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至2010年某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
2012-11-07仇亚丽白希敏
仇亚丽 白希敏 郭 敏
(江苏省宿迁市妇幼保健中心,江苏 宿迁 223800)
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儿童总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1],降低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主要目标之一。为降低我市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实现“两纲”目标,对全市2001至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掌握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现将宿迁市2001至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1至2010年在宿迁市行政区划范围内(不管其户口在何地),孕满28周(或出生体质量达1000g及以上),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收缩四项生命指标之一,而后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不包括外省因病来宿迁就诊而死于宿迁者。
表1 2001至2010年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及年龄构成
表2 2001至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及构成比(%)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制定的《全国妇幼保健调查制度》和江苏省卫生厅制定的《江苏省妇幼卫生年报暨“三网”监测工作规范》中规定的监测方案要求,对全市县乡村三级网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监测方法,并做好补漏和质控工作,从而确保了调查资料的准确、可靠和完整。
2 结 果
2.1 2001至2010年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及年龄构成
见表1。
2.2 2001至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及构成比
见表2。
3 讨 论
3.1 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逐年降低。2001至2010年10年间我市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逐年降低,且后5年地降低幅度大于前5年,主要原因为:①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妇幼保健工作,并按新“两纲”的目标要求工作落到实处,尤其是加强了基层医院产儿科抢救设备的配备和人员的业务培训,有效提高了产儿科服务质量;②自2005年开始实施“母子安康工程”,并制定下发了《宿迁市2005年母子安康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市、县、乡、村及设有产、儿科的市县(区)级医院的工作职能;依法对助产机构执业管理,保障母婴安全;强化高危孕产妇及高危新生儿诊治、转诊及急救规范,为有效降低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打下良好基础;③从2006年开始,我市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契机,加强了孕产妇健康管理和儿童健康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围生期保健和儿童保健服务质量和水平,从而有效地降低了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
3.2 先天性心脏病的顺位逐年前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活产婴儿中为4.05‰~12.3‰[2]。近年来我国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有明显上升,1996年为6.15/万,2000年为11.4/万,值得注意[3]。造成先天性心脏病的因素很多,可为染色体异常或多基因突变引起;多由孕早期的宫内感染引起,特别是病毒感染如风疹、流感等;部分人群研究的结果提示妇女妊娠期间补充叶酸和多种维生素也能降低胎儿患病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孕前宣教和孕期保健,妊娠早期积极预防风疹、流感等病毒性感染、适当补充叶酸和多种维生素,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先天性心脏病通过根治手术可治愈,即使对某些复杂心脏畸形亦能在婴儿期甚至是新生儿期进行手术,使先天性心脏病的预后大为改观。因此,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及早确定疾病类型,选择手术时机和方式,从而避免可治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死亡。同时应进一步普及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
3.3 出生窒息一直为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围生期保健,及时处理高危妊娠。二是加强胎儿监护,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严密观察产程,避免宫内胎儿缺氧。三是各级医院产房内均配备复苏设备。四是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培训和管理,采用WHO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教材和方法进行产儿科的培训与演练,使产儿科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五是促进产儿科合作,要求儿科医师进产房,每个分娩都应有掌握复苏技术的人员在场,尤其对高危孕产妇的分娩,从而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的成功率。我市自2009年开展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工作,并把出生窒息作为评审主要对象,通过全市专家对出生窒息个案的逐一评审,提出了有效地干预措施,使2010年出生窒息的构成比下降,有效降低了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
3.4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是构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且近3年来跃居首位。一是我市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重大妇幼项目为切入点,积极加强孕产期保健及高危妊娠管理,对孕产妇进行有效的卫生和营养指导,提高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防止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二是对于医疗设备和技术相对较差的二级以下医院,及时安全将其转运至有条件的上级医院分娩及进一步诊治。三是加强早产儿保健管理,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
3.5 意外窒息是构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前5位死因之一。尤其多见于婴儿中,其多发生在冬春季,农村居多。在产后访视和儿童保健门诊中,儿保医师加强家长和监护人员的安全意识,科学护理,做到母婴同室不同床,摒弃农俗陋习,取缔“蜡烛包”。
3.6 肺炎的病死率居前5位之一。因此,要提高接生质量,减少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同时对乡村级医师进行呼吸系统疾病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滥用。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儿保医师应向家长指导科学育儿知识,尤其是对体质弱的儿童应加强专案管理。
[1]石淑华.儿童保健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2001年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年龄报告[R].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