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时态使用一致性研究

2012-11-05杨滢滢张雪梅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时态状语语料库

杨滢滢,张雪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上海 200083)

一、时态研究回顾

时态作为英语教学中必然涉及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又是二语学习过程中相当困难但却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Bardovi-Harlig,2000)。过去的20年来,二语习得领域对时体的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成果(Bardovi-Harlig,1999)。然而以往很多研究关注的学习者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其第一语言本身就具备时态体系(Andersen,1991;Salaberry,1999;Rohde,1996;Dittmar,1981;Wiberg,1996;Granger,1998 等);另一种则是混合型的,即其第一语言有的具备时态体系而有的不具备(Bardovi-Harlig,1992;Bardovi-Harlig &Reynolds,1995;Schumann,1987)。只有少数研究关注到第一语言不具备时态体系的二语学习者学习时态的情况(Wolfram,1985;Sato,1990;Bayley,1991,1994;Ramat &Banfi,1990)。但是,在这些研究中,研究第一语言中缺少时态体系对其第二语言时态习得所产生影响的则少之又少(Yang &Huang,2004)。

对中国学习者而言,英语时态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即使是高级阶段的中国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态的时候也会出现错误(樊长荣、林海,2002)。英汉两种语言的时间表达各不相同,但都存在其自身的复杂性。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情状体、时态的形态标记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熊建国,2003;蔡金亭,2002,2003,2004;杨燕锋,2007)。蔡金亭认为,汉语体标记“了”对英语过渡句中一般过去时标记有显著影响。这些研究较多地是从母语对英语时态影响的角度出发,考察学习者在时态表达形式和意义上的差异,但并未考察某个(些)时态或时态整体在语用或语篇方面的连贯作用及学习者在这方面的具体使用情况。

我们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中国学习者的时态概念相对淡薄,时态使用缺乏连贯性或一致性,不知道英语时态是多维的、动态的,混淆了中英文的时间表达,以及各英语时态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含义和区别。时间状语的类型、突显度以及距离主要谓语动词的远近对于学习者英语时态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不同语言能力水平的学习者在时态的习得方面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英语的词形表达时体概念和汉语的词汇手段表达时间之间,中国学习者似乎还没有搭建一种桥梁,在时态的习得上没有做到真正地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因此出现很大程度上的混用和误用。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以往的实证研究是在根据特定研究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较为复杂语境①下进行时态使用考察,所涉及因素较多。且学习者的时态混用到什么程度并未具体考察,国内相关研究对于中国学习者时态使用一致性的调查也几乎空白。因此,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本次研究旨在考察相对简单的语境②下学习者对于动词时态的选择和应用情况,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较好地把握时态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进而和以往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相信对课堂中的英语时态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时态一致性的作用

时态是用来确定一件事情或一种状态所发生的时间,主要考虑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时间与它陈述时间的交互关系,对许多语言来说,它是动词的一个重要范畴。时态使用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时态一致性(tense continuity)(Granger,1998:198)。Godfrey(1980:94-95)这样给“时态一致性”下了定义:当一种时态用来表示某一主题的特定时间指示时,该时态应该贯穿此主题的始终……如果第二语言说话者的输出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他们不但必须控制时态的形式,而且要能够辨识时态一致性并持续使用。Hannay和Mackenzie(1996:10)强调了时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的重要性:“一旦出现时态的改变,就意味着连贯性的中断,这会使读者感觉文章开始了新的一个部分。”由此可见,时态在语篇中所起到的贯穿全篇时间概念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时态使用的一致性主要通过时态的语义、语用和语篇意义的层面体现出来。国内也有研究学者提出类似的观点——时态呼应,并指出应该从时态意义出发提出意义呼应标准,该标准注重时态形式与时态意义的联系(秦裕祥,2005:22)。但是他只讨论了狭义的时态呼应(间接引语/宾语从句中动词时态与引述动词/主句动词时态的前后照应),而没有讨论广义的时态呼应(语篇中动词时态的前后照应)。鉴于后者应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本研究将以语篇中的时态一致性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设计

1 语料选择和考察目标

本研究使用的语料选取了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下的“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多语种语料库建设和研究项目”其中的一个子项目——英语语料库③(Corpus for English Majors)中的语料——英语专业学习者三年级平时翻译语料(汉译英)《冰茶》。之所以选择这篇翻译作语料是因为其时间表达相对单一,语境(时间框架)相对透明,主要涉及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使用。翻译的三个自然段中,第一和第三自然段是评论和综述性文字,即为一般现在时必要语境,第二段则是记叙性文字描述过往的事件,即为一般过去时必要语境。

众所周知,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普遍接触较早的时态类型(在初中阶段,甚至有些地方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学习者对于这两种时态应该非常熟悉。但是,尽管一般过去时在中国学习者中使用频率较高,但是使用的正确率并不是很理想,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也是最难的时态之一(黄月圆、杨素英,1998;蔡金亭,2003)。Granger(1998)对以法语为母语的高级英语学习者进行了基于语料库的时态使用研究,其结果表明,错误率最高的是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错用或混用,且该研究发现一般过去时仍然对这些高级学习者构成困难。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这两种相对简单的时态④在互相转换的情况下,学习者是否能够及时地调整英语时态的语义和语用差别,以作出正确的时态选择,即能否在同一时间框架下保持时态使用连贯性或一致性⑤。为了全面考察这些情况,我们除了具体分析错误时态使用之外,也考察了正确使用时态的情况。在语境相对简单,时间概念相对透明的情况下学习者的时态应用如何?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表现出时态应用的一致性、连贯性?时间状语的类型及母语对于学习者时态的选择有何影响?

2 研究方法

我们从这批语料中选取5 个不同高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习者的文章各20 篇(共100篇),根据研究目的对相关语料的时态使用进行加工标注。

为了进一步考察时间状语或其他时间表达对于中国学习者时态使用的影响,我们对各种时间表达类型也进行了分类标注。

表1 时态错误类型标注

表2 各种时间表达类型标注

对于t5 类型的统计,如前所述,一些研究表明汉语体标记“了”对于英语一般过去时有显著影响(蔡金亭,2004),因此本研究中所涉及的“了”主要是考察与过去时相关的汉语动词或句子后的“了”,具体考察动词如下(黑体部分所示)。

他看到其他冰镇饮料的生意都很红火,于是想到了一个主意——他可以将茶做成冷饮,加上糖再出售。他这样做了,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于是冰茶就这样问世了。

如上所述,本研究同时考察了学习者时态使用的正确情况,因此,对于这些正确使用也同时进行标注。p 表示过去时,pr 表示现在时。与此同时,也把正确时态应用下的时间表达类型根据表2 进行标注。如[p,t5]表示有汉语体标记“了”下的过去时的正确使用。此外,除了对错误时态进行标注外,我们也进一步细化了错误类型,即对于这两种时态的混用情况也具体进行标注,如[tn2,pr-p,t1-],该赋码表示在前面有明确时间状语情况下(t1-)时态选择的错误(tn2),具体错误为一般过去时(p)(目标时态)错用成一般现在时(pr)(即错误时态)。

In 1904,John wanted [p,t1-]to promote Indian tea in the world’s market.

In 1904,John had planned [tn2,pp-p⑦,t1-]to extend Indian tea in St.Louise World Trade Fair.

It occured [tn4,-]to him that he could [p,t3]make his tea into iced drink with sugar

Our life are [tn5,-]also like that.

四、数据统计与讨论

统计数据显示,两种时态在所选语料中的实际应用正确率达到90.84%,由此可以说明,在时间框架比较简单,语境相对透明时,学习者的时态总体应用较好。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解析这9%的时态错误,我们会发现学习者主要的错误类型如图2 所示:

图1 动词时态选择正误率统计

图2 时态错误类型分布

由此可见,时态使用的不一致性(tn3)占据了所有错误类型的很大比例(近60%),时态选择错误(tn2)相对较低(7.11%)。在所有的16 个有关时态选择的错误(tn2)中,我们发现,所有错误都出现在段落起始句的动词上,其中,第一段(一般现在时必要语境)出现1 个错误,第二段(一般过去时必要语境)出现7 个错误,第三段(一般现在时必要语境)有8 个错误。这似乎再次表明,当时间指涉发生转变时,学习者不能同时意识到说话时间点、事件发生点和指涉点三者之间的转换。另外,主谓一致方面的错误(tn5)(26.67%)明显多于谓语动词屈折变化(tn4)方面的错误(6.67%)。在所有60个主谓一致方面的错误中,有47 个(占78.33%)是与一般现在时使用有关的主谓一致性错误,剩下的(21.67%)则是和一般过去时中be 动词有关的主谓一致性错误。所有的15 个动词屈折变化方面的错误中,有13 个发生在动词occur的屈折变化上(误拼为occured),另外两个则与plan 的过去时拼写有关(误拼为planed)。

图3 进一步表明,各种时态错误类型下的具体情况及所包含的各目标时态和实际使用变体。如图所示,大部分的时态选择错误(tn2)出现在一般现在时的必要语境中(即第一段和第三段),即有6.22%误用为一般过去时,0.44%误用为现在完成时,另外有0.44%的时态选择错误出现在一般过去时的必要语境(第二段),被误用为过去完成时。

图3 也表明,与时态一致性相关的错误(tn3)更多地出现在一般现在时的必要语境中(32.44%),相比之下,在一般过去时的必要语境中,25.33%的错误与误选一般现在时有关,另外有1.78%是选择了过去完成时。但是,尽管总体上一般现在时的必要语境两倍于一般过去时的必要语境,一般现在时在学习者的译文中是相对过度使用(overuse)的。图4可以进一步说明,在第一和第三段的一般现在时必要语境中有73 个(54.48%)出现误选一般过去时的情况,在第二段一般过去时必要语境中有57 个(42.54%)误选一般现在时,4 个(2.99%)误选了过去完成时。由此可见,现在时过度使用率高于过去时的过度使用率。

表3 显示,t1和t5 各自代表明确标示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使用的时间表达,且正确率相对都较高(t1下的一般现在时使用正确率高达98.45%,t5下的一般过去时使用正确率高达94.01%)。这表明这两种汉语和英语的时间表达对于学习者而言都相对凸显,有助于学习者对英语时态作出正确选择。在中文原文中有4 个动词带有体标记“了”,其中两个是动词“了”(“想到了一个主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另外两个是句子“了”(“做了”、“问世了”)。在所有22 个与“了”相关的时态选择错误中,18 个是错选了一般现在时,另外4 个是误用了过去完成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18 个错误中,13 个(72.22%)与句子“了”(“问世了”)有关(表明某一状态发生改变),另1个出现在动词“了”(“做了”)的译文上,4 个和动词“了”有关(其中3 个出现在“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的翻译中,1 个出现在“想到了一个主意”)。这说明句子“了”可能更容易让学习者产生与现在的关联,从而导致即便是一般过去时的必要语境也会误用一般现在时。

图3 具体时态错误类型分布

图4 时态不一致段落分布

表3 各种时间表达下时态使用的正误率统计

时间表达类型t2和t4 也分别都出现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语境下,但是从统计结果来看,相比之下似乎二者各自在一般过去时必要语境下的正确率(73.17%和85%)高于各自在一般现在时必要语境下的正确率(24.39%和10%)。

此外,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时间表达类型t0和t3 都是基于语境下的时间概念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有11.29%的时态使用不一致情况(tn3)与t3 有关,即没有时间状语表达或从句,只凭前面语境判断动词时态选择(这种情况只出现在第二个段落中),近5%的时态不一致(tn3)与t0 有关,即没有明确的时间状语表示现在时间概念的综述评论性语境(这主要出现在第一和第三个段落中)。这表明在中国学习者的实际时态使用过程中,一般过去时更有可能被误用为一般现在时的形式,也就是说,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一般现在时被较多过度使用的情况。另一方面,在这两种时间表达下,一般现在时使用正确率(94.01%)高于一般过去时(88.71%)。因此,在同样依靠语境来判断时态选择的情况下,学习者似乎能更好地对一般现在时的使用作出正确的判断。

仔细观察一般现在时的过度使用,我们不难发现,一般现在时出现与下列动词有关:

be(46.43%),become(5.36%),does(1.79%),modal verbs(17.86%),come(s)(16.07%),make(1.79%),notice(1.79%),sell(1.79%),succeed(1.79%),win(1.79%),wants(1.79%),think(1.79%)。由于系动词be 很容易被联想到和现在关联(current relevance),这可能是学习者过度使用一般现在时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词汇和语法的不可分割性(inseparability)。

五 研究结果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者往往从句子层面(sentence-level)来理解和选择动词的时态,忽略了英语时态的语义、语用和语篇概念。通过对比中文原文不难发现,两次研究中很多时态的错误选择是由于学习者在翻译过程中以从句(clause-level)或某一个体单句为单位进行翻译和相关动词的时态选择,忽略了上下文或语境的整体视角,如果脱离语境,单独把动词所在的句子挑出来看是没有时态错误的,因为句中并无明确的时间表达,如since,for,still,yet 等(Granger,1998:197)。学习者这种以句子为单位来判断时态的选择早在我们前期的研究中就已经发现。在缺乏时间状语的情况下,学习者很有可能就忽略了动词所处语境的作用以及所选动词时态具备的语用篇章衔接和连贯功能(张雪梅、杨滢滢,

2006)。

然而,学习者往往也会把时间状语看作是自动时态激发者(automatic tense triggers)(Granger,1998:197),而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习者,这和课堂教学不无关系(teaching-induced)。总的来说,在英语语法书和一些英语教学出版物中,时态所表达的连贯作用很大程度上是被忽视的(ibid.:198)。很多的教科书特别是语法书在时态论述方面对一些基本问题也没有弄清楚,使得学习者对某些最基本的语法规则也会感到困惑(谢应光,2003:40)会过分强调时间状语对于相关时态一对一的关系。这种过度依靠时间状语来强化学习者对于英语时体形式方面的输入(Yang &Huang,2004)会给学习者带来不准确的信息,导致他们对与动词形态变化相联系的时体意义产生“概括不足”(undergeneralization)的情况出现(Bardovi-Harlig,1992)。本研究中出现的时间状语与动词时态运用不对应的情况也正说明即使高水平的学习者至少也还没有达到看到时间状语就能够正确使用时态的自动化阶段。这一目标的实现似乎也是较为漫长的过程。

我们应该看到英汉两种语言时间概念表达上的差异(L1-L2 discrepancies)对中国学习者时态使用的影响。英语和汉语在时态体系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时体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不光是针对某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两种不同语言的相关概念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匹配。英语的时态概念多是语法功能形式上的,汉语中的时间表达多使用词汇手段,没有语法形态上的变化,这种母语和目的语在语法结构上的不对应现象,必然会给目的语语带来很大的干扰(蔡慧萍,1999),往往就会在这些新的语言知识上犯错误。正如在前期研究分析中指出的那样,学习者不知道英语时态是多维的、动态的,混淆了中英文的时间表达,混淆了各种英语时态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含义及其区别。中国学习者在英语的词形表达时间概念和汉语的词汇手段表达时间概念之间还没有搭建起一座桥梁,在时态的习得上也没有作到真正的形式和意义的匹配。

学习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力可能过多地集中在对词汇、句型结构等的翻译准确性上,而忽略了动词时态的正确运用,这可能也是即便存在明确的时间状语学习者也仍然选择错误时态的原因。正如Godfrey(1980)所言,导致学习者分散对时态一致性注意力去使用时态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他们要注意处理一些复杂的句式或新习得的结构,并从日益增多的词汇中作出恰当的选择,语言外的其他细节也有可能导致他们忽略时态使用的一致性。此外,学习者对于二语(外语)的习得始终是有限的,他们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对任务进行处理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与此同时,对于某些语言特征也存在着主观上的注意力偏移(attentional bias)(Ellis &Sagarra,2010)。因此,学习者在时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注意力的偏移无疑会对正确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还要看到,中国学习者时态使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非孤立现象,这可能是二语学习中较为普遍的问题。Hannay和 Mackenzie(1996:10)列举了荷兰高级英语学习者一些不被接受的时态转换例子,表明时态不一致是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的一种跨语言特征。相比之下,法语是一门时态形式和意义非常细致、繁杂的语言,Granger(1998)对以法语为母语的高级英语学习者的语料库研究中,学习者同样出现了英语时态使用不一致的证据,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六、教学启示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时态体系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于主要依赖课堂教学指导的英语学习者而言,教学中要对目标语和母语进行对比,让学习者看到其差异(Bardovi-Harlig &Reynolds,1995)。时态是衔接的一部分,正如Cook(1989:127)指出:“时态在语言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学习者往往孤立地创造、使用并判断各种句子……这种忽视的后果对于教师和各个水平的学习者而言都不陌生,因为它们影响到了输出和处理的过程。对于输出而言,学习者所创造的每一个句子孤立地看都是正确的,但是所有句子总体的效果确实不连贯(incoherence)或不恰当(inappropriateness)。”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过程中的这种不恰当的时态转换就是这一现象的一种体现(Granger,1998:200),这一点也得到了我们研究的证实。

语篇结构与句子的时态是紧密相连的,而句子中每个动词在语篇中都不是孤立的,都与上下文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在讲解课文的同时,分析语篇结构及所用时态,再加以大量的练习,久而久之,学习者就能够灵活、熟练地掌握时态的转换,恰当、清楚地用英文表达思想。此外,事实证明,时态知识必须保持经常性的综合使用才能提高在现实交际中熟练、正确应用各种时态的能力。

七、结语

本研究表明,中国学习者在语境相对透明的情况下对于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总体把握较好,但是仍然无法较为理想地保持时态应用的一致性。对于这两种时态都存在过度使用或使用不足的情况。这两种时态对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习者而言仍然构成困难和挑战的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不同的时间表达类型对于时态的选择会有一定影响,对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而言,即便是非常明确的时间状语也未必能带来时态的正确选择,这一点再次证明时间状语的出现不足以唤起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相关动词时态的正确选择和应用。中国学习者的确存在逐句处理英文的问题,缺乏对于篇章功能的考虑,更忽视了时态作为衔接和连贯手段的重要作用,这与教学方法及相关教材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建议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时态的语义和语用特点,深入解析时态在具体语境下的形式和意义,让学习者能够通过大量的练习,真正懂得时态在语篇下所传达出的信息,并最终做到灵活、熟练地掌握各种时态的转换,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注释:

①这里的“复杂语境”是指针对不同时态的转换和应用比较频繁多变,即说话时间(point of speech)、事件发生时间(point of event)和指涉时间(point of reference)(Reichenbach,1947)三者之间不断变换的语境,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段落的翻译涉及到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和一般将来时等时态,也就是说,即使在同一个段落中,每个句子动词所表达时间概念的三个点之间处于不断地转换或跳跃中。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时间框架较为复杂、多变的语境。

② 相对简单或透明语境”即相对“复杂语境”而言,段落中并没有涉及太多的时态转换,即说话时间、事件发生时间和指涉时间相对稳定,并无频繁的转换和跳跃性的变化。

③该语料库的建设在吸取国内现有语料库优点的基础上,在语料的取样和收集上有所创新,在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中选取多达30 所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的语料不仅包括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写作和翻译,还包括各院校每个年级平时写作和翻译的语料,从而方便研究者能够从纵向(longitudinal)和横向(cross-sectional)跟踪和记录学习者英语学习和进步的历程,确保所建语料库的语料科学、典型、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能够如实地、全面地反映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具有英语专业特色的语料库,因此,该语料库极具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价值

④ 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也有很多的功能和意义,如一般现在时可以陈述事实、同步解说、生动描述、新闻时效、以言行事,一般过去时具有陈述过去功能、试探性功能、保持距离、降低期望功能等(夏蓉,2004)。但是在本研究中,只涉及到这两种时态的最基本、最典型的意义和功能,即第一种陈述功能,其他方面并无牵涉。

⑤ 这里的研究只涉及该中文文章必要语境下的时态选择,并不涉及不同语用功能下对时态的多种理解和选择。

⑥ 在本次研究中,由于中文中涉及了汉语体标记“ 了”的不同使用,但只有标示“过去时间”的体标记“了”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对于其表达现在和将来的情况,不作考察。即我们只对那些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落中的“了”进行附码。

⑦ pp 代表过去完成时。

[1]Andersen,R.W.Developmental Sequences:the Emergence of Aspect Marking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In T.Heubner &A.F.Charles (eds.)Crosscurren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inguistic Theorie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1.305-324.

[2]Bardovi-Harlig,K.From Morpheme Studies to Temporal Semantics [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9,(21):341-382.

[3]Bardovi-Harlig,K.Tense and Aspec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Form,Meaning,and Use[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2000.

[4]Bardovi-Harlig,K.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Meaning: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Tense and Aspect in the Interlanguage of Learner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1992,(13):253-320.

[5]Bardovi-Harlig,K.&W.D.Reynolds.The Role of Lexical Aspect in the Acquisition of Tense and Aspect [J].TESOL Quarterly,1995,(29):107-131.

[6]Bayley,R.Interlanguage Variation and the Quantitative Paradigm:Past Tense Marking in Chinese-English [A].In E.E.Tarone,S.M.Gass &A.D.Cohen (eds.)Research Methodolog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Hillsdale:Erlbaum,1991.157-181.

[7]Bayley,R.Variation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Linguistic and Social Constraints on Interlanguage Tense Marking[D].Stanford University,1991.

[8]Cook,G.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9]Dittmar,N.On the Verbal Organization of L2 Tense Marking in An Elicited Translation Task by Spanish Immigrants in Germany[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1,(3):136-164.

[10]Ellis,N.C.&N.Sagarra.Learned Attention Effects in L2 Temporal Reference:The First Hour and the Next Eight Semesters [J].Language Learning:Supplement,2010,(2):85-108.

[11]Godfrey,D.L.A Discourse Analysis of Tense in Adult ESL Monologues [A].In D.Larsen-Freeman (ed.)Discourse Analysi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Rowley:Newbury House,1980.92-110.

[12]Granger,S.Use of Tenses by Advanced EFL Learners:Evidence from an Error-tagged Computer Corpus [A].H.Hasselgard &S.Oksefjell(eds.)Out of Corpora—Studies in Honour of Stig Johansson[C].Amsterdam:Rodopi,1998.191-202.

[13]Hannay,M.&J.L.Mackenzie.Effective Writing in English.A Resource Guide[M].Groningen:Martinus Nijhoff,1996.

[14]Reichenbach,H.Elements of Symbolic Logic[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7.287-298.

[15]Ramat,G.&E.Banf.i The Acquisition of Temporality:A Second Language Perspective [J].Folia Linguistica,1990,(3-4):405-428.

[16]Rohde,A.The Aspect Hypothesis and the Emergence of Tense Distinctions in Naturalistic L2 Acquisition [J].Linguistics,1996,(34):1115-1137.

[17]Salaberry,R.M.The Development of Past Tense Verbal Morphology in Classroom L2 Spanish [J].Applied Linguistics,1999,(20):151–178.

[18]Sato,C.J.The Syntax of Conversation in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M].Tübingen:Gunter Narr,1990.

[19]Schumann,J.H.The Expression on Temporality in Basilang Speech [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7,(9):21-42.

[20]Wiberg,E.Reference to Past Events in Bilingual Italian-Swedish Children of School Age [J].Linguistics,1996,(34):1087-1114.

[21]Wolfram,W.Variability in Tense Marking:A Case for the Obvious [J].Language Learning,1985,(35):229-253.

[22]Yang S.Y.&Huang Y.Y.The Impact of the Absence of Grammatical Tense in L1 o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Tense-aspect System in L2 [J].IRAL,2004,(42):49-70.

[23]蔡慧萍.汉语不对应现象和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J].外语教学,1999,(2):92-95.

[24]蔡金亭.汉语体标记“了”对英语过渡语中一般过去时标记的影响 [J].外语研究,2004,(1):22-27.

[25]蔡金亭.记叙文语篇结构与英语过渡语中一般过去时变异的关系——对语篇假设的检验 [J].现代外语,2003,(1):59-68.

[26]蔡金亭.英语过渡语中的动词屈折变化——对情状体假设的检验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107-115.

[27]樊长荣,林海.中国学生英语时体习得中的两大误区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14-420.

[28]黄月圆,杨素英.影响第二语言时体习得的因素 [P].第七届国外语言学研讨会,1998.

[29]秦裕祥.论英语动词时态呼应的标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22-27.

[30]谢应光.英语动词时态表示的时间关系新探 [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40-44.

[31]熊建国.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时体的形式和意义习得研究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68-72.

[32]杨燕锋.时间状语对英语过渡语中一般过去时使用的影响——基于口语语料库的研究 [C].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6):431-436.

[33]张雪梅,杨滢滢.试论时间表达对英语两种时态使用的影响 [A].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895-906.

[34]张雪梅,杨滢滢.英语专业学习者的时态习得现状——基于写作语料库的研究[J].外国语文,2009,(3):133-138.

[35]张雪梅,杨滢滢.中国学生对英语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体的习得现状与分析 [A].张雪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探索[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2-71.

猜你喜欢

时态状语语料库
超高清的完成时态即将到来 探讨8K超高清系统构建难点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状语从句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现在进行时
易混时态辨析
过去进行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