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2012-11-04王美玲
王美玲
郑州交通运输集团医院内科,河南郑州 450001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王美玲
郑州交通运输集团医院内科,河南郑州 450001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97例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60岁以上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斑块检查、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1.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且观察组中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为49.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同组稳定斑块和无斑块患者;观察组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其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有相关性。
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颈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和斑块脱落是造成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C-反应蛋白(C-react iveprotein,CRP)、血浆纤维蛋白(fibrinogen,Fib)在急性脑梗死中参与体内的炎性反应和免疫活动,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笔者通过对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进行观察,探讨其规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 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男68例,女29例;年龄64~92岁,平均(78.0±2.2)岁。均符合2007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血管疾病分类的标准, 并经过头部CT、MRI、MRA证实。选择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健康体检的60岁以上老年人50例作为对照组。
1.2 检测方法
所有对象清晨空腹采静脉血送检。CRP采用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奥林巴斯公司)检测。Fib采用西森美康全自动血凝仪(STA型,日本) 测定。颈部动脉斑块采用阿洛卡4 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日本ALOKA公司)检测,常规检查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颈动脉分叉部(BIF)、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
1.3 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影像学诊断标准[1]
(1)不稳定斑块(软斑块):斑块呈现低回声暗区;斑块表面薄的高反射亮区厚度<0.65 mm,或薄的高反射区表面不光滑, 有龛影;偏心指数(斑块厚度/对侧IMT 厚度)>2。(2)稳定斑块(硬斑块):斑块呈强回声且表面光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AS 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
观察组97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9例占81.44 %,对照组检出13例占26%,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稳定斑块检出48例占49.48%,显著高于对照组5例占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斑块检出情况比较
2.2 两组检验指标比较
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的血CRP、Fib水平明显高于同组稳定斑块和无斑块患者;而对照组的血CRP、Fib水平明又显低于急性脑梗死的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及无斑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检验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检验指标比较(±s)
组别 n CRP(mg/L) Fib(g/L)观察组 不稳定斑块组 48 6.42~6.78(6.55±0.11) 4.15~6.10(5.13±0.98)稳定斑块组 31 4.86~6.02(5.24±0.12) 3.25~4.09(3.67±0.84)无斑块 18 4.13~5.48( 4.98±0.10) 2.96~3.54(3.27±0.29)对照组 50 1.32~2.28( 1.65±0.13) 1.98~2.12(2.55±0.57)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2]。不稳定的动脉硬化斑块有纤维帽薄、肩部脆弱、偏心脂质核等病理特征,多位于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此处内膜表面不规则,涡流使血管内皮损伤,胶原纤维裸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导致形成附壁血栓。笔者对97例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颅外段颈动脉检测表明,老年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1.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 %,且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为49.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反应蛋白是肝脏中合成的一种典型的急性期反应蛋白,由细胞因子如Ⅱ-26所诱导。在炎症和组织损伤后6~12 h,血中CRP浓度即明显升高,几乎成正比关系。本研究表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CRP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不稳定斑块组的CRP水平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以及斑块的稳定性有很大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Ⅱ类急性相血浆糖蛋白,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化成纤维蛋白, 沉积于血管内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诱导平滑肌细胞使其向血管内膜迁移形成斑块内的泡沫细胞;还可影响内皮细胞功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利于胆固醇结晶的浸润,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影响斑块的稳定性[3]。Fib亦参与机体内的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特异性地与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相结合,促进血小板聚集。本研究显示老年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示血浆Fib浓度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和梗塞的进展有关。
关注和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可以从病因上更早地预防粥样斑块的形成,提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笔者通过临床病例资料的统计分析, 对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观察,探讨其相关性,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76.
[2]Cao YJ,Wang YM,Zhang J,et al.The effects of antiplatelet agents on 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J Thromb Thrombolysis,2009,27(2):233-238.
[3]万浩鹏,许惠利,王一琳,等.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动态变化[J].血栓与止血学,2009,15:63-64.
R743
B
2095-0616(2012)12-233-02
201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