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

2012-11-08詹锦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货币农业经济

詹锦华

(华侨大学 厦门工学院 商学系,福建 厦门 361021)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

詹锦华

(华侨大学 厦门工学院 商学系,福建 厦门 361021)

文章通过利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指数分析了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并探讨了通货膨胀产生的五个原因:流动性过剩、经济增长速度偏快、对外贸易顺差过大、农业基础不稳固、成本上升。文章最后提出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些政策建议。

物价;CPI指数;通货膨胀

一 引 言

我国学术界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量而导致的物价水平公开或变相的普遍性持续地明显上涨的经济现象[1]。国内外学者对通货膨胀的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Leonardo Leiderman通过研究样本资料表明,预期通货膨胀的上升不仅影响到名义利率,而且也减少了当前实际利率[2]。GeorgeT.McCandless研究认为通过货币政策直接向家庭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产生通货膨胀税,而直接注入金融中介提供一个通货膨胀补贴,提高产出,消费和福利[3]。James E.Payne检验了泰国的通货膨胀目标对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通货膨胀原因的增多增加了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4]。Keskek和Mehmet Orhan利用土耳其1984年1月到2005年10月的通货膨胀数据,从Garch-M的各种模型中表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导致更大的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治理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通货膨胀的持久性和不确定性[5]。国内学者汪建文提出调整我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分类与权重设置和编制反映核心通货膨胀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等衡量我国通货膨胀的改革思路和一些基本方法[1]。邱国鑫分析了我国外贸顺差的原因和外贸顺差的未来走势[6]。李明睿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原因,并指出通货膨胀的治理不仅单纯应对短期内价格上涨,也是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长期均衡发展软着陆的过程[7]。杜亚斌,徐路分析了在美元持续贬值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得出国际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和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都对我国的消费者水平带来正的和持久冲击的结论[8]。朱启贵,段继红和吴开尧分析了1992年以来国际油价向中国通货膨胀传递的特征,发现它是一个时变过程,且这个过程在1998年前后有一个明显的结构突变[9]。

二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面临的形势

自2010年5月以后,我国的物价总水平一路走高,全年达到3.3%;PPI也逐季走高,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2011年1月,CPI达到4.9%,2月虽然与1月持平。但是造成通胀压力增加的诸多因素并没有减少。3月份至5月份均超过5%以上。而6月份至9月份均达到6%以上。同时,2011年1月以来,PPI均在高位运行。涨幅在7%左右。CPI的增长已远远超过了3%的预警水平,表明我国已进入新一轮通货膨胀周期。见表1和图1。

表1. 近期CPI 和PPI数据

2010年9月 3.6% 4.3%2010年10月 4.4% 5.0%2010年11月 5.1% 6.1%2010年12月 4.6% 5.9%2011年1月 4.9% 6.6%2011年2月 4.9% 7.2%2011年3月 5.4% 7.3%2011年4月 5.3% 6.8%2011年5月 5.5% 6.8%2011年6月 6.4% 7.1%2011年7月 6.5% 7.5%2011年8月 6.2% 7.3%

图1. 近期CPI 和PPI走势

三 通货膨胀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一)通货膨胀产生的背景

通货膨胀发生的根源早在前两年就已经种下,2008年由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为了避免经济衰退,采取了持续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剧。而我国为了促进经济较快平稳增长,从危机一开始就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中国政府出台投资四万亿刺激内需拉动的经济政策,虽然避免了中国经济出现停滞,也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为今天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造成通胀压力

金融危机之前,我国货币发行增速加快,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在逐渐积聚。央行在2011年6月份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表明,M2增速超预期,新增信贷与市场预期大致相当:新增信贷6339亿元,与市场之前预期的6225亿元基本一致;M1增速上升0.4个百分点至13.1%,高于市场预期的13.0%;M2增速显著上行0.8个百分点至15.9%,高于市场预期的15.3%。而至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5%,狭义货币(M1)余额27.33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4和10.7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当月净投放现金592亿元,同比多投放213亿元[11]。

前几年多发行的货币和大规模信贷资金需要较长时间消化[12]。此外,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我国的通胀压力。在2009年3月份的时候,美联储实行了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实行这样的政策,美联储购买了11000亿的国债。在2010年10月初的时候,美联储决定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决定从10月份开始一直到2011年6月份的时间,总共要购买6000亿美元的国债。无疑,这将进一步推动美元贬值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干扰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今后几年,流动性过剩将成为此轮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2.经济增长速度偏快,推动物价上升

从2003到2010年的8年中,2003至2007以及2010年的GDP增速分别为10%、10.1%、10.4%、10.7%、11.4%和10.3%,这6年GDP增速均超过10%,其余三年GDP增速也在9%左右。2011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达到9.6%。“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2%。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投资和耗材性生产需求有增无减,汽车住房带动的路桥建设和造城运动所形成的公共规模消费大幅增加等引起社会总需求的上升,需求增加将造成“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因此极大拉动了物价上升,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偏快,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3.对外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的源头

有数据表明,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为2.85万亿美元,中国央行抛出了近20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经常项目或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6],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较多的货币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物价上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的源头,我国央行货币超发与贸易顺差有很大关系。

我国央行货币超发的原因除了2009年以来加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之外,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贸易顺差和固定汇率制度。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进而物价上涨。

4.农业基础不稳固,加大通胀风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农业的成分很大,农业的高科技含量仍然不够高。相对世界发达国家而言,一直以来,我国农业基础不够稳固,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同时,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比较收益不高等因素造成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此外,我国农产品也易受气侯、自然灾害、预期和国际农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稍有波动就影响农产品供给,使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上升趋势,拉动CPI上涨,使我国通胀风险加大。

5.成本上升,推动通货膨胀

从成本推动层面看,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上游能源和原材料等价格上升,因而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也是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随着适龄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同时,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逐渐增大,以“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为分水岭,标志着大量廉价劳动力供给的年代已经结束。而众所周知,劳动力成本占企业成本很大的比重,除此之外,上游能源和许多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也使得厂商必定提高产品价格,进而推高物价总水平,推动着通货膨胀的产生。

四 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的经济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不足。而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物价容易受国际因素影响,特别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极易产生输入型通胀。因此,中国应当选择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增长动力将从以往过度依赖外需转向以内需为主,增长引擎将由过去的传统产业逐步让位于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优化信贷结构,控制货币发行总量

货币政策必须和财策政策有效结合,才能发挥良好的经济政策作用。优化信贷结构[13],就是在控制货币发行总量的基础上,使信货投入符合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将贷款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将资金配置到真正需要的地方,配置到国家需要振兴的产业,配置到关乎民生的行业和产业,如农业、低碳经济产业,社会保障等行业,注意防止投机性过强的行业过多流入。

(三)减少顺差,促平衡

由于顺差过大是通货膨胀的源头,因此,减少顺差,促平衡,显得很有必要。当然,减顺差不是压出口,重点是增加进口。此外,要改变“奖出限入”的老思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汇储备少,便采用“奖出限入”政策。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仍然鼓励创汇,但创汇已经使国际收支极不平衡。所以,要改变过去传统做法,促使国际收支逐渐平衡。

(四)加大农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加大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狠抓生产保供给,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好,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1]汪建文.科学准确衡量我国通货膨胀的探讨[J].经济纵横,2007,(11):64-65.

[2]Leonardo Leiderman.Interest Rates as Predictors of Inflation in a High-Inflation Semi-Industrialized Economy[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9,(4):1019-1025.

[3]GeorgeT.McCandless.Inflation Taxes and Inflation Subsides:Explaining the Twis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Output[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2008,(6):237-258.

[4]JamesE.Payne.Inflation Targeting and the Inflation-inflation Uncertainty Relationship:Evidence from Thailand.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J].2009,(16):233-288.

[5]Sami Keskeka and Mehmet Orhanb.Inflation and inflation uncertainty in Turkey[J].Applied Economics,2010,(42):1281-1291.

[6]邱国鑫,对我国外贸顺差功过及原因的认识与展望[J].经济经纬,2008,(5):40-42.

[7]李明睿.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76-480.

[8]杜亚斌,徐路.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研究[J].上海金融,2008,(10):20-23.

[9]朱启贵,段继红,吴开尧.国际油价向中国通货膨胀的传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研究,2011,(2):7-12.

[10]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10228_402705692.htm.2011-02-28.

[11]富国基金.8月CPI略高于预期宽松政策或将后延[N].信息时报,2011-09-14.

[12]我国商业银行保持相当规模和增长幅度[EB/OL]. ttp://www.people.com.cn/h/2011/0713/c25408-576601036.h.2011-07-13.

[13]吴秀波.治理通胀应更多动用货币政策调控工具[J].新金融,2011,(1):16-19.

F120.2

A

1673-2219(2012)02-0103-03

2011-11-08

詹锦华(1971-),女,福建建瓯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货币农业经济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古代的货币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古代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