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射击运动员“Choking”现象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

2012-11-06张少波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10期
关键词:射击情景竞赛

张少波

(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6)

青少年射击运动员“Choking”现象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

张少波

(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6)

运动心理学界将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技术发挥失常的现象称为“Choking”现象,并将其定义为:在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通常发生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失误。该定义不仅描述了运动成绩下降的结果,而且着重反映了运动的过程。“Choking”现象不仅会发生在高级运动员中,一般选手也会受其威胁。在面对金牌压力时,常常显得束手无策。探讨竞赛中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心理机制,对于我们解释优秀运动员在关键时刻失误,预防和减少该现象的发生以及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运动员 “Choking”现象 竞赛

1 研究过程

1.1 研究对象

以青少年气手枪射击运动员“Choking”现象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苏州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等途径获取有关“Choking”现象方面的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 实验法

实验方案测试射击运动员在不同注意指向下的成绩变化情况及在人为设置的压力情境下发生“Choking”现象的情况,并运用心理学量表测试运动员“Choking”现象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

1.2.3 访谈法

对气手枪射击教练员及运动员进行访谈。

1.2.4 问卷调查法

采用运动心理学中常用的运动竞赛焦虑测验、自我意识测试量表、中国运动员应对量表、射击运动员目标取向测验、特质运动自信心量表、期待取胜量表,测试射击运动员的人格特质,在低压与高压状态下分别利用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及Polar心率表测试运动员的状态焦虑,以检验人为设置的压力情景是否有效。

1.2.5 数理统计法

对咨询、调研、访谈所收集并分类整理得到的有效数据,根据社会学统计方法与统计原理,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1.3 研究一

不同注意指向(或要求)下被试运动表现的差异情况。

1.3.1 研究假设

根据“Choking”过程理论及运动技能学习特点,提出如下假设:

当要求气手枪射击运动员把注意转向射击技术的具体执行过程时,会导致其成绩下降。

1.3.2 实验过程1.3.3 被试

选取苏州市、徐州市射击队共11名气手枪射击运动员(男8人,女3人)作为被试,年龄12~18岁,M=15.64,SD=1.963,符合心理学中对青少年的划分标准;训练年限2~5年,M=3.360,SD=1.567。运动员都参加过正式的射击比赛,具有一定的临场比赛经验。有关研究表明,“Choking”现象在性别上并无差异,所以,没有考虑男、女被试人数等同的因素。

1.3.4 实验任务

气手枪射击被用于本实验。气手枪射击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运动项目,要求手指、手腕等关节及其小肌肉群的协调配合,并且心理因素在射击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另外,射击时要求低度唤醒水平,且注意域相对较狭窄。

1.3.5 实验设计

由于本实验的样本量较小(n=11),同时为了使研究结果更有把握,故采用小样本实验设计中包含四个阶段的反转型设计,即ABAB设计。其基本思路是:①先取得被试行为的基线值;②然后引入自变量,并观察被试的行为变化;①再把实验条件反转到原来基线状态,再一次测量行为;②最后,再次引入自变量,并观察被试的行为变化。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注意指向,因变量为被试的射击成绩。

1.3.6 实验步骤

实验场地为10米气枪靶场。测试的任务是完成四组气手枪射击,每组10发,共计40发。完成每组的时间没有限制,被试可自由掌握,每打完一组可休息5分钟。每组测试前被试都有一段时间的试射练习,练习时间也没有限制,被试觉得准备充分了才开始进行正式测试。具体步骤如下:被试进行第一组10发密度测试。测试前,教练员不作任何技术上的提示和指导,只告诉被试尽力完成。完成测试后,被试离开实验场地,休息5分钟后再回到实验场地进行第二组测试;第二组正式测试前告诉被试每张靶纸只打一发子弹,共打10发体会。这次被试不仅要尽力完成,而且教练员还特别指导被试要把注意力集中于瞄准动作上并要求被试默想射击技术动作的全过程。每次射击时,要求被试特别注意感受手臂、手指等的运动及眼、手的配合。第二组测试完成后,被试再次离开实验场地,休息5分钟后再回到实验场地进行第三组测试;第三组测试同第一组测试,教练员不作任何技术上的提示和指导。第三组测试完成后,被试再次离开实验场地,休息5分钟后再回到实验场地进行第四组测试。第四组测试同第二组测试,教练员需对运动员作技术上的指导。

表2 不同注意指向对射击成绩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一览表(n=11)

1.3.7 结果与分析

被试的测试成绩以射击环数计算。从表1可以看出,被试在进行第二组测试时,由于教练员要求其将注意格外放在具体的动作执行上,成绩明显高于第一组的射击成绩,但在接下来的第三组测试时,由于教练员注意要求的撤销,被试的成绩明显下降,且稍低于第一组成绩。但在第四组恢复注意指向(或要求)后,被试成绩又明显上升。

表1 被试不同注意指向下的成绩比较一览表(n=11)

注:M—平均数,SD—标准差,下同。

为了确认被试的成绩提高是否是由于对动作执行过程的格外注意所引起,对所有成绩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经频数分布检验,数据属于正态分布总体,可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四次测试的成绩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2,p﹤0.01),说明实验处理是有效的,即注意指向确实使被试成绩发生了变化。为了进一步了解四次测试成绩之间的具体差异,对此进行了多重比较,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注意指向对射击成绩影响的多重比较一览表(n=11)

从表3可以看出,被试射击成绩的提高应该是由于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将自己的注意转向了具体的动作执行过程所引起的。但是该结论否定了实验前提出的研究假设,同时与以往的“Choking”研究结论出现了不一致。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被试技能水平尚未达到完全自动化程度,当把注意集中于动作的具体执行过程时反而提高了其运动表现。

1.4 研究二

压力下的“Choking”现象及其与运动员人格特质的关系。

目的在于测试观察是否一些与自我注意有关的压力会引起“Choking”现象,以及测试该现象与运动员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关于运动员“Choking”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以往的研究出现了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和特质性焦虑与“Choking”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Choking”现象的发生。本研究在竞赛特质焦虑和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再加入应对方式、目标取向、特质运动自信心和期待取胜,并以此测试运动员“Choking”现象与竞赛特质焦虑、自我意识、应对方式、目标取向、特质运动自信心及期待取胜之间的关系。

1.4.1 研究假设

基于“Choking”过程理论及以往的相关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与低压情景(基线测试)相比,高压情景下运动员的射击成绩会明显下降,即出现“Choking”现象。

假设二:运动员的竞赛特质焦虑、自我意识、应对方式、目标取向、特质运动自信心及期待取胜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假设三:运动员的竞赛特质焦虑、自我意识、应对方式、目标取向、特质运动自信心及期待取胜能有效预测“Choking”现象的发生。

1.4.2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中的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即ABBA设计,又称被试内平衡设计)。其基本思路是:首先给被试作第一种处理(OA),而后有一个测量值(X1);其次,作第二种处理(OB),也有一个处理后的测量值(X2);然后,再重复第二种处理(OB)从而得到一个测量值(X3);最后,再次重复第一种处理(OA),得到一个测量值(X4)。所有被试均接受ABBA的实验处理。该设计的优点是:① 能较好地控制被试变量;② 能较好地控制顺序误差;③ 节省时间。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压力,因变量为被试的射击成绩。

1.4.3 实验步骤

实验场地为10米气枪靶场。被试来到实验场地外后。第一组与第四组正式测试时按照名单上的顺序点名分别依次进入实验场地进行测试,第二组与第三组正式测试时所有运动员集体参加。具体步骤如下:第一组正式测试前,由裁判宣布测试要求:感谢您参加本测试!测试的任务是总共完成四组气手枪射击,每组10发。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第一组的10发子弹均打在一张靶纸上;②每打完一发子弹后请不要将靶纸返回;③每组的测试时间没有限制,您可自由掌握;④第一组正式测试前有一段时间的试射练习,练习时间也没有限制,准备充分了才开始进行正式测试;⑤正式测试时靶场只有1名记录成绩的裁判,无其他人在场,您可以大胆放松地完成测试;⑥正式测试前请先测一下您目前10″的心率,然后完成一份CSAI-2量表。完成第一组测试后,被试离开实验场地休息,等待其他被试都完成第一组测试后集体进行第二组的测试。第二组正式测试前,由裁判宣布测试要求:大家好!为了备战8月份的全国青少年射击锦标赛和2010年的第十七届省运会,省体育局和市体育局准备在你们当中选拔一些技术好、水平高、心理素质过硬的选手参赛。我们将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选拔:①为了更接近真实的比赛,我们将安排大家进行一次射击比赛;②选拔内容是完成两组20发气手枪射击,每张靶纸只打一发子弹,且这次测试时间限定为30分钟,正式测试前有5发试射,并且这次会有观众进入现场观看测试;③我们将会对本次选拔进行全程录像并交给有关专家分析,之后根据你们的测试成绩以及专家对你们的技术评估后再确定参赛名单;④如果能够参赛即可获得丰厚的奖品、一定的奖金,若在比赛中能夺得好名次,除了得到奖品、奖金外,还会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⑤如果这次测试所得成绩高于第一组,每高于一环,奖励10元,若低于第一组,每少一环罚做10个俯卧撑;⑥您的教练员和队友们都期待您能取得好成绩;⑦正式测试前请先测一下您目前10″的心率,然后请再次完成一份CSAI-2量表。完成第二组测试后,被试离开实验场地,休息5分钟后再回到实验场地进行第三组测试。第三组测试同第二组测试,被试在高压的情景下完成测试任务。完成第三组测试后,被试离开实验场地,休息5分钟后再回到实验场地进行第四组测试。第四组测试同第一组测试,被试在低压情景下完成测试任务。

1.4.4 “Choking”指数的操作性定义

将射击运动员的“Choking”指数定义为:“Choking”指数=低压条件下的成绩-高压条件下的成绩。如果指数为正值,则表示被试在压力条件下不能保持原有的运动水平,即出现“Choking”现象,且指数越大,说明“Choking”现象越明显。

1.4.5 结果与分析

1.4.6 压力情景的有效性检验

“低压”测试与“高压”测试的不同,在于两者之间产生了一个人为设置的“压力”情景。为了检验本实验中人为设置压力情景的有效性,将低压与高压实验条件下运动员的心率(10″)和状态焦虑水平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低压、高压条件下被试的心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 =0.000,p﹤0.01),且高压下被试的心率显著高于低压下的心率,这表明设置的压力情景对被试的生理反应有显著性影响;事后对被试的访谈也证明其在高压情景下确实有比较紧张的感觉。由此来看,被试的生理及心理指标均一致表明所设置的压力情景是有效的,该压力源已成功地在被试中引起了压力,高压情景确实使被试的心率及状态焦虑水平上升,使被试明显感觉到了压力的增加。

1.4.7 压力下运动员的“Choking”现象

从表5可以看出,被试在高压情景下的平均成绩低于低压情景下的成绩。经配对T检验,低压与高压情景下的成绩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 =0.000,p﹤0.01),说明与基线测试(低压情景)相比,高压情景下运动员的射击成绩明显下降,即出现“Choking”现象,这也验证了假设一,即在压力情景下被试焦虑水平提高,并且付出额外的努力将注意集中于具体动作过程,破坏了动作的执行节奏,导致“Choking”现象的发生。

表5 低压、高压情景下被试射击成绩(环)的T检验结果一览表(n=11)

表6 预测变量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一览表(n=11)

1.4.8 运动员“Choking”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

运动员人格特质主要包括竞赛特质焦虑、自我意识(包括个人自我意识、公众自我意识)、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回避应对)、目标取向(包括自我取向、任务取向)、特质运动自信心和期待取胜等六个指标,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这些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是否能有效预测“Choking”现象的发生。预测变量的描述统计值见表6。

为了探索运动员产生“Choking”现象的心理因素,将运动员的竞赛特质焦虑、自我意识、应对方式、目标取向、特质运动自信心、期待取胜和“Choking”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矩阵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运动员的“Choking”指数与个人自我意识呈显著性负相关(r=-0.731,p<0.05),且公众自我意识与个人自我意识呈极其显著性正相关(r=0.756,p<0.01),公众自我意识与自我取向呈显著性正相关(r=0.643,p<0.05)。另外,竞赛特质焦虑、个人自我意识、公众自我意识、积极应对、回避应对、自我取向、任务取向、特质自信心和期待取胜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这与假设二是相符的。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以运动员的“Choking”指数作为因变量,竞赛特质焦虑、个人自我意识、公众自我意识、积极应对、回避应对、自我取向、任务取向、特质运动自信心和期待取胜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射击运动员“Choking”指数的回归模型,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该回归模型总共能解释“Choking”指数总变异的85.8%。其中,个人自我意识能解释“Choking”指数总变异的53.4%,R2change=0.534,F change(1,9)=10.299,β=-1.130,p﹤0.001,对“Choking”指数有极其显著的回归效应;期待取胜增加有意义的解释变化,R2change=0.196,F change(1,8)=5.821,β=0.618,p﹤0.01,对“Choking”指数有极其显著的回归效应;竞赛特质焦虑也增加了有意义的解释变化,R2change=0.127,F change(1,7)=6.260,β=0.374,p﹤0.05,对“Choking”指数有显著的回归效应。

表8显示,该回归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0.926,非常接近1,说明进入该回归模型的这三个预测变量与因变量“Choking”之间有非常强的线性关系;从R2以及Adjusted R2的值可以看出该回归模型有较高的拟合度,建立的回归方程比较好;另外,t值均大于2或者小于-2,说明三个预测变量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该结论部分验证了实验前提出的假设三,即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个人自我意识)、期待取胜、竞赛特质焦虑能有效预测“Choking”现象的发生。

表4 低压、高压情景下被试的心率(10″)及状态焦虑的T检验结果一览表(n=11)

表7 各预测变量相关矩阵分析一览表(n=11)

表8 运动员“Choking”指数逐步回归模型(n=11)

2 讨论

两个连续的实验研究,旨在揭示射击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心理机制。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竞争性的不断增强,使得竞技运动的技术性含量不断提高,对运动员的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运动员在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的“Choking”现象也就不断增多。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主要表现为随着压力的增加,习惯的运动节奏或技术执行出现了变化,导致运动成绩下降。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展示了如下三个内容:增加努力对运动员操作成绩的影响;压力下增加对操作结果重要性的认知对操作成绩的影响;压力下运动员“Choking”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

2.1 不同注意指向(或要求)下被试运动表现的差异情况

当要求被试将注意格外集中于射击的具体执行过程时,成绩显著提高,且与无注意指向下的成绩比较,达到了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被试的技术水平尚未达到自动化程度,当要求其将注意格外关注动作要领时,其实是对运动员起到了动作指导的作用。根据“技术获得理论”,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被试,其技术的执行并没有达到自动化,有意识的注意通常对提高成绩是有帮助的。实验结束对运动员进行访谈时,他们也均认为教练员的提示和自我暗示能帮助其规范技术动作。研究一的结果与实验前提出的研究假设及以往的研究结论出现了不一致。以往研究认为,当要求将注意指向具体动作过程时,会带来技术的自动执行过程受到阻碍或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操作成绩出现下降。分析认为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被试技能水平不同所致:以往研究选取的被试均是高水平运动员,而本研究的被试的技术水平可能尚未达到自动化程度。

2.2 压力下的“Choking”及其与运动员人格特质的关系

从被试的生理及心理指标来看,人为设置的压力情景是有效的;另外,被试在压力条件下由于额外的努力引起了注意对运动过程的控制而使得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了衰变,导致其成绩下降,压力下运动员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常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额外的努力引起了注意控制运动执行过程,使习惯的运动过程发生了衰变。当减少额外的努力时,运动成绩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也就是心理学家常说的,“Choking”是由于运动员太努力的结果。这也为努力的“悖理效应”提供了佐证。

实验的目的是确定是否竞赛特质焦虑、自我意识、目标取向、特质运动自信心及期待取胜之间存在相关性以及能否用这些指标来预测运动员“Choking”的发生。因为公众自我意识强的运动员比较关注自己的公众形象,在比赛中面对观众时,往往会考虑自己的表现是否会给观众带来好的印象,自我取向的运动员比较注重比赛结果,他们往往会通过努力提高比赛成绩从而得到观众、教练员以及同伴的认可,提高自己的公众形象,因此,公众自我意识与自我取向之间的显著性正相关关系是不难理解的。成绩期望值越高,“Choking”的机率就越高。这是由于较高的成绩期望值,通常会放大对比赛重要性的认知,并通过增加额外的努力,引起有意识地控制运动过程,导致失误现象的增加,特别对敏感性强的运动员更易如此,增加了“Choking”频率。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的不足之一是被试的样本量较小,所采集到的实验数据不够丰富;不足之二是人为设置的压力情景虽然采用了模拟比赛、观众、录像、金钱奖励及惩罚等手段,但这与真实比赛中的压力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三是本研究虽然认为运动员的竞赛特质焦虑、自我意识、应对方式、目标取向、特质运动自信心及期待取胜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 结论

4.1 不同注意指向(或要求)下被试运动表现的差异情况

当要求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将注意转向具体的技术执行过程时,运动成绩显著性提高。

4.2 压力下的“Choking”现象及其与运动员人格特质的关系

(1)与低压情景下运动员的射击成绩相比,在高压情景下,运动员的射击成绩普遍下降,并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

(2)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竞赛特质焦虑、自我意识、应对方式、目标取向、特质运动自信心以及期待取胜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公众自我意识与自我取向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3)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个人自我意识、期待取胜和竞赛特质焦虑三个变量能有效解释85.8%的“Choking”指数变异,且三个变量对“Choking”指数均有显著的回归效应。

[1]Arnold LeUnes Jeck R.Naion[著],姚家新,漆昌柱,黄志剑,等[译].运动心理学导论[M].

[2]王进.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飞走”:竞赛中“Choking”现象[J].

[3]王进.压力下的“Choking”:运动竞赛中努力的反常现象及相关因素[J].

[4]王进.解读“反胜为败”的现象:一个“Choking”过程理论[J].

[5]胡桂英,许百华,许琦.青少年篮球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J].

[6]胡桂英,王进,许百华.优秀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个案研究[J].

[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

[8]俞继英.奥林匹克射击[M].

[9]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

[10]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

[11]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

[12]游旭群.实验心理学[M].

[13]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果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

[14]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

G841

A

2095-2813(2012)04(a)-0019-04

猜你喜欢

射击情景竞赛
情景交际
画与理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机枪射击十八式
打靶训练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创新思维竞赛(3)
楼梯间 要小心
创新思维竞赛(6)
把美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