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为本的高教质量评价与改进:从教师做起

2012-11-08史静寰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质量观大学院校

史静寰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树立以“学”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不仅是适应这一阶段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向其本质回归的要求。无论是研究型的大学还是地方高职院校,只要是学校,其最本质的特征或者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就是因为有学生、有教学,因而以学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并以此为标准判断教学质量。目前以“学”为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是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并尝试探索如何通过质量评价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2012年1月瑞士达沃斯论坛上,《虎妈战歌》作者、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和前哈佛大学校长、世界银行首席专家、克林顿政府时期财政部部长萨默斯有一次发人深省的讨论,蔡美儿认为:我的孩子必须成绩第一,否则就是父母的失职。萨默斯说:“我很理解你的想法,但是过去25年来最瞩目的让全世界发生改变的是两个哈佛辍学生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而且“哈佛大学得A的学生成为学者,得B的学生花时间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好大学,传承家族的名望,得C的学生则是募款委员会的座上宾。”

这番讨论引起社会广泛的响应,在教育学领域,这已经涉及了几个重要的核心教育学命题:第一,教育目标和标准问题:学校教育要(能)培养什么样的人?“哈佛辍学生影响世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失败吗,有经验的教师知道,那些顶尖超常的学生,往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较少,没有学校教育他们也能够成才,对这部分学生,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不要伤害了他们的天资禀赋和创造性。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教育是必要的,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主要途径,所以教育的目标和标准是因人而异的。第二,教育功能问题:学校教育是干什么的?学校的功能是培养“大师”吗?“大师”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吗?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的功能,甚至认为教育是万能的,因此当出现教育的问题时,各方力量的谴责非常严重。同样在美国,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也是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如《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等政府文件的出台,也是把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部分归咎于教育。其实,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学校教育不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诺亚方舟。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教育的讨论,包括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大师”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吗?学校应该以培养“大师”为己任吗?从教育学角度讲,这是值得探讨和质疑的命题。第三,教育评价问题:评价什么?学业成绩/事业发展?如何评价?教育的主体性问题:谁在学习(孩子还是家长)?得A、得B、得C是衡量学生的哪一部分增长?对辍学生来讲,反映出的是我们现有的一种评价制度未必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另外最重要的还有教育的主体问题,到底是谁在学习?是孩子还是家长?学生不能得A是家长的责任?在中国文化或亚洲文化中,的确有“子不教,父之过”的传统,将父母与孩子密切联系在一起,这种传统有一定道理,但是孩子是独立的主体,具有学习者必然拥有的独立性。

这些话题必然带领我们进入另一个话题,即教育和教学的特质,如何定位和理解教师工作的性质。教育教学界一种观点认为教育首先是科学,必须遵循科学的基本范式与规律,科学是教育最典型的特征,有一种内在的规律性的内容需要教育者去发现。

另一种对立观点认为教育是艺术,教育教学最核心的特征是独特性、多样性,必须体现艺术的独特与创造。教育教学最有意义的发生机制是因人、因材施教,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还有一种说法是工业说,即教育教学与现代产业无异,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改革技术、加强专业化来提高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如有些校长将通过ISO9000质量作为验证学校质量发展的表识。但是国内外没有任何机构提供证据,证明通过了ISO9000质量标准就是质量高的学校,因为学校教育不是纯粹的机构管理问题,不能通过优化流程、加强管理就自然达到了产品质量的提升。

与此观点针锋相对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教育就如农业,认为教育教学在本质上更像是农业,其成果的产出依赖于种子、土壤、阳光、气候等。但是同等条件下,收获的农产品也是有所差异的,这是由于有农夫所不能改变和掌控的因素。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内在特质和外在环境有效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取决于外部环境的改善,所以教育是适应和匹配的问题,而不是外部的完全强加的问题。

从这些争论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教学本身的复杂特性,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树立这种信念,要相信人是学习动物,人的后天学习和文化过程是使人成其为人的重要途径;要相信人是可教的,人是可学的,所以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专业的育人机构,学校教育可以为人的发展增值,提升人的“可行能力”。要相信“教育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目标,这就是不论学生背景如何,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并在充满活力且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有助于造就出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

1 大学教育的质量是什么?——高等教育质量观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这也是国际组织在综合研究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后得出的结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所带来的增值作用更明显。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提出“高等教育是现代世界的基础教育”;“本科教育正成为许多高技能工作的基本资格”;“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奢侈品,它是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需”;“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地区)将会发现自身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由高等院校创造的知识的质量以及这些知识对经济的广泛应用性,对国家竞争力变得日益重要”等等。

在此背景下,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那么如何关注质量,如何评价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提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取得公认的、可衡量的学习成果。”这个观点是所有质量观的基础;OECD2006年政策报告指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崭新任务:超越增长,使得高等教育不仅更大而且更好。”;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大致上有传统教育质量观和新教育质量观的区别。

传统教育质量观最典型的观点是资源观,即大学质量评定依赖于办学经费、学校办学条件、师资硬件条件等。我国首轮高等学校评估标准主要是依据资源观建立起来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早起阶段,学生人数大增,学校办学条件受到极大挑战。强调资源观非常重要,对办学资源的重视是首轮本科教学评估重要的成果。还有一种观点是产出观,即关注学校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的数量、毕业生就业率等,目前许多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是采取的产出观。另有一种观点是声望观,即关注学校的声望和地位、学校的产出、优秀学生的数量。这三种观点都是传统的质量观。

新的质量观关注的是大学到底是给学生带来了多大的变化,入学分数是700分的学生和400分的学生起点是不一样的,关键是看大学期间他们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是入校后发生的变化。教育增值的观点已经是国际上作为评价大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如英国接受政府拨款大学必须参加的学生在学满意度的调查(NSS),问卷评价的得分公布在学校网站上,政府依据学生评价和学校情况拨发教学经费,科研拨款依据科研业绩进行。通过这些指标确定大学的资源投入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经验?如何将学校资源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图1 教育质量观对比Fig.1 The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quality view

2 国际高教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走向与特征

2.1 使用通用或可比较的国际化评价标准

突破国家及其他单一教育系统制定标准的局限,建立起以“实质相当”(substantial equivalence)为原则的跨国家互认学历的国际认证标准及程序,使不同学校的教育过程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出口直接连接,如工程教育的“华盛顿协议”,通过认证可以确定毕业生是否被国际市场上认可。

2.2 以“学”为中心的增值性评价视角

改变传统的、以教育投入及办学条件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强调以“学”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突出教育过程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的成果及变化(performance-based)。

2.3 以“证据”为基础的可持续的评价方式

通过长期积累、科学采集的数据和可显现的证据(evidence-based),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与评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

3 运用“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分析框架评价大学教育质量

对大学教育质量的评价,过去重视硬件条件,注重投入(input),现代教育评价注重的是过程(prosess)和结果(outcome),而过程与结果是紧密联系的,结果包含了学生毕业成绩和基本能力的增长,还包括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投入是国家政府所关注的,过程和结果是学校内部所关注的,但是对过程性的评价最难的是“黑箱”部分,即具有复杂的构成要素、交互关系和影响机制的教育过程。对教育的最重要环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还没有揭示出来,还是黑匣子。

教育评价的本质所在就是把看不到的内容通过各指标揭示出来。这也是研究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宗旨所在。试图运用“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分析框架,把学生主导的个人努力与时间投入,教师主导的学业要求和课程设计,院校主导的政策支持及环境创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关注三者间的互动,及体现在学生学习行为层面的表现。

用测量学习性投入来预测学习结果,用改进教育过程来提高教育结果,这种评价框架是建立在现代教育观的基础之上,其中学生学习投入和经历、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成为现代教育观最明显的标志。通过分析现有的国际公认的以学生为本,关注学习过程及学生就学经验的测量工具,我们发现目前诸如英国的全国学生调查(NSS:National Student Survey),美国的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 (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澳大利亚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AUSSE:Australasian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其共同点是揭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改进教育教学先要找出问题所在,采用基于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措施”,是使发达国家大学不断改进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图2 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之对比Fig.2 Th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view and modern educational view

在可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最终选择了美国的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其理论支柱用“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创始人乔治·库的话说: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在以学业为目的的活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唯一能够最好预测其学业状况与个人发展的指标。”对大学质量评价而言,“与同类院校相比,那些让本校学生更多投入到各种活动中,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产出的学校可以被认为有更高的教学质量。”1998年由他及团队开发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工具已在全美一千余所大学进行了十余年的调查,是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工具之一。由美国州立大学联合会(AASCU)和美国公立及赠地大学联合会(APLU)共同发起的自愿问责系统(VSA)已将“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结果作为院校表征其本科教学质量的依据。

2007年清华大学对该测量工具进行了汉化处理,将“大学生学习性投入”分为五大可比指标:(1)学业挑战度(LAC: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学生在校从事的“有挑战性的智力以及创造性工作”;(2)主动合作学习水平(ACL: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并与他人合作来解决问题”。(3)生师互动(SFI: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学生“在课堂内外与教员的交流”。(4)教育经验丰富度(EEE:Enriching Educational Experiences),“课堂内外补充的学习机会”。(5)校园环境支持度(SCE:Supportive Campus Environment),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功,注重培养学生和不同群体积极的工作与社会关系。运用五大指标建构的常模,可进行数据的跨国比较、同类大学比较、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状况比较。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与学生学业表现的相关性是否相关,我们用高校评价结果的截图做一说明(2010),五大可比指标与学业表现的相关关系。

表1 五大可比指标与学业表现的相关性Tab.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ive comparable indexes and performance academy

结果发现无论是中国985院校,还是美国研究型大学,五大可比指标与学生学业表现都明显相关;五大指标中对学生学业表现影响最大的是“主动合作学习”和“生师互动”。不同类型院校的五大可比指标分析(2010)对五大可比指标进行分析,发现985院校整体处于领先地位,211院校整体表现一般,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专科院校在学业挑战度、生师互动、校园环境支持度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四种类型的高校中,教育认知目标的得分由高到低的排序是:985院校最高,其次是地方专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得分最低的是211院校。四类院校总体在“记忆”“分析”“运用”上 得分较高,在“综合”、“判断”上得分较低。985院校在“记忆”、“分析”、“综合”三个子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类院校。地方专科院校在“记忆”、“判断”、“运用”等三个子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地方本科、211院校。特别是在“运用”目标上,地方专科院校显著高于985院校。反映出地方专科院校在其课程设置上,更加强调课程所学内容的应用性(见图5)。

图3 五大可比指标在不同院校中的表现水平Fig.3 Performace level of five comparable indexes in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图4 课程认知目标在不同院校中的得分比较Fig.4 Achievement comparison of curriculum cognitive goal in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人是如何受(获得)教育的?回忆你自己印象最深的学校生活(教师),可能脱口而出的往往不是某门课程,而是那位老师或参与的那种活动,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常常发生在“无言的感动之中”。现在我们提倡积极教育学,即教师对学生的高期待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作为老师,你最想给学生的是什么?好的老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做出别人无法替代的贡献”。他们对学生设置高标准,并相信学生有能力达到这些标准,当学生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出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种“期待效应”告诉教师要给学生“个人表扬”、“关注”与“任务”。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评论员连续发表一系列倡导高校教学改革的卷首语,“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真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改到痛处是教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强化高校质量主体意识,建立普通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实行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多元评价结合,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和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估制度。”但是没有教学层面的改革,任何外在的政策和文件都不会自然转化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素。教师是真正影响学生学习的要素。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学习时代,通过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育永无希望,教师必须尊重和考虑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体验和期待,才能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图5 教育认知目标在不同院校的得分比较Fig.5 Achievement comparison of education cognitive goal in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猜你喜欢

质量观大学院校
“留白”是个大学问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基础教育质量观“三问”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青岛啤酒“大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