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监打响打击盗采水下文物的第一枪
2012-11-06路帆
路 帆
海南省海监打响打击盗采水下文物的第一枪
路 帆
2012年9月18日7点整,在海口市新港码头,由14名海监和文化市场稽查执法队员组成的联合执法小组整齐列队在中国海监2115船前列,一场联合打击盗采水下文物的行动拉开序幕。
南海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自古就是重要的航运地区,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频繁的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活动,造就了水域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南海海域内已发现多条水下文物线索。近些年来,打捞、盗采水下文物的事件时有发生,给海域内文化遗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海上执法受到多种客观因素限制,文化、海监跨部门联合开展制止、查处、打击盗采水下文物违法犯罪行为已经是形势需要,刻不容缓。
中国海监海南省总队严格贯彻落实中国海监总队的相关要求,此次联合执法行动得到海南省海监总队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从人员到装备充分保障执法需求。接到指示后,海南省海监总队海洋执法处立即与省文物执法部门联系,针对海南省水下文物分布特点,制定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负责执法巡查;装备技术处调集执法船艇,做好备航和航行安全工作;执法指挥处精心挑选船艇人员,确保海上指挥通讯畅通和海况动态监视。中国海监2131艇整装就绪,随时待命出航。
因受到台风影响,海上风浪较大,出海日期有所推迟。18日海况转良,适航情况允许。执法小组出发前,海南省海监总队领导来到码头,对队员们进行动员、宣布纪律、提出具体要求并确定分工,要求大家提高认识、严格执法,在充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地完成任务。同时,海南省总队派出执法指挥处人员随艇全程指挥。
为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此次行动的巡查地点、方案及航线在出航前全程保密。登艇后,带队领导宣布纪律,组织执法人员共同学习执法方案,海监艇全速奔向预定海域。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海上飞驰,绕过渔网密布的渔区,海监队员们克服涌浪颠簸带来的不适,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数据,经过精确的定位抵达了发生水下文物盗窃案件的相关海域。经观察,发现海底文物集中区海域附近零零散散停泊着一些渔船,有的在进行作业捕捞、有的抛锚停泊、还有的正在修理机器。
为了不惊扰正常渔业生产活动,海监队员驾驶执法艇绕着渔船缓缓行驶。经仪器测量,该海域水深约37米,由此断定不法分子盗采水下文物必定采取带氧潜水方式才可作业,因此作业船舶需配备氧气瓶、泵、气管、面罩、起吊机器和小艇等辅助设备;盗采分子的作业手段往往是先确定沉船或者散落文物的地点,然后选择在不良海况或者夜晚时分,在周围没有渔船或者执法部门的巡查难以监管到位的情况下,结伙带氧深潜;水下挖采的文物先是放在吊筐里,再由船上的起吊机吊起,文物在周转前必定存放在作业船船仓或者甲板上。据了解,不法分子的盗采行为十分恶劣,如果打捞不顺利,往往采取破坏性的手法获取,如用炸药实施海底爆破,再用船吊机配上大型铁抓手沉入海底挖掘,导致周围海底的瓷器被砸得粉碎。
根据盗采水下文物行为的特点,海监队员仔细观察海上船舶的相关特征。为了不放过一丝可疑,带队领导决定登上渔船进行检查;此时已经是中午1点钟,执法人员在海监艇上匆忙以饼干和矿泉水充饥;随后,海南省文化市场稽查总队工作人员随同海监执法人员一起,顶着烈日对涉嫌渔船进行了登检。执法队员向渔民出示证件并说明来意后,渔民积极配合打开仓盖受检;队员们认真仔细按照要求查巡渔船四周及船员生活区等,未发现文物和可疑现象。通过与渔民沟通了解到,盗采分子为逃避检查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沉船附近活动;与此同时,执法人员也向渔民介绍水下文物属于国家,擅自盗采属于违法行为,非法盗窃是对文物的一种毁灭,欢迎渔民积极举报这种违法行为。随后,执法小组对常年到此海域作业的渔民进行了现场宣传教育,使之明白保护水下文物的重要性,并告知如发现盗采现象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的方式和方法,对属实举报实施奖励,渔民们纷纷表示支持配合保护水下文物。
此次由中国海监海南省总队联合海南省文化市场稽查总队开展的水下文物保护执法行动,属海南省首次。中国海监2131艇在9个小时的时间里,从海口港至琼州海峡东口一带共航行了180海里,登临检查了2艘渔船;通过联合执法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相关执法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海南省海监总队将与省文物部门形成长效联合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定期与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坚决遏制和打击非法盗采水下文物行为,为南海水下文物拉起一道坚固的防护网。
海监和文物执法人员登临涉嫌船舶并开仓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