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草稻对粳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12-11-06郭勋斌陈伟民顾克礼冯长云余柳青

杂草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稻作粳稻分蘖

郭勋斌, 陈伟民, 顾克礼, 冯长云, 袁 秦, 余柳青

(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 225007; 2.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6;3.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农技站,江苏仪征 211400)

郭勋斌,陈伟民,顾克礼,等. 杂草稻对粳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杂草科学,2012,30(1):35-38.

杂草稻对粳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勋斌1, 陈伟民1, 顾克礼1, 冯长云3, 袁 秦1, 余柳青2

(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 225007; 2.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6;3.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农技站,江苏仪征 211400)

在同期播种情况下,和粳稻相比,杂草稻出苗时的叶片更肥长、营养生长期的植株更高、分蘖数多达4倍以上。不同生物型杂草稻的落粒性差异较大。杂草稻密度愈高对栽培粳稻的产量影响愈大。

杂草稻; 栽培粳稻; 产量

目前,江苏省直播稻面积达66.5万hm2以上,约占全省水稻面积的1/3[1-2],直播成为江苏省水稻种植的一种重要栽培方式。随着直播稻面积的扩大,稻田中杂草稻的危害越来越重,有的田块发生率达70%以上[3],甚至水稻减产70%~80%[4],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和发展。由于杂草稻与栽培稻同属禾本科水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化学除草剂防除。我们研究了不同杂草稻密度对栽培粳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评价杂草稻的危害及其防除提供理论依据。为准确设定杂草稻和水稻的生长密度,故采用水稻小苗移栽方式进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用生产上常见的、主要危害的矮秆杂草稻(杂草稻A)和中熟晚粳宁5059为试验材料,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水稻密度为13.3 cm×8.3 cm,设杂草稻密度为0、3、6、9株/m2,即杂草稻株数占水稻株数的0、3.3%、6.7%、10%。

试验地土质为沙质土,肥力中下。采用塑盘育苗,6月1日药剂浸种24 h后播种,6月20日秧苗2.5叶左右移栽,按设计密度均匀分布杂草稻和宁5059。总用氮量474 kg/hm2,分蘖肥 ∶穗肥=7 ∶3。

1.2 落粒性测定

选当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8个品种及7个类型的杂草稻,每品种取10稻穗,在1.5m高处自然落下,按落粒的比例计算落粒率,观察比较杂草稻的落粒性。

籼稻1个:扬稻6号。粳稻7个:淮稻5、淮稻13、宁粳4号、连粳6号、武粳21、南粳45、宁5059。杂草稻6个:杂草稻A(来源江都A)、杂草稻B(来源江都A)、杂草稻C(来源江都C)、杂草稻D(来源扬州A)、杂草稻(来源扬州B)、杂草稻(来源泰兴)。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初期植株性状

栽培稻与杂草稻生长初期,杂草稻第1叶叶长是栽培粳稻的4.4倍、叶宽是栽培粳稻的1.7倍。杂草稻第2叶叶长杂草稻是栽培粳稻的2倍、叶宽是栽培粳稻的1.4倍。杂草稻3叶期株高比栽培粳稻高33.1%。杂草稻比栽培粳稻叶片肥长、植株更高,生长初期植株优势明显(表1)。

表1 生长初期植株性状

2.2 生育期表现

与栽培粳稻相比较,杂草稻总叶片数少,抽穗期与成熟期早(表2)。

表2 杂草稻和栽培粳稻的生育期

2.3 不同时期植株高度

杂草稻除成熟时植株枯萎弯曲,自然株高明显矮外,其他时期杂草稻都比栽培粳稻高。因而,在水稻生长期间,容易形成“草欺苗”现象。

成熟期栽培粳稻(宁5059)植株直立。而杂草稻枯萎弯曲,拉直平均株高为80 cm,但在田间枯萎后自然高度为38 cm(图1),穗部离地高4~31 cm,目前水稻的收获机械洋马、久保田等不易收获。因此,成熟早、枯萎,机械不能收获是杂草稻田间基数大的关键因素。

2.4 分蘖发生情况

由于杂草稻分布均匀,栽培粳稻、杂草稻不同处理间分蘖发生情况一致。根据分蘖追踪及分蘖盛期调查,杂草稻分蘖最多达57个/株,而栽培粳稻最多仅9个/株,杂草稻平均分蘖数是栽培粳稻的4倍。二级分蘖和三级分蘖明显多,最终成穗数是栽培粳稻的5倍以上(表3、图2)。

表3 分蘖发生情况(个/株)

2.5 落粒情况

从表4不同品种的落粒性看,生产上应用的栽培水稻品种落粒性一般,相互间无明显差异。而杂草稻落粒性存在极显著的差别,杂草稻B落粒性特强,在田间一边成熟一边风吹晃动就落粒。由于植株高、成熟期迟,在田间农民很容易当成杂稻清除掉,难以传播危害。杂草稻E、杂草稻F落粒性也很强,与杂草稻B落粒性差异未达极显著水平。杂草稻A、杂草稻C和杂草稻D,落粒性与栽培稻相近。

表4 稻穗的落粒性

注:PLSD0.05=8.79,PLSD0.01=11.62。

以上说明不同来源的杂草稻落粒性差别很大。

2.6 水稻产量

2.6.1 含杂草稻的稻作产量 小区中含杂草稻0~9株/m2,稻作产量差异不显著(表5、表6),也就是说,生产中混有少量杂草稻,如果能全部收获的话,对稻作产量无影响。但混入杂草稻的大米品质变差(杂草稻的糙米一般为褐色)。

表5 不同杂草稻密度的稻作产量(含杂草稻)

表6 稻作产量(含杂草稻)方差分析

2.6.2 剔除杂草稻的稻作产量 在小区收获时剔除杂草稻计产。从表7、表8中可以看到,小区中含杂草稻株数越多稻作产量越低,9株/m2处理仅为CK(0株/m2)产量的70.3%。杂草稻拉直平均株高为80 cm,但在田间枯萎后自然高度为38 cm,穗部离地高4~31 cm,收割机为洋马或久保田时,无法将杂草稻收获,大部分留在田间,造成来年杂草稻基数大,杂草稻逐年增多,危害渐重。

表7 不同杂草稻密度的稻作产量(剔除杂草稻)

表8 稻作产量(剔除杂草稻)方差分析

2.6.3 杂草稻对栽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于杂草稻分蘖多,植株高,影响了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表9表明,按实际种植面积,杂草稻基本苗密度越高,栽培粳稻产量越低。如杂草稻占水稻基本苗的10%(9株/m2),按实际种植面积,栽培粳稻比对照减产近20%。

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杂草稻主要影响栽培稻的穗数和实粒数,杂草稻9株/m2处理比CK分别少19.2%和16.5%。

3 结果与讨论

生长初期杂草稻叶片长是栽培粳稻的2倍以上,植株高比栽培稻高33.1%,分蘖数是栽培稻的4倍以上,表现叶片肥长植株高,分蘖多,因此杂草稻生长一直占优势,影响栽培粳稻的生长。不同生物型杂草稻落粒性存在显著差异,有的杂草稻的落粒性并不明显高于栽培水稻,与生产上认为杂草稻落粒性强不一致[4-7]。在江苏粳稻种植区,部分杂草稻成熟早,植株枯萎,机械不容易收获,大部分杂草稻种子留在田间,即便落粒性不强,也可造成对下茬栽培粳稻的严重危害。

表9 杂草稻对栽培粳稻产量的影响

表10 不同杂草稻密度的栽培粳稻产量构成

虽然含杂草稻的稻作产量不低,但由于杂草稻成熟后植株枯萎,杂草稻不易被机械收割,不含杂草稻的产量将随着杂草稻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本试验中,杂草稻密度占10%时,实际产量减产达30%。即使按栽培粳稻的实际种植面积来计算,杂草稻密度占10%(9株/m2)时也使栽培粳稻减产20%,达不到有关研究的杂草稻5~20株/m2能造成水稻产量损失40%~60%[4]的水平。

[1]周林杰,罗兵前. 江苏省直播稻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8(3):16-19.

[2]李 茹. 直播稻田自生稻的识别与防除[J].中国植保导刊,2009(12):33-34.

[3]孙敬东,肖跃成,黄秀芳,等. 中粳稻田杂草稻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初探[J]. 杂草科学,2005(2):21-23.

[4]王黎明,陈 勇. 杂草稻研究现状及利用展望[J]. 植物保护,2009,35(5):14-17.

[5]潘学彪,陈宗祥,左示敏,等. 江苏省杂草稻成因及防控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07(4):52-54.

[6]徐世林,陈德辉,李 群,等. 稻田杂草稻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探讨[J]. 作物研究,2007(1):35-37.

[7]梁帝允,强 胜,张绍明,等. 稻田杂草稻发生趋重 水稻生产受到威胁[J].中国植保导刊,2009(2):38-39.

EffectsofOryzasativaf.spontaneaontheGrowthandYieldofOryzasativasubsp.japonica

GUO Xun-bin,CHEN Wei-min,GU Ke-li,FENG Chang-yun,YUAN Qin,YU Liu-qing

(1.Lixia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J iangsu Province,Yangzhou 25007,China; 2.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ute,Hangzhou 310006,China; 3.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opularity Center of Chenji Town,Yizheng City,Jiangsu Province,Yizheng 211400,China)

Under the condition with the same sowing date,the leaves of weedy rice (Oryzasativaf.spontanea) were longer than that ofOryzasativasubsp.japonicaat germination stage;the plants ofOryzasativaf.spontaneawere higher than that ofOryzasativasubsp.japonicain the period of vegetative growth;and the tillers were more than 4 times than that ofOryzasativasubsp.japonica. Seed shattering in different biotype of weedy rice was quite different. If the growth density of weedy rice is higher,the effrcts of weedy rice on the harvest yieldOryzasativasubsp.japonicacould be bigger enough.

weedy rice;Oryzasativasubsp.japonica; yield

Q948.1

A

1003-935X(2012)01-0035-04

2011-11-01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编号:CARS-01);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编号:sx(2011)115]。

郭勋斌(1962— ),男,江苏泰兴人,副研究员,从事作物栽培及生理研究。E-mail:guoh0742@yahoo.com.cn。

余柳青,研究员。E-mail:liuqyu53@yahoo.com.cn。

猜你喜欢

稻作粳稻分蘖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新形势下湖北粳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首届(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将于9月在长沙举行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粳稻收购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