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甘蔗品种(系)新宿两年试验结果初报
2012-11-06,,,,,
,,,,,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316)
2012-07-14
陈勇生(1980-),男,河南信阳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甘蔗遗传育种研究,Email:yongshengchen100@126.com。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20-1-4)。
引进甘蔗品种(系)新宿两年试验结果初报
陈勇生,刘福业,吴文龙,陈健文,齐永文,邓海华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316)
对26个引进甘蔗品种(系)第一年新植和第二年宿根试验的蔗茎产量、含糖量等重要性状采用裂区试验统计模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在品种间、年份间,以及品种与年份互作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参试品种中,Q141、95H4035、Q135和Q170平均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均与ROC16差异不明显,前者12月甘蔗蔗糖分比ROC16高0.08%,而后三者则分别较ROC16低0.36%~0.88%;其余品种表现不一。
甘蔗;品种;引种
世界上各甘蔗糖业种植生产国家均高度重视从国外引种,引进品种主要用于品种创新研究,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随着近年来对外交流的频繁,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与澳大利亚等甘蔗糖业发达国家的甘蔗品种交换越来越多。引进材料的应用主要有作为杂交亲本和作为生产品种两个方面[1,2]。经产量、糖分、生长特性、开花习性等试验研究,可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优良新品系[1]和作为亲本材料利用的优良品系。2006~2007年在本所试验基地对84-255-10、90-110-9、95H4001等共26个从澳洲引进的甘蔗品种(系)开展了比较试验,旨在通过地理远缘的途径扩大甘蔗品种的遗传基础,选育高糖、高产、优质,适宜粤、桂、闽、琼、滇等省(区)推广种植的优良甘蔗新品种或杂交亲本。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为84-255-10、90-110-9、95H4001等共26个澳洲甘蔗品种(系),其中以ROC10、ROC16和Triton为对照品种。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设在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下属试验基地,2006年进行新植试验,2007年进行上一年新植的宿根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2次重复,行距1.0 m,行长8.0 m,小区4行区,面积32.0 m2,新植每行下种32段双芽苗(折公顷下种量40 000段双芽苗)。下种前均用0.2%多菌灵药液浸种消毒2~3 min,以防凤梨病。田间管理与当地大田生产相同。
1.3 测定项目
分别进行新植萌芽率与分蘖率、宿根发株数、生长速(7、8、9月)、茎径、茎长和有效茎数等农艺性状的调查,12月田间采样进行糖分检测,收获时分小区实收称产。以小区产量乘以相应小区的品种的12月平均蔗糖分计算得各小区的含糖量。
1.4 数据处理
产量和含糖量按品种-年份裂区统计模型(品种为主区,年份、品种固定,区组随机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蔗茎产量
对新宿2 年的蔗茎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年份间,以及品种与年份互作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品种与年份互作差异极显著表明不同品种新植、宿根的产量变化趋势不一致。
各参试品种的蔗茎产量及其汇总结果见表1。26个品种中,95H4021、95H4035、Q135和Q170的新宿平均蔗茎产量超过对照ROC16,位列参试品种前4名,达到100.0 t/hm2以上,但它们与ROC16之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另外,95H4022、95H4016、95H4046和Q124的新宿平均蔗茎产量均极显著低于3个对照,不及50.00 t/hm2。其余各品种表现不一。
表1 各参试品种平均蔗茎产量(t/hm2)比较
注:R值表示宿根与新植的比值。同一列中,有相同字母标注的性状值之间差异不显著;无相同字母标注的性状值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小写字母表示0.05显著水平,大写字母表示0.01显著水平。下表同。
此外,宿根蔗茎产量与新植蔗产量的比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品种的宿根性。从表2的分析结果来看,除90-110-9外的其余品种的宿根与新植产量比值均小于1,且Q124、95H4016和95H4033的这一比值还不到0.5;不过,绝大多数参试品种的宿根与新植产量比值均超过对照品种Triton,其中90-110-9、Q141和95H4037位于前3名。
2.2 含糖量
含糖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年份间,以及品种与年份互作亦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品种与年份互作差异极显著表明不同品种新植、宿根的含糖量变化趋势不一致。
各参试品种的含糖量及其汇总结果见表2。其中,95H4035、Q135、Q170、95H4018和Q141的新宿平均含糖量介于14.08~16.31 t/hm2之间,位于参试品种前五,它们之间差异不大,且与对照ROC16(14.98 t/hm2)亦未达差异显著水平;而95H4022、95H4016、95H4046、和Q124的新宿平均含糖量均极显著低于3个对照,不及7.500 t/hm2。其余各品种表现不一。
表2 各参试品种平均含糖量(t/hm2)比较
另外,从表2还可知,除90-110-9外的其余品种的宿根与新植含糖量比值均小于1,不过,参试品种中,仅Q124的这一比值低于对照品种Triton,不及0.5;宿根与新植含糖量比值位于前3名的分别是90-110-9、95H4037和Q141。
2.3 甘蔗蔗糖分和甘蔗纤维分
对参试及对照品种新宿平均12月品质性状(表3)进行分析可知,所有品种的平均甘蔗蔗糖分分别介于10.93%~15.79%之间,其中,95H4018、Q165、Q171和Q141的新宿平均蔗糖分名列前四位,分别为15.79%、15.46%、15.37%和15.36%,比ROC16高0.51%(绝对值,下同)、0.18%、0.09%和0.08%,比ROC10高0.58%、0.25%、0.16%和0.15%。
表3 各参试品种新宿平均12月品质性状比较(单位:%)
在甘蔗纤维分方面,所有品种的新宿平均甘蔗纤维分介于8.04%~14.12%之间,Q141的平均甘蔗纤维分处于最低,仅为8.04%,比ROC10低2.66%(绝对值,下同),比ROC16低3.54%;而95H4013的平均甘蔗纤维分最高,达14.12%。
3 结论
引种可充分利用国内外育种成果,具有省时省力、见效快等优点,是发展甘蔗生产、改良本地品种的捷径[3]。通过引进国外品种,利用来源于异地育种场站的亲本与当地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发挥其“地理远缘”优势,在我国甘蔗品种杂交育种中起着重大的作用[4]。
以上新宿2年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在蔗茎产量还是含糖量方面,品种间、第一年新植与第二年宿根间,以及品种与植别互作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品种与植别互作差异(极)显著表明不同品种新植、宿根的蔗茎产量或含糖量变化趋势都不一致。
对照品种中,ROC16无论在蔗茎产量或含糖量,还是在甘蔗蔗糖分方面均高于另外2个对照。参试品种中,Q141新宿平均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均与ROC16差异不明显,甘蔗蔗糖分比ROC16高0.08%,宿根性能较好,居于首位;其次,95H4035、Q135和Q170的蔗茎产量或含糖量都略高于ROC16,而甘蔗蔗糖分则分别较ROC16低0.36%、0.88%和0.64%。
95H4018蔗茎产量显著低于ROC16,但含糖量与其差异不大,且甘蔗蔗糖分名列参试品种之首,比ROC16高0.51%;而95H4020和95H4021蔗茎产量与ROC16相当,但含糖量显著低于ROC16,甘蔗蔗糖分则分别较ROC16低1.07%和1.94%。
此外,95H4022、95H4016、95H4046和Q124的新宿平均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均极显著低于3个对照,蔗茎产量不及50.00 t/hm2,含糖量则低于7.500 t/hm2,表现较差。
本次试验仅是一年新植和一年宿根的试验结果,建议对各个参试品种继续进行多年多点试验,探究其生产利用价值,以便作出科学、客观、准确的结论,为甘蔗育种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1] 邓海华, 张 琼.我国大陆近年育成甘蔗品种的亲本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06,(12): 7-10.
[2] 陈勇生, 邓海华, 沈万宽,等.甘蔗新品种粤引8号的引进与选育[J].种子, 2010, 30(10): 105-107, 109.
[3] 李奇伟.现代甘蔗改良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65-66.
[4] 邓海华, 李奇伟. CP72-1210在我国甘蔗育种中的利用[J].广东农业科学, 2007,(11): 18-21.
PreliminaryReportontheTwoYearsTrialinSuccessionforIntroducedSugarcaneVarieties
(Guangzhou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ugarcane Industry/Guangdong Key Lab of Sugarcane Improvement and Bioref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16, China)
Analysis on yield and sugar content of 26 imported sugarcane varieties in a two years trial in Guangdong by split-plot model showed tha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garcane yield and sugar content existed between two years, among varieties, and among interaction of genotype and year. The difference in weight per stem and sugar content between Q141, 95H4035, Q135, Q170 and ROC16 was not clear. Sucrose content of Q141 was higher 0.08% than that of ROC16, while that of 95H4035, Q135 and Q170 was lower 0.36%-0.88% than that of ROC16. The performance of others varieties was diverse.
Sugarcane;Varieties;Introduction
S566.103.7
A
1001-5280(2012)05-0500-04
10.3969/j.issn.1001-5280.201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