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2011年1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2-11-06黄建蓉陈孟林

中国药业 2012年21期
关键词:药师抗菌我院

黄建蓉,陈孟林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四川 攀枝花 617067)

我院自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来,严格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开展工作,通过建立相应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等工作,达成了医、药、护共同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共识,使报告数量、质量逐年提升。笔者在此将我院2011年收集的1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1年收集的合格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35例。从报告来源、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抗菌药物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135例报告中,有118例(87.41%)是由临床医师、护士所报,15例(11.11%)是由药师在门诊药物咨询窗口收集所报,另外2例(1.48%)是患者自己上报。

135例报告中,以中老年人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儿童。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至表5。

3 分析与讨论

3.1 相关因素分析

报告来源: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情况以临床各科室上报为主,其次是药师在门诊用药咨询窗口收集,故应加大对临床各科室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鼓励各科室积极参与监测与上报工作,做到不漏报、不瞒报。药师应做好窗口咨询工作,对患者的提问耐心回答,主动了解患者用药后的情况,对患者因用药后产生的不适,积极联系处方医师,做好药品不良反应记录和相关退药工作。

表1 患者年龄分布

表2 给药途径统计

表3 药品种类统计

表4 抗感染药物种类分布

表5 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患者年龄:由表1可见,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用药引发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临床研究表明,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属于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原因[1]。中老年人各重要器官代谢功能开始逐渐减退,使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功能降低,随着年龄增长,自身免疫力下降,患疾病的机会增多,而且常同时伴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用药的频率及种类增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应充分重视患者年龄、体质、用药史等因素,了解相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遵循个体化原则用药,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测,减少因药品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的再次伤害。

给药途径:静脉滴注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静脉滴注给药方法使药物直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无首关消除反应,作用产生迅速而可靠,是其他给药途径无法达到的。但由于这种方式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同时注射液的pH、渗透压、微粒、致热原等,均可能成为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再加上医护人员对滴注速度、药液浓度、溶剂选择、药物合理配伍等方面问题的忽视,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因此,在用药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能口服或肌肉注射的尽量不要采用静脉给药。

药品种类:抗菌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频率较高所致。因此,必须做好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监测工作,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活动整治方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细菌耐药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中成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也相对较高。由于中成药成分复杂,生产工艺受限,提取的有效成分中还有一部分是大分子物质,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容易引起变态反应;中药进入体内后,在生物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也十分复杂;有些中药制剂工艺不够合理,质量控制标准不严,这些都很容易引起不良反应[3]。因此,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严格遵守《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严格遵照说明书,规范操作,密切观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中,以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最多,其次是青霉素类药物,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4]。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过敏,喹诺酮类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的症状。上述3大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主要是因为其使用广泛,尤其是在院内使用率更高。由于细菌耐药性增加,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剂量偏大,联用抗菌药物增多,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若能进一步加强对用药情况、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动态等调查和监测,制订各种有效措施[5],将会更有效地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症,合理使用,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表现:135例药品不良反应所致器官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并且易区别于原发疾病。内脏系统损害,如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系统紊乱等,由于皮肤不会快速显示出来,可能影响及时上报。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大多数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机体后较易引起过敏反应。另外,药品不良反应所致消化系统损害也较常见,患者较难受,也能很容易发现[6]。因此,药师应深入临床,协助医生及时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水平,使监测工作不段完善。

3.2 小结

我院自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以来,报告的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虽然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多数药品不良反应是可以避免的。合理用药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医生、护士、药师三者之间互相协作,在用药前了解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史、家族过敏史、了解药物的药理特性,掌握药品的适应证,合理选择剂量和疗程,明确药品禁忌及相互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严密监测。其次,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3.

[2]陈瑞玲,赵志刚.关于静脉滴注给药速度的几个问题[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7,5(6):43-48.

[3]朱虹云,洪 滟.2010年我院6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2):50-52.

[4]曾 洁,何 洁.福建省1 0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2006,18(1):154.

[5]徐叔云,魏 伟.临床药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3.

[6]唐 荣,罗 阳.我院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1,8(7):10.

猜你喜欢

药师抗菌我院
药师“归一”
什么是抗菌药物?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熊真的活过来了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中韩药师交流签约活动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