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柱 “啰儿调”传承人研究
2012-11-03许文涛
许文涛
(长江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重庆 408100)
□乐舞艺术研究
重庆石柱 “啰儿调”传承人研究
许文涛
(长江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重庆 408100)
“啰儿调”是流行于重庆石柱地区具有独特风格及艺术韵味的较为系统的民歌歌种之一,其最著名的代表曲目有广为传唱的 《太阳出来喜洋洋》、《栀子花儿开》、《长年歌》等。重庆石柱 “啰儿调”民族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家族传承,社会需要完善传承人的保护机制。
“啰儿调”;土家族;民歌;传承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与长江三峡库区交汇地带,是长江干流上唯一的土家族自治县,这里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积淀丰富,源远流长,其孕育、传唱和发展的 “啰儿调”民歌曲调优美,种类繁多。
“啰儿调”是流行于重庆石柱地区的较为系统、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歌歌种之一。其最早的雏形受春秋战国时期的 “下里巴人”歌舞影响。史书记载:“巴人善歌舞,前息倒戈,歌舞以凌殷人。”唐朝时期,“啰儿调”的发展与竹枝词有直接的渊源[1]。“啰儿调”中大量的七言四句体歌词结构与竹枝词规整的七字句以及浓烈方言声韵的衬词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竹枝词中每句半逗句和句尾衬以 “竹枝”“女儿”而得名竹枝词。啰儿调每句四字、七字处衬以 “啰儿”“郎啰”,在衬腔结构上有着相似。同时,按石柱方言语音声调上看,“竹枝”与 “啰儿”,“女儿”与 “郎啰”他们的发音及音调之间都有相似之处。宋元时期,“啰儿调”在坚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外来文化有三次较大的融合。第一次是宋朝时期中原官军入主石柱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早期石柱本土文化的交融;二是秦良玉时期,外出征战从各地带回的文化对石柱民歌的影响;三是清代时期,来自江南的移民文化对是汉族民歌充实和提高。历次文化的交融,使石柱民歌达到一个又一个新水平[2]。
“啰儿调”最著名的代表曲目为广为传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长年歌》、《栀子花儿开》等。“啰儿调”歌词多为七言体,在第四字及七字后加入衬腔。如 《太阳出来喜洋洋》歌词:太阳出来 (啰儿),喜洋洋 (啰,郎啰);拿起扁担 (朗朗且、况且)上山岗 (哦,郎啰)——“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一句七言体歌词,“啰儿”和 “郎啰”为衬腔。“拿起扁担上山岗”为一句七言体歌词,朗朗且况且郎啰为衬腔。此类歌词结构在 “啰儿调”中非常普遍,也具有代表性。 “啰儿调”歌曲衬腔部分主要有 “啰儿”、 “啰儿啰”、“郎啰”、“啰喂”等,因此得名为 “啰儿调”。“啰儿调”在石柱县境内流行非常广,以七曜山区的枫木乡、沙子镇、马武镇、黄水镇、下路镇、三河乡及县城所在地南滨镇一带为主。
一 石柱 “啰儿调”概述
(一)石柱 “啰儿调”的种类
石柱 “啰儿调”民歌音调随地方方言字音,所见即所唱 (即日常看见什么都可即兴编唱),歌词内容丰富。在石柱境内流传久远。从目前搜集到的民歌来看,不少文献上把 “啰儿调”主要分为劳动类歌曲、山歌、生活小调类[3],而按照文化功能的需求,把 “啰儿调”分为 “劳动歌”、“风俗歌”、“情歌”更为合适。
1.劳动歌。劳动歌主要以表现日常的劳动生活,也是在各种劳动场景中吟唱的民间歌谣。主要调节劳动气氛,协调劳动节奏,提高劳动效率等。音乐特征方面,节奏比较规整,曲调抑扬顿挫,演唱中领合自如,铿锵有力。主要代表曲目有 《打夯号子》、《抬工号子》,《薅草歌》、《薅草锣鼓等》、 《采茶歌》等。石柱地区的 《薅草锣鼓》非常有特色,在薅草劳作时,请歌师二人,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在田边或山坡演唱。歌师既是歌唱者又是劳动指挥者。还有固定的 “歌头”、“扬歌”、“送神”的演出程式。
2.风俗歌。此类歌曲多在日常生活中即兴演唱。表达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生活情趣,寻求生命自由和情感快乐。内容生活化,词曲口语化,易于传唱。代表曲目有 “见子打子”(方言,指的是所见即所唱)、插荤打科,即兴演唱的 《啰儿啰》;有风趣撩人的 《山歌对唱》;有情绪悠悠、哀怨缠人的 《怀胎歌》;有反应当地民风民俗的 《一颗谷子尖又尖》。简洁明朗、乐观风趣,广为传唱的 《太阳出来喜洋洋》也属于此类。
3.情歌。此类在已搜集的 “啰儿调”曲目中较为丰富。石柱县文化馆搜集出版的 《太阳出来喜洋洋》民间音乐曲集全书共133首歌曲,其中传情达意,表现郎情妾意的情歌就占66首。这些情歌中有语言直白,直接表达男女之爱的歌曲,如风流情歌《我是你的小情郎》、缠绵婉转的 《望郎歌》、诙谐直白的 《幺妹啷个办》等。这类情歌从曲名就可明显看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歌词则是更加直白露骨的表现男女之情。如 《望郎歌》歌词:“初一早早去望郎(哟),问郎哥哥从哪来 (哟)……初二早早去望郎(哟),我郎睡在小牙床 (哟)……初三早早去望郎(哟),问郎哥哥想哪样 (哟)?白糖冰糖都不想(哟),(奴的哥哥舍)想你的心子来参汤”。歌词直白的表达情妹对情郎的思恋与期盼。再如 《十望郎》歌词: “望郎个二十一 (呀),不见郎上席 (呀),眼睛水汪汪杯盏儿滴 (呀)放下酒杯洗。望郎个二十三 (呀),望到姐心肝 (呀),情哥哥不来是枉然(呀)眼睛都望穿。”这类歌曲非常的多。还有一类就是含蓄委婉的表达思念、爱慕之情的情歌,此类歌曲从曲名看还认为是表达生活的歌曲,但歌词中也无不表达着男女生活情趣。如 《洋芋宝儿歌》歌词:“洋芋多好咭①咭读qia,石柱方言,意为“吃”。,生地难得挖,多咭洋芋少咭米,(是)到底是何意?洋芋削了皮,喂在郎口里,问郎好咭不好咭, (是)郎说真好咭。”石柱 “啰儿调”情歌占的比例也非常大,达50%,内容涵盖面广,劳动中、生活中都无处不在地表达着男女之情。
(二)石柱 “啰儿调”的基本特征
“啰儿调”自形成以来,经过长达数百年的演化,从最初的 “歌舞以凌殷人”到唐朝时期受竹枝词的影响,宋元时期外来文化的入侵、交融,逐步演化发展形成了如下的基本特征。
1.简朴性。曲调调式上多为商、徵、羽调式,一音一字,演进规律性强,绝少婉转的拖腔和华丽的装饰,音域多在八度以内。具有旋律简单,易于掌握,便于传唱而形成的简朴性特征。
2.方言化。歌词衬腔上多以 “啰儿”、“啰儿啰”、“郎啰”、“啰喂”等衬腔,十分语言化,与当地方言的四声声调结合非常贴切,紧密。
3.即兴性。石柱 “啰儿调”中很大一部分歌曲曲调基本不变,内容根据日常生活、劳动、礼俗活动中所见即兴填词,所见即所唱。
4.世俗化。歌词内容多是反映当地人民的思想、情感、民风、民俗。内容直白、简单,具有世俗性。
二 石柱 “啰儿调”传承人调查研究
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目前的农村已不见当年随处打情骂俏、对唱情歌的场景;社会的进步,原始手工的农耕方式转而由机械化方式替代,很难再看到一边薅秧劳作、一边引吭高歌的热闹场面。尽管民歌手们面对采访,面对镜头激情万丈地想再现当年的情景,一切却都成了表演。“啰儿调”正慢慢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渐失去它的语言环境、生存土壤。同时,“啰儿调”属于口头文化,传承方式为口口相传,随着2006年石柱 “啰儿调”被批准为“重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传承人在“啰儿调”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笔者曾多次到石柱做田野调查,其间,对“啰儿调”的传承人做了大量的专访和深入的交谈,对其传承谱系更是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析,简要介绍如下。
(一)已被认定的 “啰儿调”传承人简介
经初步调查,现会唱啰儿调的民歌手仅60余人,能传唱较多民歌且被认定为传承人的仅有5人,其中国家级2人,市级3人。
表1 5位传承人概况
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级别所在乡镇演唱特色简介 目前主要社会活动刘永斌19 41年2月男国家级枫木乡受祖辈影响,从小迷念民间说唱吹打。现有石柱 “民歌之王”的美誉。其具有声音洪亮,音域宽广,演唱民歌数量多的特点1.为石柱中小学生传授 “啰儿调”。目前已培训弟子400余人,出色的20余人。2.参加 “啰儿调”推介活动:为当地的一些旅游节表演等 (有报酬)。3.商业表演。应重庆武陵山珍老总邀请,到店为顾客唱 “啰儿调”民歌,同时也收受徒弟(有报酬)。黄代书19 44年10月男国家级马武镇从小爱好山歌,能够利用当地的 “啰儿调”信手拈来、随口便答,并通过唱歌打趣取笑,甚至隔山开玩笑骂歌。即兴演唱是他的特点。收受学生。他是教了40余年书的退休教师,退休后仍将马武中小学校的作为他的教学基地,经他培训的学员多达六百余人,为 “啰儿调”民歌在当地的传承做了较大的贡献 (无报酬)。李高德19 70年4月男市级冷水乡小时候就跟随父辈在巴盐古道上穿行,颇受力夫号子和啰儿调熏陶,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 “啰儿调”歌声至今一直在当地传唱。声音洪亮,古朴宽广,号子类歌曲是他的演唱特色1.利用 “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在每个村为返乡青年和中小学生教授石柱土家 “啰儿调”,活跃节日气氛和传承当地的土家民歌文化。2.教授徒弟。他是当地有名的 “啰儿调”歌师。已有250多名爱好者接受他的传承培训。3.支持民间文化传播和推广,为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音乐教授和专家提供 “啰儿调”原始素材。胡德先19 47年9月男市级沙子镇从小喜欢“啰儿调”民歌,掌握着丰富、原生态的啰儿调歌曲,是石柱县最原生态的 “啰儿调”民歌艺人之一。原滋原味的音调和音色是他的主要特点1.民歌演唱交流。经常到附近乡镇和湖北利川等传承交流 “啰儿调”民歌。2.传授徒弟。利用农闲、赶集、劳动开展 “啰儿调”传授,已经教授学员115名,带动了当地 “啰儿调”民歌的学习潮。帅时进19 40年8月男市级南宾镇是县城的知名的 “啰儿调”艺人,对 “石柱土家啰儿调”等民歌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爱好,并适时演唱传承。文化程度高,家住城区,民歌缺乏山野的原始风味,音色高亢热情奔放是他的主要特点。1.积极参与 “啰儿调”的社会推广工作。召集爱好者在公园、社区活动室开展 “啰儿调”的传承培训活动。2.积极推动 “啰儿调”进课堂活动。为石柱民族中学职业高中旅游班多次义务授课,先后培训学员200多人。
通过表1可以看出,由于地域的不同,每位传承人在演唱上各具特色。同时,因地域及周边经济发展
的影响,他们能利用 “啰儿调”所能进行的社会活动,以及给自身带来的经济价值也各不相同。这些因素都影响着 “啰儿调”在青年一辈中的传承效果。同时,5位传承人的年龄除李德高40余岁外,其余四位均已70岁左右。传承人年事已高,那么做好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就迫在眉睫。
(二)传承人传承谱系研究
以上五位已认定的传承人中,有的从祖辈传下,也有因自身喜好,在那随处可吼山歌的年代,受周边环境影响,自然而然学会并掌握大量 “啰儿调”歌曲。通过调查考证,最具代表的为刘永斌、帅时进谱系[4]。他们两人传承谱系均可上溯150年。
1.刘永斌谱系。刘永斌,男,1941年生于石柱枫木乡,土家族,祖辈为石柱双河 (今枫木乡)一带的望族。他不仅有石柱民歌大王之誉,而且是民间故事、丧葬法事和吹打乐能手。早年受到祖、父辈和当地石匠、木匠等匠人的影响,迷念上了土家民间文化的说唱吹打,从放牛娃到学生,再到铁路工人,一直对民歌情有独钟。中老年的时候,又遇到几次施展才华机会。一次是八十年代初,配合县上的民歌搜集,他积极提供并演唱了一批民歌;一次是九十年代末,黔江地区组织的民歌大赛,他与几位村民代表石柱县参赛并获奖。进入新世纪,他演唱石柱 “啰儿调”民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先后接受重庆电视台、重庆报业集团、中央电视台、香港海外传媒等重要媒介采访传播,对 “啰儿调”民歌的传播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同时他自己的演唱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表2 刘永斌传承谱系
2.帅时进谱系。帅时进,男,1940年出生在土风民俗十分浓厚的县城南宾镇狮子坝,土家族。他不管是 “啰儿调”民歌演唱还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是掌握石柱 “啰儿调”民歌比较丰富的民间艺人之一。他曾上过地方师范院校,文化水平在民歌手中是拔尖的。他的 “啰儿调”民歌的特点高亢热情,反映了土家人豪爽质朴的性格。虽然年近古稀,但他的嗓门还是特别的洪亮,唱起歌来气势感人。
表3 帅时进传承谱系
过去,家族传承是 “啰儿调”的主要传承方式,包括现在刘永斌、帅时进两位传承人的子女都在继续传唱 “啰儿调”。但是因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微薄,
不足以养家糊口,不能作为生活技能而存在,只能因自身爱好而传承。因此,年轻一代对此热衷度不高,这也阻碍着 “啰儿调”的发展。
三 石柱 “啰儿调”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建设
由于 “啰儿调”的生存土壤逐渐减少,日常生活生产中运用、演唱 “啰儿调”的自然环境的消失,家族传承已不足以完全做到推广传承 “啰儿调”。政府及社会机构有必要采取更多的方式来做好 “啰儿调”传承人的保护和推广。
(一)鼓励传承人多参加各类演出活动
借助媒体传播力量推广宣传传承人的技艺,通过参加演出活动,提高传承人知名度及经济收入。只有在经济上得以改善和提高,才能稳定传承队伍,提高传承积极性。这一点,石柱当地政府也已做出很大的努力。比如,一年一度的 “黄水消夏节”,“啰儿调”演唱就是其演出节目中的重头戏,参加演出的传承人也都得到相应的报酬。“2011年重庆园博会石柱文化周”中 “啰儿调”的演唱,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 “啰儿调”的民歌魅力。但在推广范围上,还可加大力度,走得更远,比如中央电视台的 “青歌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建立 “啰儿调”传承保护基地
由传承人代表直接参与进行管理,定期举办技艺培训班,吸引更多的人参加 “啰儿调”演唱培训,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目前 “啰儿调”传承人也在自己生活周边做培训活动,但因没有成立固定的机构,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与科学的培训方式,因而传承培训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与广度。我们在做 “啰儿调”的资料搜集、整理过程中,重庆市珊瑚中学的一位音乐老师听到了 “啰儿调”音像资料,她觉得其曲调非常优美,且易于传唱,就复制了一些拿去进行课堂教学,并办板报让更多的同学了解 “啰儿调”。此举在听多了流行音乐,已经进入审美疲劳的学生中大受欢迎,学生对如此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都非常的喜欢。该教师并将此内容加入其公开课参赛,且在重庆市中小学音乐教学课上获奖。这不仅体现了 “啰儿调”的传承价值,也表明了其社会接受认可度非常高。如果形成了固定的传承保护基地,就可定期通过学校推广,可以将 “啰儿调”的受众群由民间歌手推广到少年、儿童。可以做到从娃娃抓起,培养更多的小小“啰儿调”民歌手,壮大传承人队伍。
(三)定期举办以 “啰儿调”为主题的艺术节
艺术节邀请传承人亲临现场演出,搭建平台让“啰儿调”得以展示,也可以比赛的形式对其评奖,对传承人所做出的努力加以肯定,调动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 “啰儿调”音乐需要借助舞台来推广,传承人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也才能做到更好地发扬光大。同时,通过搭建平台,可以促进传承人的交流,技艺的提高。
“啰儿调”是石柱土家人的一种民族精神文化符号,体现了土家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啰儿调”的存在,对于当地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啰儿调”民歌比赛的开展,搭建了一个公平比赛、切磋技艺的平台,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发展的今天,抢救、扶持、保护土家 “啰儿调”民族艺术活动,对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向外界宣扬土家族形象,弘扬民族精神,都将产生重要作用。传承人是 “啰儿调”的真正主人,在“啰儿调”的保护中占有主体地位。政府可以通过建立 “啰儿调”传承人保护机制,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啰儿调”的保有和传承。
[1]陈俊巧.石柱“啰儿调”的现状、价值及保护措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2).
[2]石柱县文化馆.“啰儿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Z].
[3]秦泽斌等.太阳出来喜洋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音乐曲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4]石柱县文化馆.“啰儿调”馆藏资料[Z].
G127;J642.22
A
1674-3 652(2012)09-0 071-04
2012-07-05
许文涛,女,四川广安人,主要从事钢琴及民族音乐研究。
[责任编辑:赵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