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1)
2012-11-06杨敏,钱英
杨 敏,钱 英
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1)
杨 敏,钱 英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老年人对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养老方式的选择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养老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采取目的抽样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杭州市15个社区的320名常住老年人实施调查。[结果]在年老体弱缺乏自理能力预期下,79.3%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20.7%选择机构养老。经单因素分析,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状况、子女数量、患慢性病数量等因素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影响;经多因素分析,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和子女数量会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结论]家庭养老仍是老年人养老方式的主要选择,机构养老需求有所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有待规范发展。
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急剧改变,主要表现为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据人口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至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总人口的16.23%,至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杭州作为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截至2010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6.88万人,占总人口的16.97%;预计至2015年将达到148万,占总人口的20%。由此可见,杭州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背景下,养老服务供求矛盾日益严峻,已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面临的迫切问题。为了更好地优化配置养老服务资源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首先需了解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养老意愿是指人们对养老行为所持有的看法及态度,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养老方式主要有自我养老、子女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主要是从照料者的角度来划分,如果从养老场所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本文从这一角度来分析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旨在通过了解杭州市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完善养老制度和满足城市老年人养老意愿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以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15个社区的常住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园、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实施调查。入选条件:①年龄≥60岁,意识清楚,有自主活动能力;②在本社区居住时间≥6个月;③同意参加此项调查。共有320名老人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14份,有效回收率为98.1%。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在阅读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并经过同行专家审订而成。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实施调查,由调查对象逐项认真填写,若调查对象不识字,则一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者向其口述问题和选择方法,并替调查对象填写。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状况、子女数量、居住状况、主要照顾者;②健康状况,调查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所患疾病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③选择何种养老方式及其原因。
1.2.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EpiData3.1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录入后由另一资料收集员进行核对,确保其准确性。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个人基本特征 314名老年人中,男性占49.0%;女性占51.0%。年龄:60岁~69岁占43.6%,70岁~79岁占32.2%,80岁~90岁占24.2%,平均年龄72.0岁。婚姻方面:已婚占69.7%,离婚占0.3%,丧偶占30.0%。学历:文盲、半文盲占20.7%,小学占15.3%,初中占19.7%,高中或中专占16.9%,大专及以上占27.4%,其中文盲、半文盲中女性占61.5%。退休前的职业: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占29.3%,专业技术人员占2 0.4%,公司职员占14.6%,工人占13.7%,个体从业者占7.4%,农民占14.6%。月收入方面:<500元占5.4%,500元~12 0 0元占6.7%,1 2 0 1元~2 0 0 0元占4 5.2%,2 0 0 1元~3 000元占16.6%,>3 000元的占26.1%。经济来源最主要是退休金,占77.7%;其次是子女供养,占10.5%;再次是积蓄,占5.7%;最后是目前的工作所得,占4.8%;还有极少部分是依靠政府、社会资助,占1.3%。
2.2 家庭状况 在居住状况方面,43.9%为夫妻共同居住,38.9%与子女一起居住,17.2%为独居;在日常照顾者方面,74.8%的老年人日常生活主要靠自理,19.1%的老年人由老伴照顾,6.1%的老年人由子女照顾;在子女数量方面,30.3%的老人有一个子女,34.3%的老年人有两个子女,35.4%的老年人有3个及以上子女。
2.3 身体健康状况 在自我健康状况认知方面,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的占13.1%,认为较好的占42.7%,认为一般的占36.6%,认为较差的占7.6%。74.8%的认为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没有影响到日常生活,21.7%认为稍有影响,3.5%认为有较大影响。慢性病患病率为58.3%,其中患一种慢性病的占72.7%,患两种慢性病的占14.8%,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占12.5%。前5位慢性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分别为46.5%,11.5%,10.5%,7.6%,3.2%。
2.4 养老方式选择意愿变化 最理想的养老方式,88.9%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其中47.5%选择家庭自我养老,21.7%选择社区居家养老,19.7%选择家庭子女养老),11.1%选择机构养老。当年老体弱缺乏自理能力时的养老方式,79.3%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其中43.0%选择家庭自我养老,22.6%选择社区居家养老,13.7%选择家庭子女养老),20.7%选择机构养老。在上述假设下,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84,P<0.001)。
2.5 不同养老方式选择的原因分析 分析老年人在年老体弱缺乏自理能力时选择不同养老方式的主要原因,其中选择家庭养老的首要原因是认为在熟悉的环境生活比较自在,占62.4%;其次是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基本能自理,占23.0%;再次是认为能和家人经常见面,占20.2%;最后是认为养老院费用太高,占8.4%。选择机构养老的首要原因是为了减轻子女负担,占52.3%;第二是因为养老机构老年人集中有共同语言,占36.9%;第三是因为专业人员照顾更周到,占32.3%;第四是在养老机构能消除孤独和寂寞,占18.5%;最后是因为生活不能自理,占16.9%。
2.6 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2.6.1 单因素分析 以调查对象个人基本特征、家庭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各项因素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经χ2检验,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情况、子女数量和所患慢性病数量等因素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影响(P<0.01),而性别、自感身体健康状况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没有影响(P>0.05)。结果见表1。
表1 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单因素分析(n=314) 人(%)
2.6.2 多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老年人年老体弱预期下的养老意愿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选择逐步前进法。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为因变量,定义当y=1时,表示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当y=0时,表示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自变量主要从老年人的个人基本特征、家庭状况、身体健康状况3方面进行筛选,个人基本特征方面选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4个变量,在家庭特征方面选取居住状况、子女数量2个变量,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选取慢性病患病数作为变量。进入模型的自变量依次为子女数量、文化程度、月收入、年龄。对老年人养老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子女数量、文化程度、月收入和年龄。与子女少的老人相比,子女多的老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与低年龄组(60岁~70岁)老人相比,高年龄组(80岁~90岁)老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与高收入老人相比,低收入老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与文化程度高的老人相比,文化程度低的老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详见表2。
表2 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人(%)
3 讨论
3.1 老年人养老离不开“家”,社区居家养老有所增加 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深刻影响,“在家养老”仍是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这里所指的“家”是广义的概念,即指家庭或所在的社区,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这种模式出现了一些时代特征。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最理想的养老方式,88.9%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包括自我养老、子女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在年老体弱缺乏自理能力的预期下,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降低到79.3%,其中选择家庭自我养老和子女养老下降明显,而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略有提高,达到22.6%,相比较之前初炜等[2]的研究结果(9.8%)有明显的增长。社区居家养老具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参与感,并有心理上的认同,可以及时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和劳动负担。在家庭照顾资源日益匮乏的情况下,依托社区提供基于老年人养老意愿的专业化的服务,弥补家庭养老资源的不足,使老年人在不离“家”的情况下,享受社区的养老服务。
3.2 机构养老需求增加,资源明显不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口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身边无子女照顾的、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和病重老人,往往偏向选择机构养老。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最理想的养老方式,11.1%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比苏丽惠等[3]的调查结果(7.8%)有所提高;而在年老体弱缺乏自理能力的预期下,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明显增加,达到20.7%,说明自理能力是影响老年人是否选择机构养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与焦亚波[4]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与老年人口的比例长期稳定在4%~5%,我国港澳地区为3%。根据杭州年鉴,2009年末全市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07家,床位21 930张,平均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1.94张,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水平,而根据2010年全市的老年人口数进行推算,共需要130 321张床位,所以现有基础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这与倪荣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
3.3 养老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社区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情况、子女数量和所患慢性病数量等,其中年龄、子女数量、文化程度、月收入等因素经多因素分析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明显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与低年龄组(60岁~70岁)老人相比,高年龄组(80岁~90岁)老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这可能与他们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较深有关,而且高龄老人往往年老体弱,更渴望得到家人的帮助。本次调查发现,丧偶的老人达到30.0%,与仍在婚的老人相比,丧偶老人家庭养老意愿(89.5%)明显高于在婚老人(74.9%),而机构养老意愿明显低于在婚老人,这主要是由于在婚的老年人配偶健在,互相之间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所以非在婚者比在婚者对家庭和子女的感情依赖要高。在文化程度和收入方面,这两个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调查发现,与高学历老人相比,低学历老人有更高的家庭养老意愿;与高收入老人相比,低收入老人有更高的家庭养老意愿,这主要与文化程度高的老人收入相对较高,经济上相对较自主,而且比较容易接受新的养老观念和方式。分析居住情况与养老意愿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与老伴居住的老人选择养老机构的比例最高,达到29.0%,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其次,为16.4%,而独居老人最低,仅9.3%。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独居老人长期单独居住,习惯了自在无约束的生活而无法适应养老机构的集体生活。根据统计结果,子女数量是影响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子女数量达到3个或3个以上时,老年人有较高的家庭养老意愿(93.7%),远高于有1个或2个子女的老人,这是由于养老责任因有多人分担而得以减轻,因而家庭养老更能被老人和子女接受。由于本研究选择的是社区内有自主活动能力的老人,因此入选对象的健康状况尚可。本次研究有关个人健康状况的3个指标“自评健康状况、健康状况对自理能力的影响、是否患慢性病”中,仅第3个指标有统计学意义。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为58.3%,不患慢性病的老人比患慢性病的老人有更高的选择家庭养老意愿,可能与患病老人更需要得到家人的照顾有关。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养老机构照顾模式有待专业化、人性化和规范化,而既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又能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需求的社区居家养老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学者的关注。
[1] 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98-105.
[2] 初炜,胡冬梅,宋桂荣,等.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836-838.
[3] 苏丽惠,董沛,李翠.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0,31(5):633-634.
[4] 焦亚波.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816-2818.
[5] 倪荣,杨佳琦,朱晨曦.杭州市城市社区老年护理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9):27-28.
Study on select of pension methods of the elderly in community in c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Yang Min,Qian Ying(Nursing College of Hangzhou Teachers’University,Zhejiang 310036 China)
R473.2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2.01.016
1009-6493(2012)1A-0037-03
1)为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9BSH023;2010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0R421023。
杨敏(1990—),女,本科在读,单位:310036,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钱英(通讯作者)单位:310036,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
2011-08-24;
2011-12-18)
(本文编辑 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