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重庆城市生态建设及其伦理意蕴

2012-08-15魏雪玲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重庆市重庆森林

魏雪玲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重庆 401331)

□哲学研究

论重庆城市生态建设及其伦理意蕴

魏雪玲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重庆 401331)

城市生态建设作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范式,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面前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并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然选择。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在政府大力改善城镇居民环境的理念引领之下,通过外迁重型污染工业、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和推动城市绿化等举措,不仅改观了整个重庆市的城市生态环境,而且彰显了内涵十分丰富的伦理意蕴。

重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伦理意蕴

2008年7月20日,“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重庆市的战略决策。客观而论,城市生态的建设首先是人的建设,要人们以良心感和义务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不论是在校的学生还是社会工作的人们,怎样在城市的生态建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发挥作用,这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重庆作为一座全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其城市生态建设与我们每一位市民的自身伦理道德素质息息相关,它特别需要有着生态道德观、生态效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国际生态观的所有市民一起来共同担当。为此,重庆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不能被当做一个大而无用的口号,它需要的是全体市民的共同关心,并要求全体成员的一切社会行为,不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伦理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

一 重庆城市生态建设的背景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生态文明和信息革命的到来,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膨胀,高楼林立,增多的工厂、车辆等,形成了交通拥挤以及环境污染;同时,由于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固体和气体废物,水质与空气被污染,噪音、光、热及视觉污染,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危机。生态城市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已日渐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然选择。

第一,基于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升,世界城市人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20年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4%,1980年达到40%,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0%,2005年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4%,全世界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950年仅有6座,1980年达21座,2000年已达到60座。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增加了4倍,尤其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05年,我国设市城市从1980年的223个增加到663个,城镇人口从19140万增加到56157万人,净增37017万人,年均增加148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43%,平均每年增加0.84个百分点[1]。重庆亦不例外,在1952年的人口城镇普查显示,当时重庆的总人口有1776.52万人,1980年的时候,人口已经达到了2664.79万人,在重庆直辖的第一年,1997年的时候,总人口有了3042.92万人,随着重庆不断向前发展,在2000年的时候,人口总数为3091.09万人,经过十年的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时候的重庆人口总数也在不断增加达到了3275.61万人,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1.6%。重庆这座年轻的城市,也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加而显得越发拥挤。

第二,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其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此而来的负面效应也很多,城市的日益拥挤,用地也越来越紧张,城市绿地也在逐渐地减少,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公害频生。其具体表现为:(1)城市的大气环境面临着工业废气和煤烟型污染,还有汽车尾气污染,在这样的双重污染压力下,城市的大气污染已经是极其严重了;(2)有机污染成为了水污染的重要问题,流域性污染则是一个更加突出的问题;(3)酸雨污染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使人们患有呼吸道疾病,同时酸雨污染破坏水中生态系统平衡,使土壤酸化,也造成森林遭受严重损害,酸雨同时也会腐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等;(4)城市热岛效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5)城市乱丢弃垃圾的现象严重,给公害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促使公害频生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6)城市中的噪音污染,也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休息;(7)城市生物多样性正在不断地减少,大自然的区域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2]。而中国西部古老的工业基地重庆, “雾霭沉沉”曾经是许多人对它的印象,这个城市也因此被称为 “雾都”。有调查显示,重庆本地居民大多都患有呼吸道疾病,居多是易敏感性呼吸道疾病,这明显和空气中所漂浮着的粉尘有一定的关系。一直以来,生活在重庆的人大都还有这种感觉:桥是重庆的必要交通工具,每天大家都有各种机会要走桥,当在桥上的时候,即使晴天,看看窗外的景色,总有灰蒙蒙的感觉;即使晴天,能见度也不高,空气质量真的让人担忧。

第三,由于种种环境问题的产生,使城市中的人们越发意识到用科学的、生态的方法来解决其根本的重要性。从古至今,中外许多学者先后都提出的建设诸如田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园林、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以及森林城市等的有关建设绿色环境的想法[3]。近年来,许多人又向往着回到大自然中生活,向往着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最初的人类是从森林中生活并慢慢走出来的”,因此人们对森林,对自然对绿色有着最直接、最全面的了解,故而现在的生态绿化环境状况自然也就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潜力的重要标准。

可以说,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不仅是当代人们所面临的共同主题,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鉴于此,2008年1月,重庆市政府在重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重庆政府工作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将林业发展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 “314”总体部署的重大举措,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决定实施森林工程,建设 “森林重庆”。这次会议明确了 “在都市区5473km2规划建设森林城市,201年重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的建设目标建设森林城市作为重庆市新一届政府确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彰显了民生精神,体现了百姓意愿,是重庆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

加强重庆的城市生态建设,既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加强重庆的城市生态建设,不仅是打造开放型国际都市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更是改善人居环境、惠及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打造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优美的经济中心的必由之路。一句话,它对于提升重庆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推动重庆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重庆城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障生态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4]。

二 重庆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举措

城市生态是一个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开放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重庆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重庆城市生态建设自开展以来,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外迁重型污染的工矿企业。重庆市政府于2004年启动了工业企业搬迁计划,规定2007年之前将冶金、化工、医药等行业的一些重污染企业搬出主城区,按产业发展方向进入主城区外相应的工业园区。截至去年底,重庆主城区已有49家企业实施了搬迁。据初步测算,这些企业搬迁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943吨、废水排放量458万吨、固体废物3万吨、废气4.2亿立方米。截止2006年年底,重庆市环保局的资料显示,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Ⅱ级天数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51.1% (187天)上升到2006年的78.6%,达到287天,至2009年又增加到了303天,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大幅改善[5]。当然,如果城市仅仅只注重自身繁荣而掠夺外界资源或将污染转嫁于周边地区,这肯定是与生态化发展背道而驰的。为此,重庆市在启动外迁污染企业以改善城市生态的同时,也非常注重 “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至于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6]。比如,由重庆能源集团承建的川气东送清洁能源工程——重庆长寿—涪陵—南川天然气管线工程 (长南线)全线贯通。该工程不仅可保证涪陵建峰、龙桥工业园、李渡工业园、南川水江氧化铝厂等重大项目的天然气供应及途经区域的天然气需求,还能优化重庆市能源结构,并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实现主城区多气源供气提供保证。

第二,实施清洁能源及配套工程。近年来,重庆市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投资达50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清洁能源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和绿色家园工程等。重庆市于2000年初启动了清洁能源工程,率先提出城区10蒸吨/小时及其以下的燃煤锅炉、茶水炉全部改用天然气、油、电等清洁能源,掀起了一场 “锅炉革命”。仅此一项,重庆市主城区每年减少7.6万吨二氧化硫和3.5万吨烟尘排放。2001年以来,重庆市又启动了蓝天工程,进一步控制扬尘污染、燃煤及粉烟尘污染。同时,重庆市还对主城区部分公交车和出租车进行了改造[7]。自从实行 “油改气”后,天然气汽车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4万辆,并建成加气站53座,每年可替代燃油10万多吨。

第三,推动城市绿化和城市品位提升。城市绿化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关涉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程度,而且关涉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态环境形象。自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尤其重庆直辖以来,整个重庆市的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城市绿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资料显示,仅2010年,重庆各区县就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整治城市环境,种大树、种好树,建成森林公园、社区公园430个,大大提升了森林城市建设档次和品位。特别在主城区91条干道,179个转盘、节点、三角地栽植各类植物1167万株,又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75万亩,改建城市绿地12万亩,建成牛滴路滨江公园、南路社区公园等一批精品公园,建成思源广场,打造了天梨路3公里的银杏大道,提升了金渝、金山等17条干道绿化。主城区的绿地率由2006年的30.05%,提升到2009年底的36.49%,绿化覆盖率从33%上升到3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8.8平方米上升到11.69平方米[8]。 “森林重庆”的建设,“吹绿了我们的山城重庆,城市中的大树多了并且还有许多名贵的银杏树,也扮靓了我们的山城。以前公路灰尘满天飞的问题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走在公路上,只感觉进入了林荫小道;重庆的形象改变了,树多了,草多了,花儿开得艳丽无比,从远处眺望,让人赏心悦目,只见绿油油的一片。”类似这样的一些表述现已逐渐成为了人们对重庆的普遍共识。

三 重庆城市生态建设的伦理意蕴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现代理想的人类聚居形式。重庆的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价值意义;而且促进了人们生态观念的形成和完善,更具有内涵丰富的伦理意蕴。

第一,体现了城市文明发展的价值追求。生态城市 (ecocity或ecological city)作为一个正式的科学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发起的 “人与生物圈 (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在此之前提出过一个类似的概念 “仿生城市”指的是以植物生态形象模拟城市的规划结构,把城市的各组成要素如居住区、商业区、无害工业企业、街道公园、广场绿地等里里外外、层层叠叠地密置于大树状的巨型结构之中,但由于这是一个技术性的概念,因此影响范围有限[9]。而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但是城市生态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一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其内涵也不断得到发展。一方面,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是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关键。城市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可持续的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生态文明的发展也是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美好的助力,可以避免社会许多因为环境所爆发的矛盾冲突,使人们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再一方面,一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发展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竞争力,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在激烈的外部竞争中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尺度。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助于改善经商投资和旅游投宿的环境,有助于改善城市形象促进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

第二,提升了履行生态责任的忧患意识。较长时期以来人们很少用伦理的观念来看待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恩格斯曾经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0]在这里,恩格斯所表达的意思是很明确的,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不过,从科技进步所造成的实际后果来看,它却又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生存环境。尤其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加迅猛,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更加巨大,所以,如果我们对科学技术不能正确对待或者运用不当,那它不仅不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向前发展,反而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由此,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强化科技领域的伦理意识,增加科学技术中的伦理含量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利用伦理的观念来对科学技术进行有效约束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相关部门在制定科研计划,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选题之前,应当首先考虑 “应不应该做”的伦理问题,那些危及人类生存、破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课题应坚决予以摒弃;另一方面,在科技成果应用上,科研人员应坚持以造福人类,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高宗旨,担负相应的道德责任: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生态恶化和对全人类未来承担责任[11]。

第三,彰显了森林重庆建设的生态理念。众所周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环境污染加剧、热岛效应增强等问题也困扰着重庆,传统的城市绿化模式在空间和效能上都已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多功能生态消费的需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重庆选择将两者有机结合的生态富民 “森林工程”。以建设森林重庆为目标,一方面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林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12]建设森林重庆,就是要把重庆建设成为统筹城乡现代改革发展实验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这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必然抉择。森林重庆的主要目标是到2012年,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绿地率达到32%。都市区建成国家森林城市,逐步增强林业经济实力,提高林业对农民的收入做出的贡献。到2017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绿地率达到36%。实现林业总产值500亿元农民在林业开发中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元[13]有关专家指出,打造 “森林重庆”将大大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对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大有裨益。森林工程既要开发致富之山,又要打造宜居之城。随着森林工程的实施,重庆市将新增森林面积1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居住环境里的负氧离子含量将成倍增加,生活将过得更舒适、更健康[14]。

综而观之,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市政府大力改善城镇居民环保条件的正确理念引领之下,经过城市生态建设的纵深推进现在重庆的空气质量相对于过去已经有很大改进重庆市主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正在逐级提升,城市空气环境的质量也已经得到了大幅改善不仅如此,目前重庆市还把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列为重点工作内容。当然,如果眼光放得更远一点说,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中也还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环境或者生态问题,单纯地想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是有限的,我们还应该继续强化城市居民的环境伦理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重庆的城市生态建设,进而促成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稳定健康发展。

[1][2]杨志峰,徐林瑜.城市生态规划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16.

[3][9][12]谭 娟.以森林重庆为目标的北部新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10.

[4][14]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Z].重庆市人民政府,2008-8-11.

[5][7]姜 华,赵文兰等.昔日雾都蜀道难 今朝山城路桥通——“五大标准”助推重庆发展驶入快车道[J].标准生活,2009,(10).

[6]赵鹏宇,纪江海.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卷)[C].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11-14.

[8]郑旭彬.“森林重庆”建设持续深入绿化长江举国关注——来自重庆林业局的报道[J].公民导刊,2011(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

[11]唐水桥,古 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13]张 昶,杨晓红.建设有重庆特色的森林宜居城市[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C912.81

A

1674-3652(2012)01-0031-05

2011-12-18

魏雪玲,女,重庆万州人,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重庆市重庆森林
重庆客APP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