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对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①
——以长沙地区幼儿园为例①
2012-11-04侯杰
侯杰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湖南长沙410100)
幼儿园对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①
——以长沙地区幼儿园为例①
侯杰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湖南长沙410100)
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在考虑社区资源时,都明显忽略了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此,我们应从幼儿园社区民间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体系定位、社区民间音乐资源开发的内容、以及开发与利用的具体策略上做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幼儿园;社区;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
杜威曾言:“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1]杜威对儿童教育的看法虽有偏颇之嫌,然而他旨在强调儿童只有在广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才能充分发展的教育思想,无疑对当前幼儿教育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分,它不仅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平台,同时幼儿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可以说,当前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幼儿课程的重要源泉之一,它使得幼儿园教育变得更生动、更丰富。
然而,与其他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比,最有活力、最贴近幼儿内心的社区民间音乐资源反倒是开发与利用得不够,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幼儿园对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虽已起步,但幼儿园社区民间音乐开发利用目标体系的分解与定位却并不清晰,缺乏实践指导的意义。第二,幼儿园对社区民间音乐资源开发的内容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缺乏缜密的逻辑结构。第三,幼儿园对社区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还没有深入的研究,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能。因此,本研究将力图以以上几点为突破口,以长沙地区幼儿园为例,为幼儿园对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面的指导。
一 幼儿园开发与利用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的目标体系
幼儿园开发利用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目标体系,是确定幼儿园开发利用社区民间音乐资源中各项教育要素选择或确定的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定为三个方面:“1.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2]这一分类法为我们实施幼儿园开发利用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的过程、分析开发利用的活动以及开发利用的效果提供可触可辨的具体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以长沙地区幼儿园为研究对象,按幼儿年龄层次的不同,构建了一个幼儿园开发利用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的目标体系(见表1)。
二 幼儿园开发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的主要内容
长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素有“楚汉名城”的美誉。其境内的音乐文化资源积淀异常丰厚。而该地区社区也一直以来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传播的主要渠道。从社区的实际情况看,幼儿园须有针对性的对社区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利用,努力开发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音乐资源。通过对社区音乐的了解与深入调查所收集的音乐资料,笔者认为,幼儿园对长沙社区民间音乐资源应着重于当地民歌、舞蹈、器乐、戏曲四个方面的开发。
1.社区民间歌曲:长沙社区民间歌曲从体裁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曲。每种类型的歌曲在内容、唱法、旋律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不同。比如山歌是人们在山野劳动、休闲时抒发的山曲,旋律优美抒情。而小调是长沙民歌重要的一种艺术体裁,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成份,节奏活泼、旋律明快。这些都是长沙社区极有教育价值的、可资开发利用的地方音乐资源。如《放牛山歌》,这是少年儿童在放牛时所唱的一种山歌。歌词朴实无华,富有风趣,一字一腔,按字行腔,第三句后带休止。其中一首歌词大意为:“那边伢子打歌我来(哟)接,我是天上鹅眉(哟)月,大蒜(咧)抽筒叶又老,笋子出世节又稀(哟),无歌撩发有歌(咧)人。”小调《螃蟹歌》曲调琅琅上口,情感丰富细腻,语言诙谐幽默,很适合当地幼儿这一阶段的审美需求。歌词大意为:“正月好唱螃蟹歌,我问螃蟹脚几多,一只螃蟹八只脚,二只那个钳钳一块海棠壳,(嗦啦依子郎当)(郎是郎当嗦啦依子哟)螃蟹歌奴的干哥。”
表1 长沙地区幼儿园开发与利用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的目标体系
当这些民歌经过整理引入幼儿音乐课堂后,不仅能让幼儿了解当地民族和其他地区歌曲的风格特点,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而且还可以对这些民歌进行深加工,发掘出民歌所载有的当地民族道德伦理、生活规范和文化习俗的知识内容。同时,掌握民歌的演唱以及为这些民歌编排出相匹配的舞蹈形式,可以极大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可以说当地民歌包含的主要社会功能:娱乐审美功能、道德规范功能、教育功能在开发中都体现出来了。因此,对当地社区民歌的开发将大大丰富长沙地区幼儿音乐课程资源的内容。
2.社区民间舞蹈:长沙悠久的历史和先民数千年的劳动生活,形成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据普查统计,整个长沙社区共有30多种民间舞蹈。这些舞蹈都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它们是当地人文化传统、审美观点、心理素质的直接反映。在众多的舞蹈当中,又以《狮舞》和《蚌舞》为当地社区人们喜闻乐见。《狮舞》从表演的内容来看,可主要分为“灵狮”、“耍狮”、“赞狮”3类。“灵狮”的表演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象征着权威与神灵。它的舞蹈动作潇洒豪放,但没有翻爬滚打之类的动作。“耍狮”又叫竹马狮、文物狮,它的表演自由活泼,属娱乐之舞。“赞狮”则把舞蹈和叙事结合起来,舞狮时有一人在旁伴唱,舞狮者随唱词内容变化动作。《蚌舞》是长沙地方社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俗舞。舞蹈内容以歌颂渔翁勤劳的优良品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
从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内容来看,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幼儿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如对基本音乐常识和节奏的掌握情况。其次,了解他们喜爱什么样的舞蹈形式,以及对本民族舞蹈的学习途径等等。再对社区民间音乐资源进行精心的选择和调整,补充幼儿更喜欢、更熟悉的。而《狮舞》和《蚌舞》正是适合孩子们学习。狮舞讲究动作整齐,节奏统一,体现了人们集体性、民族的融合性。教师组织幼儿学习这种舞蹈,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节奏感,同时还提高了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感。《蚌舞》是趣味性很强的舞蹈,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与引导,配以鲜明的节奏,幼儿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这种舞蹈。夸张有趣的舞蹈动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锻炼幼儿身体,更重要的是让幼儿体味到当地人民热爱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纯朴、真挚的情感。
3.社区民间器乐:长沙社区有着丰富多彩、颇具地方特色的器乐。其中唢呐、大筒、芦笙、笛、琵琶、堂鼓、锣等是常用的演奏乐器。这些乐器有时用于单独演奏,但多数情况下还是结合地方民间歌舞、戏曲活动以伴奏乐器的形式出现,可以说歌、舞、器乐融为一体的表演方式,被当地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遍及各个角落,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中大筒、堂鼓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演奏乐器。大筒又称“花鼓大筒”。形似二胡,因琴筒比二胡筒较大较粗而得名。由于多以菜花蛇皮做震动皮面,加之酷似京胡的外形,以及使用高梁秸做琴码,因此发音尖锐、明亮,富有特点,很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堂鼓又称同鼓,属打击乐器。以木为框,两面蒙牛皮。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双木槌敲击。通过敲击鼓边、鼓心和控制敲击的力量,可以获得大幅度的音量和音色对比,也能演奏出复杂的花点,对情绪及气氛的渲染有较大的作用,是长沙戏曲音乐中常用的一种打击乐器。
如果将这些乐器纳入到社区音乐资源的范畴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掌握器乐演奏的同时,扩展他们的文化空间,激发幼儿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从另一方面来看,幼儿可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有利于培养出幼儿多元文化的“音乐耳朵”,能从不同的音响中听出来有系列的声音特点。另外,堂鼓如果教师和幼儿一起动手制作,将大大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坚韧毅力,使幼儿的能力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4.社区民间戏曲:长沙地区形成的民间戏曲种类繁多,而时下在社区经常表演的多为长沙皮影戏和长沙花鼓戏。它们音乐丰富,接近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是当地幼儿园极有艺术价值、可资利用的音乐资源,特别是里面各种各样的乡音俚调,形象生动的戏剧人物,以及颇有特色的伴奏乐器,都是能够为当地幼儿所喜爱和欣赏的。我们以长沙皮影戏为例,长沙皮影戏中整本的节目主要有《封神榜》、《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散句的节目有《五更劝夫》、《山伯访友》、《小姑贤》、《哪吒闹海》等。由于长沙皮影戏制作和演出简单,戏中内容又多为幼儿喜闻乐见,因而深受幼儿的欢迎。这也为幼儿园开发利用长沙皮影戏打下了一个成功的基石。
在对皮影戏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通过组织幼儿观看皮影戏的整个过程,亲身感受其形象、造型、色彩等特点,体会皮影的独特美。另一方面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替代材料搭建皮影表演的舞台。成立小小皮影表演艺术团,讨论皮影表演的内容、活动进程、人员分工等,并分项目小组开始进行演出排练。幼儿在与同伴、教师、和民间艺人的互动中,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促进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
三 幼儿园开发与利用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的策略
从幼儿园开发与利用社区民间音乐资源的实践来看,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把社区民间音乐资源引入幼儿园,以促进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实现。第二就是利用社区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幼儿走出幼儿园,介入到社区各种民俗音乐演奏活动的现场中去,使幼儿对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演奏方式、演奏场景和语境的理解和感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1.将社区民间音乐资源引入幼儿园。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克服在利用社区民间音乐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随意性,同时为幼儿提供高效、新颖的学习方式,成为社区民间音乐资源引入幼儿园好坏的关键所在。根据幼儿的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点,我们以教学方式中的问题探究式为例,将长沙地区《蚌舞》引入大班幼儿音乐活动中。
活动主题:《蚌舞》(长沙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俗舞。舞时,一人身背用竹、纸做的蚌壳,扮成蚌壳姑娘,一人扮成渔夫,手持鱼网,表演渔翁捉蚌的故事。)
活动目的:(1)充分利用社区民间音乐资源,深入发掘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艺术,培养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2)通过实践活动,使幼儿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幼儿个人体验,培养幼儿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1)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动手用竹、纸做蚌壳,再用绸布或皮纸糊裱。(2)联系有关机构、专家,以获得知识。(3)按照幼儿兴趣分成若干小组。
活动过程:(1)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这次活动。计划进行实践的第一步,即分头搜集资料。幼儿可以向家人询问或是利用网络查询有关《蚌舞》的资料;教师可通过录音、录像及其它影像资料,或与相关人物进行访谈的口述资料等。(2)寻访社区民间艺人、社区艺术演出团队,深入了解《蚌舞》。(3)表演展示。教师可以将《蚌舞》与幼儿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在幼儿园内开展《蚌舞》表演活动。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开展“蚌舞舞蹈比赛”、组建“幼儿蚌舞兴趣小组”等等。(4)交流、反思、总结感受。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可以学会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寻访民间艺人、民间表演团体,幼儿锻炼了与人交际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表演展示,可以让幼儿感受《蚌舞》的乐趣,发表自己的见解,音乐表现力和审美力得以提高。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反思与自我总结。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教学心得,以及真实反映本次教学活动实施情况的记录,提高教师的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水平。
2.建立社区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社区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园开发与利用社区民间音乐资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和幼儿可以以基地为依托,有选择有目的地参与到社会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中来。
因此,在开发和利用的策略上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从音乐功能上开发和利用。社区民间音乐具有礼仪和教育的功能,强化各种不同规模的社会群体的群聚功能,沟通与交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人的交际功能,抒发真挚情感的娱情功能,以及陶冶个体或群体高尚情操的审美功能。建立的社区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民间音乐的社会功能,提高社区民间音乐资源广泛的社会效应,为幼儿音乐课程教学服务。二是从基地的地域上开发和利用。既要建好园内音乐实践教学基地,又要开发园外音乐社会实践基地,实现园内、园外音乐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基地有机的结合,形成园内、园外连锁互动、资源互补、广泛开发、合理利用的环境。当然,音乐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不是幼儿园单项行为,而是要协调好幼儿园与当地社区部门的关系,并且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以确保社区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的顺利建成。三是从基地层次上开发和利用。创建各幼儿园之间、地方文艺团体、社区文艺团体三层音乐社会实践基地或实习点。这样可以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幼儿参与。通过民间艺人和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传艺,使幼儿能够了解民间音乐的本来面目,能够看到、听到先人的艺术本色,有了真正的原本的艺术,才可以做到学习、继承和发展。
[1]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边 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4]常俊玲.原生态艺术传承与儿童审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校 龙四清)
G61
A
1674-5884(2012)06-0003-03
2012-05-06
侯 杰(1978-),男,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