美好的向往而没有切实的行动;有的眼高手低,不喜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鸣惊人,这就必然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情绪与理智的矛盾。随着知识的增加,文化水平的提高,高职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理智,能够强烈地体察自我、观察社会、理解他人,他们渴望进步、发展和完善。但是由于年轻气盛,感情易于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表现为情绪丰富而动荡,往往容易激动、兴奋,也容易转向消沉、失望,特别在挫折面前,往往从某种感性认识或经验直觉出发评价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情,以个人的情趣、好恶为标准处理问题。情绪容易走向极端,做出不可挽回的错事、蠢事。
3.独立与依赖的矛盾。高职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想摆脱家长、老师的管束,在思想言行上表现出极大的独立倾向,有心理断乳的愿望。但是,这一阶段还处于学习阶段,离不开老师的辅导,而且,经济上必须依赖父母的供给,交友、择业等方面也还要依靠父母的扶持和帮助,一时又难以摆脱对家庭、老师的依赖,不可避免地造成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4.乐群与防范的矛盾。高职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远离亲人,渴望交友,乐于群体活动。但由于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差异,彼此交往总是带有试探和防范的心理,这就产生了乐群与防范的矛盾。同时,又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缺乏交往的经验、技能,常常处在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与困惑之中。导致不少大学生经常感叹接触的人很多,信得过的人却很少;熟人很多,知心朋友很少。
5.自尊与自卑的矛盾。高职校园里人才济济,高手如林,原来的佼佼者优势已不再明显,由于失却了往日的荣耀,有的学生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虑感,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不求进取,甚至走向退学和轻生等极端。
6.竞争与求稳的矛盾。当代大学生平等竞争意识较强,渴望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竞争,以便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们对那些投机取巧,靠侵害别人的利益获取好处的行为深恶痛绝。但在实际竞争中又怕风险,抱怨竞争的残酷性,出现求稳心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在择业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7.性生物性和性社会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已成熟,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对爱情的渴望,对性的好奇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生理已经成熟但心理不成熟的特殊表现。今天的大学生谈恋爱、同居甚至结婚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大学生既渴望现代刺激,又摆脱不了传统的掣肘,他们的行为受着双重价值系统的支配:一方面师长、父母的谆谆教诲要以学业为重,要有恋爱道德,另一方面是拥有爱人、享受性愉悦的诱惑;一方面是白头偕老的传统爱情观,另一方面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现代人的潇洒。因而大学阶段是性意识和性冲动最强烈的时期,同时也是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等高级心理结构基本形成的时期。受社会道德、法律、校纪等方面的制约,一般大学生通过学习、工作、文体活动和社交活动等途径,可以使之得到某种程度的转移和升华。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性知识,对性问题有偏见,性冲动得不到正常的转移,久而久之造成性冲动与性压抑的尖锐冲突。
二、社会支持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获得社会支持的多少会对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矛盾和冲突就越少;反之,则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但是,仅仅存在社会支持是不够的,关键还要看大学生能否很好地感受和利用社会支持,这是最关键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由于其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及一些环境因素,必然要经历更多的挑战和挫折,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保障自己的心理健康。
1.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压力。高职学生的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既有学业、生活、经济等带来的压力,还有应付种种人际关系问题的压力。另外,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如就业、转本)的担忧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社会支持能帮助学生缓解焦虑,保持身心健康水平。
2.领悟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高职学生的焦虑、抑郁水平。领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感到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是对社会支持的期望和评价及对可能获得社会支持的信念。
当个体出现焦虑或者轻度抑郁的时候,如果能够及时得到周围家长、老师、朋友的关心和帮助,或者能意识到自己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焦虑状态,家长、老师也会因此而焦虑,他就会调整心态、总结经验、调整情绪。可是如果个体一旦陷于悲观情绪中,而又得不到任何支持的时候,他就会采取推诿、压抑、幻想、逃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所以,当大学生面临压力而焦虑时,社会支持可以使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勇气和信心倍增,并阻断焦虑向抑郁转化,最终降低抑郁水平。
3.社会支持系统能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最近几年来,我国多所高校频频传出不幸的消息,相续发生了多起大学生死亡事件。大学生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自杀,这成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此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从有自杀意念到自杀死亡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让个体感受到别人的支持和关心,能体验到温暖,都有可能改变自杀的意念。对于自杀未遂的个体,社会支持成员的陪伴和鼓励,能够让其重拾信心,防止再次产生自杀的念头。
三、社会支持系统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有积极作用
1.社会支持系统在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中的作用。心理危机干预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本院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四级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四级心理危机干预组由家庭成员、朋友同学、辅导员、心理老师、心理委员组成,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组;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组由院系领导小组、院系学工办、院系心理咨询室组成;二级心理危机干预组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校医院、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等院级部门组成;一级心理危机干预组为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领导、学生处、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各个院系领导组成,统筹协调工作。
在这个四级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中,充分发展和运用了各方面的社会支持,人员更全面,信息更畅通。
2.社会支持系统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作用。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有:学校、老师、班主任、朋友、家长等。根据危机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社会支持来源的不同,能提供的社会支持的类型也不同。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而父母永远会敞开温暖的怀抱接纳自己的孩子,因此,当危机个体发生危机事件的时候,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仍然能给子女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其渡过危机;朋友和同学与危机个体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和体验,能够为危机个体提供陪伴和情感支持;辅导员是学生管理一线人员,对学生有相当了解,因此他们能给予危机个体的是情感和信息支持。心理老师,在个体发生危机时,运用专业的危机干预方法直接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心理委员经过训练,能及时发现周围有问题的学生,并马上告知辅导员、心理老师,尽可能协助个体减少危机的影响。院系领导小组、院系学工办、院系心理咨询室主要为危机个体提供信息反馈和监护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校医院、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等校级部门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一些具体工作,为危机个体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帮助危机个体缓解情绪,降低自伤或伤人的危险性。心理危机干预的领导小组参与部署心理干预方案、相关人员的分配与调遣、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协调、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工作评估、联系校外心理卫生机构,做好统筹安排,向危机个体提供信息支持和相应的政策支持等社会支持,以帮助危机个体的危机事件尽快得到解决。
3.社会支持系统对心理危机干预预后的巩固作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个体可能对专业干预人员产生移情和依赖,但是危机干预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帮助危机个体恢复到危机前的自然状态,回到现实社会中继续生活。社会支持成员与危机个体的日常生活模式相似,这样更有利于个体更自然、更顺利地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尽快恢复到之前的心理健康状态。家庭是学生的坚强后盾,父母能够为危及个体带来信任和安全感,能够为其提供物质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其更快地摆脱危机事件带来的影响,尽快开始新生活;朋友和同学与危机个体的年龄相仿、处境相似、心理特点差不多,他们能够对危机个体所处的困境表示深切的理解,对所困扰的问题产生共鸣,并能够通过自身的实际经验和体验提供给危机个体更容易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满足个体被同伴接纳的需要,产生归属感,从而更快地进入学习生活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宣传、主题讲座等方式为危机个体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创造正面的积极的校园文化,从而使个体身心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恢复健康的精神面貌。
四、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相对缺少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频繁发生自杀和恶意伤人事件,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在危机干预专业技术上还是很薄弱。大多数高职院校也配备1-2名专职老师,但这些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也缺乏危机干预的专业系统培训。其余都是各系的辅导员或班主任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队伍,而辅导员班主任虽然在教学管理上有一定的一线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与指导,本身存在很多困惑,所以在实际开展工作的时候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实际发生危机事件的时候,还是要借助社会支持的力量。
[1] 张强,陈丽娇.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4,12(6):403-404.
[2] 陈立芳,马绍斌.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对自杀意念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8,8(24):925-926.
[3] 成云.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1,17(4):169.
[4] 卢谢峰,韩立敏.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压力与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
[5] 王燕,刘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分析及预防与干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5):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