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50例临床分析
2012-11-08胡金美
王 萍 胡金美
(山东省临沭县临沭街道计生办,山东 临沭 276700)
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等子宫良性病变属临床常见病,据调查,我国子宫肌瘤发病率约为育龄妇女人口数的20%~30%。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保持女性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提出诉求,“一刀流”的破坏性手术已经越发的不合时宜。我院为提高手术临床效果和女性生活质量,对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等患者采用经腹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创伤小,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间于我院行经腹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等子宫良性病变的病例50例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取行传统腹式筋膜外子宫全切术治疗同类病症5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区间34~48岁,平均年龄43.5岁,其中子宫肌瘤33例,子宫肌腺症1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双侧)4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区间36~50岁,平均年龄45.2岁,其中子宫肌瘤32例,子宫肌腺症1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双侧)4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例。两组病例均符合腹壁脂肪厚度<3cm,子宫大小<14周妊娠。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子宫大小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行常规检查、子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等排除子宫恶性病变。
1.2 方法
1.2.1 麻醉
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1.2.2 观察组手术方法
①腹部切口:于腹部耻骨联合上3~4cm横向切口长度约8~10cm,切开皮肤后,在皮下组织处切开一小横口,沿此处钝性撕开皮下脂肪组织与筋膜,沿横向剪开腹直肌前鞘,钝性分离腹直肌,腹膜横向剪开一小口拉开进入腹膜腔。②用镊子夹持湿纱布垫置于子宫后壁,敷盖肠管及大网膜,不改变其位置。③用镊子夹持远侧子宫角部,向近侧牵拉,依次切断缝扎对侧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打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④向下轻推膀胱,再次向一侧牵拉子宫,剪开阔韧带后叶,水平钳夹子宫峡处的子宫动静脉,后切断、缝扎,同理处理对侧。⑤用高频电刀从子宫峡部至阴道穹隆处环形柱状切下子宫及宫颈,保留宫颈筋膜约0.5cm。⑥0号可吸收线距离切缘3~5mm环形荷包缝合,宫颈管状切面用0号线8字缝合,间断缝合反折腹膜,逐层关腹。
1.2.3 对照组手术方法
传统腹式筋膜外子宫全切术,采用纵切口的常规方法(筋膜外)切除子宫。
1.3 观察指标及随访结果
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病率等方面评价手术临床效果,计算其平均值。并对患者跟踪随访1~3月,询问下腹部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病率等方面观察组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经腹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等子宫良性病变相比于传统腹式筋膜外子宫全切术,有以下优点:①采用小横切口逐层撕拉进腹,对皮下血管损伤小,减少了出血量,利于切口愈合;②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不遗留子宫颈管和容易发生癌变的鳞柱交界区,消灭了残端癌发生的机会[1]。③该手术不切断子宫主骶韧带,不需要对膀胱和子宫大范围的腹膜折返,避免了膀胱损伤,不伤及骨盆神经丛,减少盆腔粘连和输尿管损伤[2];④该手术子宫主韧带、骶韧带,不破坏宫颈纤维组织,最大保存组织完整,维护盆底支撑组织,既有利于残端愈合,又能防止术后阴道脱垂;⑤该手术切口位于宫颈外口周围,不触及阴道穹隆,阴道穹隆周围解刨关系未改变,阴道长度和宽度不发生变化,不影响术后性生活。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筋膜内切除子宫,会遗留周期性腹痛的病灶,因此不适合行此手术[3]。另外妊娠晚期时宫颈和筋膜的组织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两者之间界限不清,因此产科子宫手术不适合采用筋膜内子宫切除 。
表1 经腹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
英国妇科医生邦尼曾说过:“为纯属良性的肿瘤而切除年轻妇女的子宫,不啻一次外科手术的失败。”采用经腹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创伤小,临床效果满意,对女性生活质量影响较小,值得推广运用。
[1]张惜阴.妇产科保留功能手术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于产科杂志,1999,15(5):259.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l999:1823.
[3]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