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报道内容分析
——以 “新华网”报道为样本
2012-11-03侯晓素
侯晓素,关 博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与传播系,北京 100089;2.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北京 100872)
□社会学研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报道内容分析
——以 “新华网”报道为样本
侯晓素1,关 博2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与传播系,北京 100089;2.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北京 10087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公共福利政策之一。以 “新华网”报道为样本,通过对新农保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表明新农保报道在体裁上以消息为主,在报道内容上以试点地区情况为主,报道的时间分布与政策变迁相关。为完善新农保报道,应该做到报道体裁的多样化,报道内容的丰富化,同时增强报道的互动性。
新农保;报道;内容分析
一 引言
建立新农保的设想最初产生于2002年,在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各地方开始参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加快发展农村事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政策着力点。为了规范新农保试点工作,促进制度良性有序发展,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意见》作为开展新农保的政策性纲领,此后新农保制度建设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截止2010年,全国新农保试点参加人数已经达到6719万,其中享受新农保待遇人数1827.8万[1]。
新闻媒介是社会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2]。新闻媒介的这种公共性体现之一是对公共政策变迁的介入。在养老金改革中,媒体通过公开透明的传递改革信息,有助于消弭社会各阶层的认知差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解决我国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的重大民生举措,是我国当前的主要公共政策议题之一。这一政策从发端至推行,新闻媒体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国内从新闻传播角度研究新农保,乃至研究整个社会保障问题,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选择新农保为切入点,了解媒体报道中的新农保镜像,以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制度为剖面进行解析,有助于考察新闻传媒对于社会保险政策实施的影响机理,同时也可以发现我们当前新农保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新闻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二 研究方法与样本采集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新闻传播学中三个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的内容分析法。所谓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是指对具体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所做的分析,专门用于描述和检验传播渠道中传输的讯息及表现手段。在内容分析法的操作化运用上,本文将遵循以下几个步骤对媒体关于新农保的报道进行解析: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目的以及范围;其次抽取关于新农保报道样本;第三步是确定分析类别;最后是对新农保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中的特点。
在分析工具方面,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为主要分析工具。通过统计分析,对于典型媒体样本关于新农保报道的数据结构和总体情况进行描述,对于新农保报道中所含的信息量及其变化予以发掘、呈现。
(二)样本采集
本研究选取新华网作为样本采集对象,对新农保报道情况进行全样本调查。新华网是由新华社主办的重要的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是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权威传播者和解读者,也是传递民声、反馈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选择新华网作为典型案例,除了新华网的官方性和权威性之外,它还兼具网络媒体的时效性和信息的丰富性,在调查的可及方面和获取充足的样本方面,会有更多的优势。
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作为我国新近推出的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新华网密切而持续的关注这一主题,做了大量有针对性而形式各异的报道。在新华网上,分别以 “新农保”和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获得有效稿件共计888篇,稿件分布的时间段为2005年9月8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研究过程中,为了便于操作,以每篇稿件为最小分析单元。
三 对新华网关于新农保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报道的时间和数量分布情况
新华网对于新农保政策的报道始于2005年,9月8日一篇题为 “首次引入公共财政反哺机制·解读无锡 ‘新农保’”的消息,介绍了无锡市新农保的创新情况,成为新华网关于新农保政策最早的报道。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新农保”并没有成为新华网的报道热点,2005年相关报道共2篇,2006年仅为1篇,2007年为7篇。2008年,“民生”成为了中国的核心关键词之一[3]。新农保政策也在这一年逐渐引起媒体的关注,新华网关于新农保的报道达到40篇,呈现小幅上升趋势。2009年开始,以新农保为题材的报道在数量上激增,2009年和2010年相关报道数量分别为292篇和546篇如下图所示。
图 新华网关于新农保报道数量统计 (2005-2010)
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有关新农保报道数量的变换与制度变迁密切相关。2009年9月4日国家出台了 《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意见》截止2010年12月3日,新华网关于 “新农保”的报道共计达到726篇,占报道总量的81.8%。这表明新华网作为我国主流媒体中的代表,在报道取向上及时准确地反映了公共政策领域变化的动态过程。
(二)报道体裁分析
新华网关于新农保的报道所运用的新闻体裁是多样的,包括消息、通讯、专访、政策发布及解读、评论、理论文章等。通过分析发现,在新华网运用的各种体裁中,消息类占绝对优势,占报道总量的91.3%。位居其后的是评论和政策文件发布及解读这两种体裁,使用量分别占报道总量的2.3%和2.5%。其他体裁则运用的相对较少 (如表1所示)。
表1 新华网关于新农保报道体裁分布统计
新华网在报道 “新农保”时主要使用消息这种体裁,与其网络媒体的属性有很大关系。网络传播的优势在于高速度,在传统媒体中报纸的出版周期常以天甚至周计,电视广播的周期以天或小时计算,而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却是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的[4]。而消息是一种及时、客观、准确和简洁的报道事实的文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能够在事件发生之后快速向受众传递信息[5]。于是在每日连续滚动播放的网络新闻中,消息占据了主导地位。
(三)报道内容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在新华网关于新农保的报道中,党的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各地新农保试点工作的进展和成效成为主要内容。据统计,报道新农保政策的稿件共计888篇,介绍新农保试点典型地区情况的报道共计783篇,占报道总量的88.2%。这一内容框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根源,新华网是新华社的下属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业务工作中更加强调政策宣介功能和舆论导向作用,致力于构建与当前政策相匹配的公共舆论,这一点在新华网关于新农保的报道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同时,新华网关于 “新农保”的报道还力求与当前社会的基本道德取向保持一致。我国当前经济社会领域的基本价值指针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前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华网对于 “新农保”的报道,坚持以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报道的价值基点,从 “矫正初次分配不公”、 “拉动农村市场需求”、 “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等角度报道新农保制度的 “惠农”意义,强调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缩小城乡差距并最终消除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内容”[6]。
四 完善新华网关于新农保报道的建议
(一)报道体裁的多样化
目前新华网对于新农保的报道体裁偏于单一,以消息体例为主。消息有很强的时效性,是传播新闻信息最快捷的方式。要快,就要短,消息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精练和篇幅短小的特征,它力求对事实进行高度浓缩和概括,不像通讯、报告文学,要对事件的情节和细节展开描述,有的还要揭示出事实的本质和新闻人物的精神面貌,以满足受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余音走势等欲望,这无疑会限制信息的深入挖掘[7]。同时,单一化的报道模式也无法满足不同受众对于新闻的多样化需求,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信息和传播者的意图都不能有效传达。
新农保制度是我国当前公共政策领域的重要内容,从新闻报道视角出发,其关注点不应局限在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和描述性的解释说明上,还应在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及其揭示其实质与意义方面着手,全面深入地对新农保相关事件的内涵和发展逻辑进行报道。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在报道体裁方面进行改进,注重深度挖掘,综合运用消息、通讯、评论、理论文章等各种体裁,并进行优化组合,以大大提升新农保报道的全面性和深度感。
(二)报道内容的丰富化
新华网作为新华社的下属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业务工作中十分重视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介。新华网关于新农保的报道,很明显的体现了这种倾向,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措施,介绍各地试点工作的进展和成效是新华社关于新农保报道的主要内容。有关新农保试点典型地区的新闻稿件占报道的绝大多数,这表明新华网较好地履行了其作为信息传递者和政策宣传者的职责,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新农保是一项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的保障制度,农村居民作为政策对象是这一制度的参与主体之一,他们对于政策的看法应该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然而在目前新农保的报道中,明显缺乏来自农民的反馈。在全部报道中,直接反应农民声音的报道仅有一篇:“农民代表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充满期待”。另外有三篇报道以网友的观点为主体,可以视为间接反映政策对象对于制度的看法。二者加总仅为4篇,占报道总数的不足0.5%。
由于在报道中缺乏对于新农保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批评和政策本身合理性的深入反思,从而使得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利益等功能没有实现的载体为了解决 “思考”缺位和 “监督”失语的问题,新华网应该在传播与新农保相关的信息时以群众的愿望、关心的问题入手,紧扣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党和政府的政策意图、媒体关注问题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三者的有机统一。也就是把握好宏观政策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从而消除群众对政策宣传的距离感,距离感的形成固然与陈旧、僵化的报道形式有关,更与报道内容的角度切入有关[8]。
(三)增强报道的互动性
新华网在进行新农保的报道时,只是注重信息的快速传播,而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新闻自身的传播优势,针对特定受众进行有效的传播。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Internet的新闻信息——具体来说,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Internet发布或再发布,而任何接受者通过Internet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9]。网络的开放性和运用的低门槛为传受双方进行互动创造了便利条件,网民与网站之间、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利用BBS等工具实时沟通,实现互动,随时对新闻内容展开讨论,这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新农保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不仅党和国家重视,而且群众十分关注。新农保政策的推行和实践目前还处于摸索时期,群众需要及时了解政策的最新变动,主动参与其中发出声音,而政府亟需了解各地的实施动态,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这就需要媒体提供一个可供双方有效交流的平台。因此新华网在进行新农保报道时要了解传播双方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通过在新闻之后设置“发表评论”链接,或者建立专门的BBS等方式,吸引群众积极参与讨论,为新农保政策的顺利推行献计献策。
[1]杨 风.新农保试点,浴火重生为农民[EB/OL].http//www.clssn.com.2010-12-02.
[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32-37.
[3]杨中旭等.民生,注定将成为2008中国核心的关键词[EB/OL].http://www.sina.com.cn.2008-01-04.
[4]陈 霖.当代新闻传播原理[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192-195.
[5]张 羽.当代新闻写作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95-102.
[6]新华网.新农保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历史性一步[EB/OL].http://www.xinhua.net.2009-08-20.
[7]桑义燐,樊 葵.新闻报道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96-205.
[8]张柏兴,汪宗保,龙长征.专业新闻报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60-178.
[9]杜骏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44-52.
F840.61
A
1674-3652(2012)01-0052-04
2011-11-10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基金项目(11XNH030)。
侯晓素,女,山东济宁人,主要从事公共政策传播与评估研究;关 博,男,河北三河人,主要从事公共养老金政治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